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酸盐类药物临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变形骨炎和其他代谢骨病、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骨骼疾病。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而产生临床治疗作用。然而,酸盐类药物,尤其是静脉用酸盐类药物有致骨坏死的危险。目前,国内尚未有该类药物致下颌骨坏死的报道。作者报告1例口服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商品名福善美,Fosamax)致下颌骨骨坏死病例,并结合文献对酸盐骨坏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双膦酸盐 颌骨 骨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酸盐骨坏死(BRONJ)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酸盐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8~81岁),其中男性67.4岁,女性60.7岁。处于第1阶段9例,第2阶段7例,第3阶段3例,1例患者上颌第2阶段、下颌第3阶段。对于部分处于第1阶段或第2阶段、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手术创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结果,若局部已形成完整的死骨,则在局麻下进行死骨摘除术;对于病变区死骨尚未完全分离患者,行骨部分切除术。对于发生在下颌骨且症状较重的第3阶段BRONJ患者,如形成了口内、外瘘管,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病变累及下颌骨下缘等面部骨质,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行节段截骨术。结果本组20例,有6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死骨摘除术,11例接受了骨部分切除术,4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下颌骨节段截骨术。随访1~67个月,平均32.8个月,其中4例行下颌骨节段截骨术的患者治愈,6例通过骨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达到临床无症状,其余患者疼痛、死骨外露等症状减轻,病程明显减缓。结论死骨摘除术和骨部分切除术可使酸盐骨坏死患者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颌骨节段截骨术作为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可考虑作为病变为下颌骨第3阶段且全身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 上颌骨 下颌骨 手术治疗 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
  • 简介:酸盐相关骨坏死(Bisphosphonate-RelatedOsteonecrosisoftheJaws,BRONJ)是长期使用酸盐类药物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面部不愈合的瘘管,暴露的坏死骨。BRONJ作为一种新出现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未统一,本文就BRONJ的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发病机制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放射治疗及酸盐类药物的应用可导致骨坏死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面部的形态与功能。近年,放射酸盐相关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发现,放疗15 d内骨中仍有骨改建活动,但由于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损伤,放疗15 d后微血管闭锁,骨改建停止,骨内开始出现纤维化。基于干细胞的生物性治疗可使骨内微循环得到恢复并修复骨质,为重度放射骨坏死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酸盐除了可沉积于骨使破骨细胞大量凋亡外,还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修复骨损伤并调节免疫,对酸盐相关骨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间充质干细胞的逐步应用,有望在放射酸盐相关骨坏死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骨坏死,放射性 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微血管损伤 免疫失衡 干细胞治疗
  • 简介:1例59岁男性患者因食管癌骨转移给予唑来酸4mg静脉滴注、1次/月。用药11次后患者出现牙龈脓肿,停用唑来酸,行口内脓肿切开引流术、脓肿冲洗及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其后改用帕米酸二钠80mg静脉滴注、1次/月,共用药8次。末次给药后1个月患者于拔牙后出现局部创口溢脓、疼痛,间断发热,可见暴露骨面和瘘管形成。停用帕米酸二钠,行右上颌骨感染病灶清除术及骨隆突修整术,并给予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疗,4个月后创面愈合。考虑为酸盐类药物相关上颌骨坏死

  • 标签: 二膦酸盐类 骨坏死 上颌骨
  • 简介:摘要总结1例酸盐相关骨坏死患者的护理。护理要点包括督促患者至相关科室更换酸盐类药物;严密观察;加强口腔护理;加强心理疏导。经实施上述措施,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双磷酸盐,颌骨坏死,护理
  • 简介:背景:酸盐能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强所致的骨骼疾病。目的:探讨酸盐类药物致骨坏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2003/2011收录的酸盐类药物致骨坏死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和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辅助检查和专科查体确诊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应用酸盐类药物致骨坏死的个案,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了治疗,临床治愈,疗效满意。结果与结论:共纳入酸盐类药物致骨坏死的相关文献15篇。酸盐类药物可以抑制破骨细胞,降低肿瘤细胞引起的骨转移灶的溶骨破坏。由于在正常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维持动态平衡,但在口腔治疗过程中,酸盐抑制了骨在病损后的破骨细胞的活动,使骨改建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完成;造成骨尤其是牙槽骨在牙槽手术后骨的修复不能进行,引起经久不愈的感染。

  • 标签: 双膦酸盐 颌骨坏死 骨转移 乳腺癌 齿槽外科
  • 作者: 何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200011
  • 简介:摘要放射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ORNJ)是口腔面头颈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口腔医学所面临的难题。随着对ORNJ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认识逐渐深入,ORNJ的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同时ORNJ分类分期系统的建立及临床诊疗共识的发布,使ORNJ的临床诊治逐步统一和规范,提高了我国ORNJ的诊治水平。本文对ORNJ诊治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对ORNJ诊疗和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骨坏死,放射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1例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给予帕米磷酸二钠60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于4—5h静脉泵入,1~3个月给药1次,17个月内共给药10次,之后因头颅转移行头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前2d开始服用泼尼松10mg,3次/d,连用37d。放射治疗结束后,患者再次接受帕米酸二钠治疗,剂量和给药途径同前,1年内共给药5次。在这1年间患者经常出现牙龈肿痛、溢脓,口腔科诊断为下颌骨坏死。考虑下颌骨坏死可能与帕米酸二钠有关,或与酸盐和放射治疗两者有关。

