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在卵巢浆液囊腺瘤与卵巢浆液性交界肿瘤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 年 8 月~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上皮癌(卵巢癌)的主要病理亚型包括低级别浆液癌、高级别浆液癌、透明细胞癌、黏液癌、子宫内膜样癌及恶性Brenner瘤。低级别浆液癌的特征分子改变为BRAF和KRAS基因突变,而高级别浆液癌为TP53和BRCA基因突变。近年来,随着对卵巢浆液肿瘤的起源,尤其是对低级别和高级别浆液癌这两个病理亚型在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之间相关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清晰了这两类肿瘤的特征与区别,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病理诊断的精准率,而且也有助于临床适时调整及不断丰富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对靶向治疗的选择范围及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副肿瘤综合征又称为副肿瘤皮肤病,是由恶性肿瘤细胞间接造成的皮肤损害,这些皮肤损害不仅与恶性肿瘤有着密切关系,而且常与恶性肿瘤的发生、进展同步,其发生率在副肿瘤综合征中仅次于内分泌综合征。本例卵巢浆液癌并发的副肿瘤红皮病作为皮肤副肿瘤综合征的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以弥漫红斑及鳞屑伴瘙痒为特征;临床上主要以治疗原发肿瘤为主,皮肤损害会随着原发肿瘤的缓解而明显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卵巢上皮癌(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低级别卵巢浆液癌(LGSOC)是卵巢癌中少见的病理亚型,因其发病率低,病例数少,很少引起研究人员及科学界的关注,其生物学行为与其他卵巢癌亚型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本文通过近年新发现的LGSOC的基因突变、LGSOC的手术观念、化疗有效、其他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以及针对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等方面系统阐述LGSOC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LGSOC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有益参考。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50岁,1年前闭经。主诉,下腹部疼痛不适,下腹部自觉膨隆、坚硬,近一个月来消瘦明显,来我院就诊。超声检查:宫体前位,萎缩状,肌层回声均匀,内膜线清晰、居中;双侧卵巢体积增大,左侧卵巢实质内探及三个囊回声,较大者2.7cm×3.5cm×2.1cm,壁薄,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右侧卵巢形态欠规整,其内探及大小7.2cm×4.2cm×7.2cm的实不均质结节,内以等回声为主,见不规则分布的囊回声及少数强同声钙化点,并可见条状强回声带分布,边界清,可见清晰完整的包膜回声,

  • 标签: 卵巢浆液性囊腺癌 B超诊断 后方回声增强 疼痛不适 超声检查 卵巢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浆液癌与黏液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80例卵巢癌病人分为浆液癌组和黏液癌组,对比病理特点。结果:浆液癌分化程度低,黏液癌分化程度高。结论:浆液癌的分化程度低,预后较差。

  • 标签: 浆液性癌 黏液性癌 病理特点
  • 简介:摘要卵巢浆液性交界肿瘤又称为低度恶性潜能浆液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均不同于浆液囊腺瘤和浸润癌。自1973年国际卫生组织分类以来,对其诊断和治疗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卵巢浆液性交界肿瘤作为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卵巢肿瘤,本文通过对卵巢浆液性交界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做相关的综述。

  • 标签: 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病理学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Ⅱ期以上卵巢浆液囊腺癌患者术后行腹腔持续灌注联合双途径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Ⅱ-Ⅳ期卵巢浆液囊腺癌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40例,腹腔持续灌注联合静脉双途径化疗6次;对照组36例,常规静脉化疗6次。两组化疗均采用PCH方案(顺铂+环磷酰胺+羟基喜树碱),并均于术后21-28d开始化疗。结果联合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7.5%(39/40)和85.0%(34/40),对照组分别为94.4%(34/36)和50.0%(18/36)。两组1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5%(11/40)和77.8%(28/36),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骨髓抑制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双途径化疗可延长Ⅱ-Ⅳ期卵巢浆液囊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降低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卵巢肿瘤 囊腺癌 浆液 药物方法 联合
  • 简介:卵巢是妇女的重要生命器官。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器的常见、多发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死亡率已由80年代居妇科肿瘤之第二位上升至首位。卵巢上皮肿瘤占卵巢肿瘤的60%~70%,尤其是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临床确诊时70%已属晚期。因此,卵巢肿瘤的重要日益受到重视。

