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宽进”的入学形式与“严出”的毕业制度宽松的入学条件,一方面为诸多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有利于优秀学生的挖掘;另一方面,为高校的科研储备了充足的研究力量。而严格的毕业制度则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准,那些进入高校就职的博士毕业也能传承这一优秀传统。

  • 标签: 研究生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 博士 入学条件 优秀学生 毕业生
  •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博士研究培养模式采用“单导师”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导师组”培养模式,重点研究了“导师组”模式的建立、培养方法及模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并给出结论。以期对博士研究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ldquo 单导师&rdquo 模式 &ldquo 导师组&rdquo 模式 博士生导师
  • 简介:贯通式培养模式是博士研究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于对知识学习及科学研究有很强连续性要求及成果产出需要较长知识积累周期的基础学科、实践性强的医学和艺术学科、实验周期长的农学、生命、工学等学科博士研究培养。在反思现行直接攻博及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重构了"硕博贯通"这一新型贯通培养模式,以期对贯通式博士研究培养模式进行丰富和发展。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贯通 构建
  • 简介:X大学Y学院(部)2014—2016年的招生数据表明,博士研究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在现有的环境下存在着明显的人为不公平因素。大多数专业在复试环节存在打分异常现象,审核成绩排名极低的考生在复试环节获得了极高的分数,审核成绩具有很强竞争力的部分考生则在复试环节仅获得了极低的分数,这种异常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录取结果的逆转。外语考试安排在复试阶段并设置及格线可能有助于提升博士研究招生的科学性,但是在保障公平性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 标签: 博士研究生 招生 “申请—审核”制 公平性
  • 简介:1982年9月,我开始读研了。因为是同一所大学,为了区别本科阶段,我用一个红皮笔记本充当记事本。这是一本杂记,内容五花八门。扉页上写着我那时的座右铭,“我是人,凡是与人类有关的,

  • 标签: 研究生 记事本 笔记本
  • 简介:文章构建了由区位资源、路径依赖、心理预期以及政府调控等组成的博士研究教育集聚动力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以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总量、高等教育在校规模、教师数量以及均高等教育经费等作为操作性变量,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博士研究教育区域集聚问题。实证结果显示,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博士研究教育区域集聚是一个框架内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路径依赖的扩散效应,我国博士研究教育存在高度区域集聚现象;政府调控是影响区域集聚状态的有效手段。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博士研究教育集聚区域优化方案。

  • 标签: 博士研究生教育 集聚 路径依赖 研究框架
  •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人深入访谈法抽样调查了某尚未实施申请审核制改革的医学院校2015级博士研究、2013级硕士研究,了解调查对象对医学院校博士招生考试改革——申请审核制的态度和对具体方案的建议。结果显示科学学位学生对申请审核制认可度更高,但学生普遍对该制度存在诸多顾虑,并针对性地为医学院校博士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实施方案提供参考性建议。

  • 标签: 医学院校 博士招生考试 申请审核制
  • 简介:蒙《江南》杂志同仁厚爱,从2008年第2期开始,连载了我的《小回忆——毛时代的童年》,至翌年第4期结束。其间我曾在剑桥大学访学三个月,

  • 标签: 研究生 创作 2008年 《江南》 剑桥大学
  • 简介:在分析我国博士研究教学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开展研讨式课程是我国博士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借鉴中外研讨式课程基本思路和经验,突破传统模式,以管理类博士'营销前沿精读'课程为例,探索设计以目标、内容、组织和成果为主要维度的'四维十因素'博士研讨式课程模式。认为促进学生对前沿热点问题的把握、提高其批判性思考能力、开阔其国际视野应成为博士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要增强前沿热点学习,注重提升学习深度,增强学习内容的国际性;在课程成果评价方面,应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能力。

  • 标签: 研讨式课程 博士研究生 课程设计 “四维十要素”
  • 简介:总结了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研究教育中规模扩大化、生源国际化、目标多样化与模式多元化等主要发展趋势,分析了过去十多年来国际研究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研究教育的发展热点,对及时掌握国际研究教育发展趋势,完善研究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 标签: 研究生教育 国际动态 发展
  • 简介:“科研预实践式”教学改革是将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部分能力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让学员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实施P5BL(Publication+Problem+Proposal+Project+Presentationbasedlearning)教学法,通过文献阅读与前沿动态研讨(Publication)、问题求索(Proble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模拟申报(Proposal)、项目研究与实验/仿真方法(Project)、进展展示(Presentation)等实践环节,实现知识讲授与科研预实践的有机融合,专业课与科研和论文工作的有机衔接、有力支撑,打牢学员的知识基础,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提升学员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意识.

