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34岁.10d前因过度劳累出现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咳黄色粘痰,自服罗红霉素无好转.于入院前1d上述病情加重,伴喘憋,不能平卧而住院治疗.无发热、胸痛、心慌、心悸.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青霉素皮试阳性.查体:T36.4℃,P85次/min,R29次/min,BP120/8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稍粗,可闻及少许哮鸣音,未闻及湿性哕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率齐,P2>A2.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血常规:WBC4.9×109/L,N0.53,L0.29,M0.04,E0.14,RBC4.88×1012/L,Hb132g/L,PLT226×109/L.

  • 标签: 双黄连粉针剂 心动过速 查体 病情加重 心慌 喘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黄粉针剂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2例使用双黄粉针剂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归纳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 标签: 双黄连粉针剂 不良反应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双黄粉针剂联合泛昔洛韦治疗老年性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来北京军区总医院第三门诊部和皮肤病治疗中心门诊就诊的63例带状疱疹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给予中药双黄粉针剂治疗,同时给予抗病毒(泛昔洛韦片)、止痛、营养神经及针刺拔罐治疗。对照组32例,除不用双黄粉针剂外,其他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及针刺拔罐治疗与观察组相同。根据带状疱疹患者的止疱、结痂、疼痛减轻程度,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77%,对照组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程度都比较轻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黄粉针剂联合常规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及针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能够明显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病痛。

  • 标签: 老年人 带状疱疹 双黄连(冻干)粉针剂 泛昔洛韦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艾滋病通过双黄粉针剂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管理的艾滋病患者资料20例,20例患者全部通过双黄粉针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辅助其它对症治疗,记录20例患者治疗4周之后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4周的治疗,20例中临床症状显著好转18例,症状缓解率为90.0%,20例患者治疗之前的CD4+T淋巴细胞显示为78.22±78.23,治疗之后的CD4+T淋巴细胞显示为149.16±143.46,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艾滋病患者接受双黄粉针剂治疗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其CD4+T淋巴细胞;20例患者通过治疗之后的体重以及血红蛋白全部提升,治疗结束时,20例患者没有出现肝肾损害等其它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艾滋病患者临床中给予双黄粉针剂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比较少,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艾滋病 双黄连粉针剂 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黄粉针剂疗法在疱疹性咽炎(HP)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为2015年1月~2015年4月间收治的32例HP患儿静脉滴注双黄粉针剂进行治疗,疗程7d,对比就诊时、治疗1疗程后上述患儿的临床症状,并观察、记录用药不良反应、个体退热时间。结果就诊时患者出现发热、流涎、咽痛、口腔疱疹、拒食等临床症状,治疗一疗程后上述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退热时间方面,1天内退热20例,1~2天退热8例,2~3天退热4例;不良反应方面,并未出现白细胞降低等严重不良反应,2例出现瘙痒性皮疹,1例出现轻度腹泻。结论中医将疱疹性咽炎归为湿蕴证,病因为外毒侵入、免疫力不足,双黄粉针剂的药效成分提取自连翘、黄岑、金银花等,上述药材均具有祛邪燥湿、解毒退热之功效,因此该针剂可对症施治、疗效确切。另外,双黄粉针剂也具有不良反应轻微、退热快速等疗效特点,值得在HP的预防、治疗中加以应用。

  • 标签: 双黄连粉 针剂 HP 疗效观察
  • 简介:双黄冻干粉针剂由金银花、连翘、黄芩3味中药按一定比例提取精制而成,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同时双黄注射剂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病例也日趋增多.作者总结了近年来双黄冻干粉针不良反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双黄冻干粉针过敏反应机制、临床预防其过敏反应提供参考.

  • 标签: 双黄连冻干粉针 不良反应 物质基础
  • 简介:本文选用我院中医内科病房一年中首选双黄粉针剂治疗7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辨证分型归类为脾胃湿热型37例、肝脾不和型20例、睥胃虚寒型18例,予以持续静滴双黄粉针剂三周。结果显示双黄粉针剂治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率达94.7%,尤其对湿热型疗效较显著。

