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前臂及手部创面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我科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9例,创面大小为4.5 cm×5.5 cm~6.5 cm×7.3 cm,仅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探查的创面周围尺动脉穿支血管情况,摆脱传统的上肢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二组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二组皮瓣的面积为5.5 cm×6.5 cm~7.5 cm×8.3 cm。结果术中皮瓣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及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4~15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且将植皮可能引起的面状瘢痕转变为线性瘢痕。结论尺动脉穿支皮瓣接力修复上肢创面,未损伤前臂及手部主要血管,皮瓣外观、质地等方面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尺动脉 上肢创面 接力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现状及其治疗进展,为临床上此类损伤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指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和"digital artery defect""soft tissue defec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8年12月关于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632篇,排除无法获得全文、内容不符、重复性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51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穿支皮瓣的广泛应用、医患对修复的结果要求提高及修复理念的不断改进,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方式逐渐由创伤较大的血管移植联合皮瓣转移覆盖、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等方式,向创伤小、疗效好的flow-through皮瓣方式发展,达到了在较小医源性损伤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的目的。结论flow-through穿支皮瓣兼具穿支皮瓣和桥接指固有动脉的优点,通过一次手术即可有效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符合当前修复重建的理念,具有最大的经济性,是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创面的最佳方式。

  • 标签: 指损伤 动脉损伤 软组织损伤 flow-through皮瓣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2019年度腔内主动脉外科领域关于冠状动脉、主动脉弓分支、内脏动脉和髂内动脉腔内重建方面的新器材、新术式和新理念,同时也收录了关于主动脉血管形态学、术后病理生理、并发症处理、主动脉数据管理等新证据的部分内容。力图展示2019年度新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信息和观点,为临床与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分支动脉重建 动脉重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复杂、相对常见、危害性大的疾病。解剖上常表现为降主动脉壁部分撕裂后形成假腔甚至破裂。早期,复杂的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或积极的药物治疗,手术早期死亡率高,药物治疗容易出现夹层动脉瘤。1999年Nienaber和Dake提出腔内治疗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此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回顾主动脉夹层的进展及并发症。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简介:腔内修复术(EVR)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将支架人工血管经股动脉导入,利用支架弹性扩张将人工血管无缝合固定于裂口两端的正常动脉壁。通过封闭夹层裂口而使高速、高压的动脉血流与扩张薄弱的动脉瘤壁隔离而达到预防夹层动脉瘤破裂的目的。我院2000年10月-2006年6月为101例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人实施腔内修复术,现将手术配合经验介绍如下。

  • 标签: 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手术配合 治疗 夹层动脉瘤破裂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13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前臂,选择2条基本相互平行的浅静脉,其口径与受区血管口径接近,皮瓣长轴与静脉走行一致,且2条浅静脉将皮瓣宽度分成约3等分,将切取的游离皮瓣在显微镜下于2条血管中间处纵行切开,并切除宽约2 mm皮下组织至真皮下血管网,结扎2条血管之间交通支。皮瓣不倒置,切取面积3.5 cm×2.5 cm~7.0 cm×4.0 cm。皮瓣内2条血管近端分别与受区动脉和静脉吻合。结果13例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其中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1个月,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皮瓣质地柔软、无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皮瓣稍臃肿;皮瓣TPD为9~18 mm,平均13 mm。结论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率高,功能满意,指腹化改变,位置表浅,切取容易,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一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静脉皮瓣 前臂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我们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5例。术后根据肌腱损伤情况确定制动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结果术后5例皮瓣均存活。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无明显臃肿,植皮区无破溃。结论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皮瓣修复前臂热压伤术后临床疗效满意,供区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前臂 热压伤 旋股外侧动脉
  • 简介:目的评价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progenitorendothelialcells,EPCs)移植促动脉损伤内皮修复的效果。方法将菲立磁(superparamagneticironoxide,SPIO)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双标记的EPC局部注入损伤颈动脉段腔内。术后1d、7d和28d行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扫描、组织学检查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oxidesynthase,eNOS)检测。结果MRI扫描发现移植部位出现低信号区。移植组HE、普鲁士蓝、vWF免疫组化染色、GFP荧光、偶氮蓝(Evansblue)染色均提示EPC可粘附于内膜损伤处,并随时间分化为内皮细胞;同时eNOS表达随时间变化而增多。结论菲立磁标记内皮祖细胞可促进动脉损伤内皮的修复,并可为MRI示踪。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内皮损伤 磁共振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普鲁士蓝 免疫组化染色
  • 简介:目的探讨带腓动脉干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33例(男25例,女8例),创面6.0cm×7.5cm~25.0cm×12.0cm。从小腿外侧切取带蒂皮瓣,无张力状况下旋转覆盖于受区,腓肠神经与足背皮神经吻合,皮瓣下置引流将创面缝合。结果33例逆行腓动脉岛状皮瓣均成活,29例获得5~23个月的随访,修复足跟部及足底部的吻合皮神经的19例患者例中有17例于术后5~13个月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逆行腓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成功率高,皮瓣不易破溃,皮下脂肪少,外形美观,是临床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良好手段。