  • 标签: 病理学 卵巢 浆液性、粘液性肿瘤
  • 简介:摘要在卵巢上皮肿瘤中,浆液性交界肿瘤是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类肿瘤。本文基于对卵巢浆液性交界肿瘤研究现状的归纳,综合评述了该病在诊断手段、临床表现、治疗手段、预后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的争议,分析了存在的原因,并对卵巢浆液性交界肿瘤在治疗原则和研究方法上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卵巢 浆液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Ⅲc~Ⅳ期)高级别卵巢浆液癌(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初诊并接受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PDS)联合术后紫杉醇+卡铂(TC)方案化疗的晚期HGSOC患者,选择其中生存时间<2年和生存时间>5年的患者共172例,分别为短期生存组77例和长期生存组9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对影响PDS是否达到无肉眼可见残留灶(R0)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72例晚期HGSO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4岁(31~73岁),其中Ⅲc期152例、Ⅳ期20例,PDS达到R0者53例、非R0者119例。(1)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长期生存组患者PDS达到R0比例、铂敏感比例显著高于短期生存组(P<0.01);手术复杂评分(SCS)、术前血清CA125水平、腹水量显著低于短期生存组(P<0.05);术前在膀胱反折腹膜、小肠浆膜及系膜、上腹部腹膜及肝实质出现病灶的比例以及术后在盆腔和上腹部腹膜、膀胱反折腹膜、小肠和直肠浆膜及系膜的病灶残留率均显著低于短期生存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水>500 ml(OR=3.193,95%CI为1.285~7.930,P=0.012)、SCS≥8分(OR=17.433,95%CI为2.281~133.25,P=0.003)、铂敏感(OR=0.016,95%CI为0.004~0.063,P<0.01)为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而PDS是否达到R0并不是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2)影响晚期HGSOC患者PDS是否达到R0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术前病灶评分、腹水量、SCS、铂敏感性与PDS是否达到R0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水>500 ml(OR=5.199,95%CI为2.015~13.409,P=0.001)、术前病灶评分>2分(OR=15.264,95%CI为5.843~39.874,P<0.01)、SCS≥4分(OR=4.176,95%CI为1.681~10.777,P=0.003)是影响PDS是否达到R0的独立因素。在术前病灶评分≤2分、SCS<4的肿瘤低负荷患者中,PDS达到R0的比例分别在长期生存组与短期生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病灶评分>2分、SCS≥4分的肿瘤高负荷患者中,PDS达到R0的比例分别在长期生存组与短期生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S是否达到R0并不是影响晚期HGSO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影响患者的PDS是否能达到R0并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存在广泛弥漫腹腔内转移且需要切除多个器官的肿瘤高负荷患者,PDS达到R0并不有益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 标签: 卵巢肿瘤 囊腺癌, 浆液 存活率 肿瘤细胞减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卵巢浆液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24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临床以腹部包快以及胀痛为主要症状,病理分期以Ⅲ期和Ⅳ期为主,实验室检查卵巢浆液性腺癌血清CAI25、CK7、EMA及P53以阳性为主,Ki67水平以中至高水平为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结论卵巢浆液性腺癌临床以腹部包快以及胀痛为主要症状,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能够确诊。