  • 标签: 科研预实践式、教学改革、科研、创新
  • 简介: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启发式”教学方法更适合研究教育。本文论述了该教学方法的大纲设计与进度安排、团队划分与课堂讨论、实验验证和学习报告及考核等问题,以期培养提高研究综合素质与能力。

  • 标签: 研究生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设计 考核
  • 简介:为创新社会科学博士培养机制,英国2009年开始设置博士培养中心。苏格兰社会科学研究院是英国最大的社会科学博士培养中心,通过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多元的资助机制和卓越的课程机制服务于英国高质量的社会科学博士培养。苏格兰社会科学研究院在博士培养方面成效较为显著,也存在些许问题,为我国当前的博士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如下启示:协同创新式的培养、多元的课程设置和量身定做的培养路径。

  • 标签: 博士生培养 机制创新 合作伙伴关系 高质量培养
  • 简介:基于国家层次的研究教育质量指数构建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性研究,质量指数可以对研究教育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并回应社会问责,从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培养单位制定研究教育发展政策和质量保障举措提供客观的、有效的参考。在借鉴各类社会发展指数和作者前期探索性研究构建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完善后的研究教育质量指数构建方案,包括投入、产出、结构化、国际化、满意度等五个维度以及5项基础观测指标。对2017年我国研究教育质量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质量指数为86.0,表明质量处于良好状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继续优化和完善研究教育质量指数的建议。

  • 标签: 研究生教育质量 指数 构建 监测评估
  • 简介: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医学很难适应数据爆炸式增长的节奏。循证医学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医学和传统医学教育的,特别是对于医学研究教育。本文系统地较了传统医学和循证医学、传统医学教育和循证医学教育的不同,并从科研和临床两个方面说明了循证医学在医学研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循证医学 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教育 医学研究生教育
  • 简介:在大规模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我国的政府资助来华留学研究数量稳步增长,对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比较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依然存在着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留学生语言障碍较大,对中国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够适应,教师培养留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对培养质量监控不力等问题。在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为来华留学自主招生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 标签: 高等教育国际化 政府资助来华留学自主招生项目 来华留学研究生
  • 简介:卓越研究院(临时名称)事业是今后日本研究教育改革的最新战略,该事业预计2018年度开始正式实施。主要通过各申请大学提交博士人才培养的构想方案公开竞争,文部科学省对通过审查的支援对象进行重点财政拨款支援,培养出能够主导未来新知识的创造和活用、给社会带来创新的博士人才。该事业注重在企划初始阶段多元结构主体的加入以及各申请主体对人才培养的自由构想,为我国研究院一流博士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博士人才 卓越研究生院(临时名称) 研究生教育
  • 简介:可以考研,但有限制条件(应届专科毕业不能直接考研)。按照国家规定,应届专科毕业不能直接报考。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毕业报考硕士研究,须毕业两年(从专科毕业到录取为研究当年的9月1日)或两年以上,并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

  • 标签: 专科毕业生 硕士研究生 报考 国家规定 本科毕业生 同等学力
  • 简介:研究招生制度的发展历程1.创制与探索期(1949年-1977年)。2.恢复与改革期(1978年-1989年)。其主要特点:一是组织机构逐步建立。二是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三是招生方式日益多样。3.稳步发展期(1990年-1998年)。

  • 标签: 招生制度改革 研究生 招生工作 北京市 变迁 1949年
  • 简介: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现状不容乐观,研究创新思维和意识相对缺乏,跨学科交叉融合学习的意愿和行动、相关平台建设和促进机制都不能够适应"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教育需要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的需要,以"双创"型人才作为研究培养的目标导向,以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作为研究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主要模式,将跨学科学习和"双创"素质能力纳入研究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和导师团队等"双创"型研究协同培养平台。

  • 标签: 学科交叉 跨界融合 创新创业 “双创”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