  • 标签: 腓动脉干 小腿外侧皮瓣 足部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的临床解剖与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方法与效血管网,并与指背侧动脉终末支相交通成网。皮瓣一般设计在手指中节背侧,两侧中线之间。蒂部保留宽约0.3cm筋膜蒂,转移覆盖指端缺损创面。结果19例皮瓣均成活,2例术后轻度肿胀,予拆线处理。结论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是一种安全、稳定、简单的修复指端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端缺损 动脉皮支 指固有动脉皮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开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5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体外开窗技巧、主体支架半释放装置制作、随访资料等。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体外开窗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技术成功率100%。支架改装时间50~120 min;隔绝动脉瘤手术时间75~210 min。术后随访15~42个月,目前5例患者支架稳定,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针对原发病因药物治疗,控制良好。结论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微创、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等优势,近中期疗效好。

  • 标签: 动脉瘤,假性 主动脉,腹 开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对7例7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患者,应用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创面,同时桥接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其中拇指2例2指,示指3例3指,中指2例2指。手指缺损创面面积为2.5 cm×3.0 cm~5.0 cm×7.0 cm;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为1.0~3.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0 cm×3.5 cm~5.5 cm×8.0 cm,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予预防感染、抗痉挛、抗凝血、镇痛、补液等支持治疗,卧床制动1周。每月定期随访,在医师指导下行功能锻炼。结果7例7指皮瓣及指体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伤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好,弹性良好,外形饱满,无明显臃肿,术后6个月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手指无明显肿胀、萎缩,皮肤温度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指体功能,优3例,良4例;小腿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外形良好,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Flow-through腓浅动脉皮瓣修复手指伴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皮瓣血供可靠,皮瓣外形满意,并能同时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外形、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影响,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 标签: 腓浅动脉皮瓣 血流桥接 手指 软组织缺损 指掌侧固有动脉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科应用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机械伤4例,车祸伤4例,慢性溃疡2例,蛇咬伤1例。创面面积5 cm×7 cm~7 cm×16 cm,所有患者均合并肌腱或骨外露,供区直接缝合。结果11例皮瓣顺利存活,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皮瓣存活。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外形无明显臃肿,质地柔软,无色素沉着,功能满意。结论股深动脉第三穿动脉穿支皮瓣皮下脂肪少,穿支恒定,血管蒂8~10 cm,是一种有效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股深动脉 第三穿动脉 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评价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修复Brown2A型上颌骨缺损的可靠性。方法:以逆行面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修复8例因切除良性肿瘤造成的上颌骨缺损。男5例,女3例,年龄16~33岁。其中,上颌骨牙源性黏液瘤3例,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成釉细胞瘤各2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结果:应用逆行面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同期修复Brown2A型上颌骨缺损,所有骨肌瓣均成活,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美观效果及功能恢复。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快速、简单、安全可靠。