  • 标签: 帕米膦酸二钠 放疗 下颌骨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对17例药物相关骨坏死患者的发病因素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初步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面外科收治的17例药物相关骨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8例,年龄(63.6±9.6)岁(43~82岁)。对其原发疾病、发病因素、发病部位、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12例,骨质疏松5例;诱因为拔牙者11例,自发4例,不良可摘义齿2例;发病部位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10例,上、下颌骨同时累及1例。17例患者均使用抗坏死类药物,其中单独皮下注射地舒单抗1例,静脉使用酸盐16例,其中5例患者同时口服抑制血管生成药物;给药时间为(10.1±3.9)个月(3~18个月)。手术治疗17例,15例患者的创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再次出现骨暴露,行第二次手术治疗后创口愈合。结论拔牙为药物相关骨坏死的最常见诱因,下颌骨多于上颌骨,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骨坏死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发病因素 临床表现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药物相关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s,MRONJ)是使用抗骨吸收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后出现的一类严重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骨改建抑制、血管生成抑制及炎症等相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感染迁延不愈、反复肿胀疼痛、影响患者生命质量。MRONJ症状严重,治疗方法不明确,已引起广泛重视。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MRONJ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治疗方法以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仍无明确证据证明现有治疗及预防方法的效果,且缺乏统一公认的标准。本综述回顾了现有的MRONJ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并阐述了其相关作用机制。

  • 标签: 骨坏死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治疗 预防
  • 作者: 陈珩 何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11
  • 简介:摘要药物相关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是与抗骨吸收药物或抗血管生成药物等相关的骨不良反应。随着癌症治疗过程中骨改良药物使用的增加,MRONJ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不仅干扰肿瘤的正常治疗,也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019年,癌症支持疗法多国学会(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MASCC)/国际口腔肿瘤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Oral Oncology,ISOO)及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对2003至2017年间癌症患者的MRONJ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前瞻研究及回顾研究等132项,形成《MASCC/ISOO/ASCO药物相关骨坏死临床实践指南》。本文就该指南进行解读,旨在为诊治癌症患者的MRONJ提供参考。

  • 标签: 骨坏死 颌骨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癌症 临床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骨药物相关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28例上颌骨MRONJ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发病时的年龄、病变阶段、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发病时年龄为(65.6±11.1)岁。根据美国口腔面外科协会的指南,将患者的病变分成2、3阶段,第2阶段的病变10例,进行骨部分切除术后严密缝合,其中直接拉拢缝合4个病灶,邻近瓣覆盖4个病灶,颊脂垫瓣和邻近瓣联合使用覆盖2个病灶;第3阶段的病变18例,采用死骨摘除术,并形成引流通道。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口腔局部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价手术疗效。结果第2阶段的病变患者在切除坏死骨后,随访12~52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评分[(1.20±2.53)分]显著低于术前[(6.70±0.95)分](P<0.05)。8例患者的病变区黏膜完全愈合,无新的死骨形成;2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就诊时发展为第3阶段。首次就诊的18例第3阶段病变患者,在摘除死骨后术后随访2~67个月,患者感染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评分[(3.40±0.51)分]显著低于术前[(7.06±1.00)分](P<0.05)。结论骨部分切除彻底去除病变骨质后软组织瓣封闭创口是针对上颌骨MRONJ第2阶段病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上颌骨第3阶段病变在采用死骨摘除术建立通畅的引流后,能快速消除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 标签: 上颌骨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手术治疗 颌骨部分切除术 死骨摘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晚期肿瘤治疗效果的提高和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增加,药物相关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干扰肿瘤的正常治疗。以往MRONJ长期处于肿瘤科和口腔科之间的边缘地带,科室间衔接不畅,漏诊、误诊常见,缺乏规范的协作管理,诊治效果不尽如人意。作为首诊者和骨改良药物的处方者,肿瘤科医师对MRONJ的认知和诊疗技能亟需提高,与口腔科之间的衔接和协作亟待加强。笔者通过分析2019年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协会/国际口腔肿瘤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联合发布的MRONJ临床实践指南,并结合近年相关学术进展以及临床诊疗经验,从一名肿瘤科医师的视角总结肿瘤科医师如何在癌症诊断时、开始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期间、MRONJ发生后等关键时间点发挥作用,以期为多学科协作组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做到对MRONJ早知晓、早预防、早识别以及正确治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临床结局。

  • 标签: 骨坏死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肿瘤科医师 骨改良药物 多学科协作组
  • 作者: 杨一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4-11
  • 出处:《医师在线》 2020年第05期
  • 机构: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卫生中心 999078 双膦酸盐被认为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线药物,阿仑膦酸酯、伊班膦酸酯、利塞膦酸酯和唑来膦酸等已获 FDA批准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 双膦酸盐阻止破骨细胞活化,使骨骼重吸收的过程减慢,改善骨密度及降低骨折率。 结构上双膦酸盐与正常新陈代谢产物焦磷酸盐 (Pyrophosphate)类似,因此药物具有对骨骼较高的亲和力,可存留在骨骼中多年。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刺激,食道糜烂,胃溃疡,穿孔和狭窄等)。 股骨非典型骨折及颌骨坏死是罕见的不良反应,而长期使用双膦酸盐可能会增加非典型骨折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且部分患者为无菌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酸盐类药物在 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 。方法: 74 例入组对象均筛选自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患者,研究时间选取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 , 随机分组,对照组(37 例)服用钙尔奇 ,观察组( 37 例)给予酸盐类药物 。对比两种方案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以及疾病疼痛程度、骨密度的影响 。结果: 组间对比, 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例数为 11 例 ,观察组为 4 例 ,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分数低于对照组,骨密度指标值更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酸盐类药物抗 骨质疏松效果较高,能够提升患者的骨密度,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临床要推广 。

  • 标签: 骨质疏松 双膦酸盐类药物 安全性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