  • 标签: 治疗 双黄连粉针剂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疗效观察 肝脾不和 脾胃湿热型
  • 简介:目的:研究双黄粉针剂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方法:舌下iv氯化钡和氯化钙造成大鼠心律失常模型。结果:双黄60、30mg/kg舌下iv治疗性给药可使85.71%、71.4%氯化钡心律失常的大鼠转为窦性心律;双黄60mg/kg可减少氯化钙致室颤的大鼠死亡率并可使80%大鼠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且可耐受较大剂量氯化钙的快速注射。结论:双黄粉针剂对氯化钡和氯化钙致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有良好的对抗作用。

  • 标签: 双黄连粉针剂 心律失常 氯化钡 氯化钙 抗心律失常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黄粉针剂应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签法将60例AURI病人分为两组,各30例,比较采用双黄粉针剂静滴治疗(观察组)和利巴韦林静滴治疗(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止咳、利咽以及缩短住院时间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升(P<0.05),未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双黄粉针剂是理想的治疗AURI的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双重功效,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双黄连 利巴韦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简介:目的:分析双黄针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不良反应的防治办法。方法:总结近年来双黄针剂不良反应病例179例,分析双黄针剂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结果:双黄针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制剂的质量、药物的应用及患者的个体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应重视双黄针剂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双黄连针剂 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采用双黄粉针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双黄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腮腺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发热消退时间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腮腺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以及发热消退时间等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4%)显著高于对照组(74.4%),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流行性腮腺患儿采用双黄粉针剂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 标签: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双黄连粉针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注射用双黄粉针剂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治疗的98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妇科治疗1个疗程(14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黄粉针静滴,治疗1个疗程(7-10天)后复查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21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1.83%;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7.55%;在观察和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荨麻疹,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注射用双黄粉针剂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疗效快速,无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可靠。

  • 标签: 双黄连粉针剂 非淋菌性尿道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黄粉针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急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试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慢性支气管炎并急性感染患者为临床试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并保证两组患者在自然情况和基本病状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双黄粉针剂注射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以及头孢唑啉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治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1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双黄粉针剂治疗法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并急性感染患者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是一种较为有效、安全、快速的慢性支气管炎并急性感染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双黄连粉针剂 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双黄粉针剂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菌体内药物蓄积水平及其细菌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观察双黄粉针剂作用后柔红霉素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体内聚集水平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双黄粉针剂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细菌结构的改变。结果亚抑菌浓度双黄分别预处理4,6,8h后,大肠埃希菌菌体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其中6-8h时较为明显;1/2,1/4,1/8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双黄预处理6h后,大肠埃希菌细菌内柔红霉素蓄积程度较空白对照增强(P〈0.05),且不同浓度双黄预处理细菌后柔红霉素蓄积程度改变具有差异(P〈0.05)。透射电镜观察,双黄作用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出现分裂相减少、胞膜缺损、胞质流失等改变。结论双黄粉针剂可以增加柔红霉素在细菌内聚集,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并且能够破坏大肠埃希菌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

  • 标签: 双黄连 多重耐药 大肠埃希菌
  • 简介:摘要:冻干粉针剂是近些年来药品制剂中的创新剂型,对于蛋白质、微生物类等易发生变性、易丢失生物活性的药品尤为适用,具有不易氧化、不易水解、稳定性更高、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和容易配伍等优点。本文对冻干粉针剂工艺、质量技术两方面进行探讨。

  • 标签: 冻干粉 针剂 冻干工艺 质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注射用双黄()的调配方法,并考察其在不同溶媒(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及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注射用双黄()的最佳溶解方法;通过测定成品输液中不溶性微粒、pH值及主要成分黄芩苷、连翘苷、绿原酸的含量变化,考察注射用双黄()在不同溶媒中配伍的稳定性。结果注射用双黄()最佳调配工艺为:加入5 ml灭菌注射用水,以1 200 r/min振荡5 min。注射用双黄()在4种成品输液中8 h内主要成分含量均较稳定;8 h内0.9%氯化钠输液、5%葡萄糖输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4 h内10%葡萄糖输液、6 h内葡萄糖氯化钠输液不溶性微粒符合要求;8 h内0.9%氯化钠输液pH值满足最佳配伍要求,2 h内5%葡萄糖输液pH值满足最佳配伍要求,4 h内葡萄糖氯化钠输液满足最佳配伍要求。结论本研究优化了注射用双黄()的最佳调配方法,临床应用宜使用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配制成品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的成品输液应现用现配。

  • 标签: 双黄连注射剂 药物稳定性 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