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首先行TACE术,1~3周后在B超或CT引导下行PEIT治疗,每周行(1~2)次,连续(3~5)次.结果全组共行TACE61人次,PEIT96人次.全组CR3例,PR12例,有效率(CR+PR)48.4%(15/31),NC10例,PD6例.全组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82.8%、61.0%、48.8%、40.7%.结论介入疗法对部分不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双介入疗法 PEIT TACE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晚期肺癌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和肺动脉灌注化疗的途径介入的疗效。方法途径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26例,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同期中晚期肺癌20例作对照。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按国际卫生组织WHO肿瘤大小变化的判定标准,近期显效率对照组7/20=35%,实验组23/26=88%。介入疗效优于单介入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胎妊娠介入性产前诊断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存在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的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结果介入性产前诊断胎妊娠88例,其中,羊膜腔穿刺术87例,脐带血穿刺术1例。实际产前诊断胎儿个数169例,检出胎儿异常19例(11.18%)。其中:(1)产前筛查DS高风险29例、ES高风险1例,DS高风险检出胎之一DS儿2例,检出胎均为45,XX,der(13;14)(q10;q10)pat。(2)胎儿超声检查异常11例,检出胎之一69,XXX1例;18-三体4例;胎之一46,XY,t(12;18)(q13;q21)denovo1例。(3)高龄20例,检出胎之一DS儿2例。(4)高龄+DS高风险15例,检出胎之一DS儿4例。(5)单基因遗传病产前诊断6例,其中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4例,胎均为血红蛋白H病1例、胎均为重型β-地贫1例选择终止妊娠;胎均为轻型α-地中海贫血1例。耳聋基因产前诊断2例,其中1例耳聋基因双重杂合突变,1例检出胎之一耳聋基因异常、之一胎儿结构异常两例均选择终止妊娠。(6)其他7例。术后1个月随访,流产率为0。经遗传咨询4例选择终止妊娠、2例选择减胎术、13例选择期待疗法。结论介入性产前诊断是胎产前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及单基因遗传病安全、有效的手段,能有效避免缺陷儿出生,具有极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双胎妊娠 介入性产前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介入治疗肝肿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肝肿瘤患者为此次研究的案例对象,按入院时电脑登记的信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是:给对照组进行的是单纯的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给观察组进行的是介入治疗,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在对两组肝肿瘤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肝肿瘤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治疗以后观察组的患者肝肿瘤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肝肿瘤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肝肿瘤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显著,对于患者的恢复和身体健康有很好的保证,可以在临床上积极使用。

  • 标签: 双介入 肝肿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法治疗恶性小肠梗阻的观察与护理。方法10例恶性小肠梗阻,采用DSA下放置鼻肠减压管,结合密集低损介入法治疗。结果6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明显缓解,其中2例鼻肠减压管在留置1~4周后拨除,10例患者共介入治疗46次,10例患者均有咽部疼痛,2次介入出现穿刺部位出血,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程度发热。结论提示对于无手术指征的中晚期恶性小肠梗阻,介入法治疗效果更佳,但术后咽部疼痛和导管阻塞等相关并发症比较常见,重视心理护理和相关并发症护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恶性肿瘤 小肠梗阻 双介入法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64例行PCI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实施心护理,观察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药物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结果患者经护理干预后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下降,药物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较干预前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护理在PCI治疗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介入 双心护理 心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原发性肝癌并脾亢患者采取肝脾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21)与介入组(n=21)。对照组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介入组采取肝脾介入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介入组术前的白细胞、血小板、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介入组术后1周、4周的白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介入组术后1周、4周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介入组术后1周、4周的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介入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8/21),与对照组的52.38%(11/21)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并脾亢患者,采取肝脾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象,安全性高,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脾亢 肝脾双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试验病例共60例,疾病均为,就诊于2021.01~2022.10内,按就诊排号均分为30例/组,双号-乙组,单号-甲组,以2组展开对照。甲组实施常规护理,乙组引用心护理。对比护理满意度及心理状态。结果:试验后对照护理满意度及心理状态等,乙组结论所得数值优于甲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心护理干预能改善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且能改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双心护理干预 预后 影响
  • 简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具体时程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冠状动脉药物支架置入术后联抗血小板药物应至少应用12个月,以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但最新研究发现长期应用联抗血小板药物并不增加患者获益。尤其是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后,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已缩短至3个月。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短程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现根据最新临床研究,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抗血小板 疗程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病程短、进展迅速、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由于肝癌往往是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合并有门脉高压、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90%以上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同时也给介入治疗带来困难。故探索新的疗法极为重要,我们在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17ACE)的同时给予脾动脉灌注化疗及部分栓塞术(PSE),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 标签: 双介入疗法 原发性肝癌 脾功能亢进 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化学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下腔静脉(IVC)畸形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7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例IVC畸形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76岁,平均49岁。患者均采用可回收IVC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定期随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IVC及下肢静脉通畅情况。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置入滤器5枚,其中2例滤器置于总IVC,2例置于左IVC,1例置于右IVC。术中出现IVC血栓脱落致肺栓塞1例,经溶栓治疗后治愈。术后5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导管溶栓治疗5~12d(平均7d)血栓均完全溶解,滤器留置6—14d后成功取出。无出血、滤器倾斜或移位等并发症。5例患者均获随访3~6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胃癌复发;其余患者无血栓复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IVC及下肢深静脉血流均通畅。结论对于IVC畸形合并VTE患者,根据血栓部位、IVC走行及交通血管情况,采用可回收滤器置入联合经导管溶栓治疗,方法安全,效果可靠。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双下腔静脉 腔静脉滤器 经导管溶栓
  • 简介:对21例手术探查证实病灶不能切除的病人作了肝动脉和门静脉同时置管并注药泵皮下置入术,经肝动脉和门静脉途径化疗栓塞治疗后,提出经注药泵同时行肝动脉和门静脉化疗栓塞

  • 标签: 中途径 介入治疗肝癌 化疗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腔喉罩置入与气管内插管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中的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选3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分两组应用腔喉罩置入组与气管内插管组。Ⅰ组18例、Ⅱ18例组分别记录个时间段的情况,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3min(T3)、插管后5min(T5)和拔管前3min(T6)、及拔管即刻(T7)、拔管后3min(T8)、拔管后5min(T9)进行观察心率(HR)、收缩动脉压(SBP)、舒张动脉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腔喉罩置入组比气管内插管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明显减小,故此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明显提高。结论腔喉罩置入组优于气管内插管组的麻醉,并且操作简单刺激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 标签: 双腔喉罩 气管插管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患者在实施介入治疗术后的并发症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31例患有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病患展开研究,所有病患均实施肝动脉栓塞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分析术后的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本研究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发热、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病患肿瘤有所缩小,且血小板与白细胞存在不同程度上升,脾功能亢进得以好转,31例病患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为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后好转出院。结论肝癌伴脾功能亢进实施介入治疗术后易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熟悉相关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再针对病患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此达到改善副反应的效果,提升手术疗效,提升病患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癌 脾功能亢进 双介入治疗术 并发症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中使用心护理的作用价值,为后续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研究样本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90例冠心病患者,依据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一般性护理,观察组接受心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心率以及护理满意。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程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律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及9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是冠心病常见的治疗模式,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给予心护理可有效缓解治疗压力,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护理模式。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双心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株洲市渌口区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探讨对象,以数字盲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比两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分以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QOL(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心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远期生存质量和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双心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