  • 标签: 上颌骨 BROWN 2A型缺损 骨肌瓣 重建外科 义齿修复
  • 简介:摘要近年来,心血管外科领域经导管腔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发展迅速,适应证不断扩展,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已成为急、慢性远端主动脉弓或胸部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病变的常规治疗方法,在升主动脉疾病包括升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急慢性夹层、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等的治疗中亦受到关注并有相应报道。相比于经典外科开放手术,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优势,增加了高危患者的治疗选择。由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特殊,支架材料和手术器械选择有限,腔内修复术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术式的中长期疗效亦缺乏可靠的临床证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内手术 假体和植入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颈总动脉(LCCA)-左锁骨下动脉(LSA)转流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胸主动脉疾病患者83例,其中男76例、女7例,年龄27~82(55.3±12.0)岁。B型主动脉夹层71例,胸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溃疡5例,主动脉壁间血肿5例。83例患者行一期LCCA-LSA转流术+TEVAR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支架放置数量、术中行LSA弹簧圈栓塞情况;围手术期内观察患者死亡、脑梗死发生情况、再手术率及再手术原因;出院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死亡率、脑梗死发生率,复查主动脉CTA观察转流血管通畅情况、弓部分支血管血供情况以及有无支架移位。结果83例患者均成功重建LSA。手术时间1.0~7.0(3.2±1.0)h。术中置入胸主动脉支架1个64例、2个17例、3个2例。4例患者出现LSA根部对比剂渗漏,予弹簧圈栓塞后渗漏消失。围手术期内无患者死亡。2例(2.4%,2/83)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LCCA部分遮盖、1例主动脉逆撕A型夹层,均予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1.2%,1/83)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脑梗死伴左侧肢体肌力一过性下降,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83例患者术后随访8~46个月,平均25.3个月。随访期间,5例(6.0%,5/83)患者死亡;3例(3.6%,3/83)患者出现脑梗死,保守治疗后好转;主动脉CTA显示,转流血管通畅,弓部分支血管血供良好,无支架移位。结论LCCA-LSA转流技术重建LSA,可以延长胸主动脉病变近端锚定区,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经腔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血管移植术 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 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技术
  • 简介:  我院自2001年始设计并应用邻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合并中末节指体缺损伴有肌腱,骨外露33例37指,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修复手指 动脉顺行 岛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游离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19例,不带神经的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5.0 cm~9.0 cm×10.0 cm,皮瓣动脉蒂部与桡动脉终末支吻合13例,与尺动脉吻合10例。皮瓣供区均植皮修复。门诊随访4~12个月,观察皮瓣质地、感觉、供区愈合情况。结果23例皮瓣顺利成活20例;2例术后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可,外形美观,供区愈合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皮瓣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感觉恢复S3+ 7例,S3 12例,4例未带神经的感觉恢复较差。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供区隐蔽,穿支较恒定,尤其是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时,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足底内侧动脉皮瓣 手掌 皮神经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阴部外动脉皮瓣(superficalexternalpudendalarteryaxial-patternflap,SEPA皮瓣)是基于阴部外动、静脉系统的轴型皮瓣.本院于1991~1999年采用SEPA皮瓣早期修复手部电击伤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阴部 外动脉轴型皮瓣 电击伤 手部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颈浅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颈浅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11例。溃疡发生距放疗平均13.4年,面积1 cm×2 cm~3 cm×7 cm,广泛纤维化。术前取材病理检查,清创宽度包括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控制深度,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清创后创面大小6 cm× 9 cm~8 cm×13 cm。以肩峰水平脊柱旁4~5 cm处为皮瓣旋转点,以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的颈浅动脉筋膜皮支血管走行方向为长轴设计皮瓣,旋转点到皮瓣近侧缘的距离大于其到创面近侧缘距离约2 cm,皮瓣大小超出创面大小约2 cm。分离出蒂部血管后顺行切取皮瓣,转移到颈部修复放射性溃疡切除后缺损。供区边缘适当游离2~3 cm,如缝合张力较小可行真皮层远位减张直接缝合,如张力较大则采用部分缝合,缩小创面后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的溃疡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并小灶状钙化,局部区域坏死,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并少量中性粒细胞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排除肿瘤复发。11例患者中4例行供瓣区预扩张,其余7例均为皮瓣一期切取后转移,皮瓣大小8 cm×11 cm~10 cm×15 cm。8例采用颈肩胛皮瓣修复,3例采用颈背皮瓣修复。供瓣区8例真皮层远位减张后直接缝合,3例缩小创面后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中10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通过创面换药和二期植皮后痊愈。随访6~24个月,溃疡无复发。所有患者放射性溃疡均得到有效修复,术区外观、功能良好。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颈浅动脉皮瓣靠近颈部、血运丰富、解剖恒定、供区隐蔽,是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溃疡 辐射损伤 伤口愈合 颈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