  • 标签: 卵巢浆液性腺癌 临床病理 探讨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卵巢浆液囊腺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32例卵巢上皮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得到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浆液囊腺瘤17例,黏液囊腺瘤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扫描,并比较浆液囊腺瘤、黏液囊腺瘤的MSCT征象。结果: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多为囊,形态规则,无明显差异(P>0.05);浆液囊腺瘤多边缘光滑(76.47%),单房(58.82%),投影密度均匀(88.24%),与黏液囊腺瘤相比均比例更高(40.00%、13.33%、53.33%),差异明显(P<0.05)。结论:MSCT诊断卵巢浆液囊腺瘤价值较高,且浆液与黏液囊腺瘤的MSCT征象存在一定差异,可作为诊断鉴别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囊腺瘤 浆液性 多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皮浆液卵巢癌细胞是否可以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形成梭形的肿瘤细胞,以及梭形的卵巢癌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方法选择浆液卵巢癌组织50例,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染色较深、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的肿瘤细胞及其分布,连续切片进行细胞角蛋白CK和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54%的低分化(8/13)和18.75%(6/32)的中分化的浆液卵巢癌组织中存在细胞染色较深,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型,其细胞核形态明显不同于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且多分布于细胞密集区域近血管处。而5例高分化的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这些梭形的肿瘤细胞。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这些梭形的、细胞核染色较深的肿瘤细胞CK染色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K和vimentin染色可以表现为同时阳性,表明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可表达间叶组织标志物,肿瘤细胞呈间叶细胞分化。结论细胞密集排列区域中央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肿瘤细胞通过上皮间充质转换适应局部缺氧状态,并获得侵袭转移能力。

  • 标签: 浆液性卵巢癌 上皮间充质转换 细胞角蛋白
  • 简介:目的检测WTI和P53在卵巢浆液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在卵巢良性浆液肿瘤、交界浆液肿瘤和浆液癌各40例中的WT1和P65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卵巢浆液癌中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WT1在卵巢良性浆液肿瘤、交界肿瘤和浆液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5%、72.5%和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3在卵巢良性浆液肿瘤、交界肿瘤和浆液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27.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T1和P53可能参与了卵巢浆液肿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卵巢浆液性肿瘤 WT1 P53
  • 简介:目的:总结卵巢表面浆液性交界乳头状瘤(SSPBT)的超声及MRI特点,探讨超声和MRI诊断SSPB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SSPBT患者的病史,总结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及MRI特征,以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为标准,比较超声与MRI诊断SSPBT的价值。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0.3±5.3)岁(25~44岁),7例(87.5%)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升高,2例(25.0%)血清CA19-9升高,癌胚抗原(CEA)均在正常范围。双侧肿块8例,其中5例为双侧SSPBT;2例一侧为SSPBT,对侧为卵巢浆液性交界乳头状瘤;1例一侧为SSPBT,对侧为卵巢浆液囊腺瘤。SSPBT患者卵巢表面赘生物多呈菜花样、乳头状、粟粒样等表现。术前B超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肿块,其中5枚SSPBT(38.5%,5/13)在肿块内或肿块旁见卵巢卵巢样组织,1枚提示卵巢边界不清,2枚漏诊,2枚误诊为输卵管来源肿瘤。肿瘤最大径线平均值为(96.1±22.7)mm,多表现为中低、中等或混合回声,6枚提示星点状或条索状血流信号。术前MRI提示肿块以囊实为主,多见分隔和乳头。囊成分T1WI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实成分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实成分明显强化,囊成分无强化。结论:SSPBT发病年龄轻,双侧多发,超声诊断早期SSPBT可能比MRI更有优势。

  • 标签: 浆液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 乳头 超声 磁共振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外腹膜浆液乳头状腺癌(EPSP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2例患者均行剖腹探查术和配合化疗。手术前均采用PC、PAC方案化疗,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即在切除全子宫、双侧附件、阑尾、大网膜后对直径大于1.0cm的肿瘤结节予以剔除,对于小于1.0cm的小结节则采用电凝烧灼;5例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关腹前将顺铂注入腹腔。术后继续采用PC、PAC方案化疗。结果病理检查示5例细胞呈中等分化,7例呈低分化。子宫内膜均未见肿瘤侵润;9例卵巢结构正常,3例卵巢上皮浅表有肿瘤组织侵润。1例术后1月死亡;2例术后1月出现大量腹水,术后2+月死亡;2例失访;7例于术后5月至8月复发拒绝治疗并失访。结论手术是治疗EPSPC的首选方式,且有助于EPSPC的确诊。EPSPC手术治疗的原则与卵巢癌相同,均为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前术后辅规范的化疗,有助于腹水吸收、病灶缩小,有助于手术及术后延长存活期,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EPSPC诊断 手术治疗 术后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