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非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凹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凹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凹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凹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凹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结论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剥除术。

  • 标签: 病理性近视/手术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55±9.45)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组(A组)和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B组),分别为16例16只眼和15例15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649 ,P=0.527)、AL (t=-0.639,P=0.533)、MF类型(P=0.5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3±0.33、1.11±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8 ,P=0.718 );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分别为(596.51±196.69)、 (578.33±200.18)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8,P=0.823 )。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65±5.15)个月。手术后7 d,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眼BCVA、CFT变化以及黄斑裂孔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间手术前后BCVA、CFT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末次随访时,31只眼中,MF完全复位27只眼(87.1%);MF部分复位4只眼(12.9%)。A组、B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7±0.24、0.64±0.21;平均CTF分别为(126.25±36.61)、 (134.27±25.29)μm。与手术前比较,BCVA提高(t=6.630、9.260 ,P=0.000、0.000),CFT下降(t=10.206、8.799 ,P=0.000、0.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眼间logMAR BCVA、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56、-0.924 ,P=0.878、0.371)。A组发生全层黄斑裂孔1只眼(6.3%),B组无黄斑裂孔发生;两组患眼间黄斑裂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9 ,P=0.516 )。随访期间无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PPV联合剥除ILM以及保留中心凹ILM可有效治疗MF,BCVA和CFT均得到改善。

  • 标签: 近视,退行性/外科学 视网膜劈裂症/外科学 视网膜穿孔/外科学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复杂视网膜脱离术中刮刀的具体应用以及其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采取资料分析法,针对40例患有视网膜脱离病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将手术过程中是否联合剥除,可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有20例,对照组20例,手术之后均采用填充硅油进行治疗,在患者玻璃体手术三个月之后以及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使用oct观察瘤的患者视网膜水肿以及视网膜瓣膜情况,记录患者视力。结果 随访6~12个月之后,玻璃体切除患者术后三个月oct见黄斑视网膜前形成者中,实验组有0例,对照组有3例,且对于存在黄斑水肿的患者实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5例,硅油填充之后网膜复位率中实验组为89%,对照组为90%,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视网膜前,黄斑水肿者实验组为5.3%,对照组为14%,最终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两组患者术后相比术前视力有所提升,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利用磨刮刀进行内剥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黄斑前发生概率,并且对于黄斑水肿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无显著影响。

  • 标签: 膜刮刀 内界膜 剥除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玻璃体切除术、剥除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在线数据库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图书馆检索相关文献。选取以高度近视黄斑劈裂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方式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排除重复、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和综述性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均数差(MD)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手术后黄斑裂孔(MH)发生率。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232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文献的417只眼进行分析,其中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保留中心凹ILM剥除分别为245、172只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者与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者治疗后BCVA、C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VA:MD=0.05,95%CI -0.00~0.11,P>0.05;CFT:MD=-4.79,95%CI-18.69~9.11,P>0.05);M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5.70,95%CI 2.22~ 14.61,P<0.05)。结论PPV联合完全ILM剥除与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均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眼BCVA、CFT均得到改善;与完全ILM剥除比较,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后MH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黄斑劈裂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IMH 43例(44眼)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7眼),女36例(37眼)。分为剥除组(20眼)与填塞组(24眼)。比较两组术后黄斑孔闭合率、视力及椭圆体带缺损直径。所有患者随访1~20个月。结果剥除组孔的闭合率及Ⅰ型闭合率分别为90.00%(18/20)及88.89%(16/18),填塞组分别为91.67%(22/24)及86.36%(19/22)(Fisher检验P=1.000,1.000)。剥除组及填塞组术后视力(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t=5.609,5.279;P<0.001),但两组之间术后视力相似(t=-1.415,P=0.164)。剥除组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较术前减小(t=4.027,P=0.001),而填塞组术前术后相似(t=1.154,P=0.260),两组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2,P=0.014)。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填塞术治疗IMH均安全有效,而剥除术对黄斑微结构扰动较小。

  • 标签: 孔,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填塞术,内界膜
  • 简介:摘要(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最内层,是Müller细胞的基底,在近视性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形成向前的牵引力,引起近视性牵引性黄斑病变(myopic traction maculopathy,MTM)。在以往的临床研究中对MTM疾病进行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时,对内有相应的处理,包括剥除、翻转、填塞等,不同的处理方式视网膜的复位率,黄斑孔的闭合率以及视力提高程度不同。本文就发生MTM时病理性改变,及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时对内不同处理方式进行综述。

  • 标签: 黄斑病变,牵引性,近视性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填塞,内界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剥除的必要性。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把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到我院采取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取玻璃体切除、有黄斑前剥除黄斑前,B组采取玻璃体切除、剥,有黄斑前剥除黄斑前),比较两组不同手术方式对术后效果的影响,评价指标为术后6个月视力和黄斑解剖复位率。结果两组手术对解剖复位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对术后视力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剥除与否对解剖复位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剥除视网膜的术后视力优于剥除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 黄斑前膜剥除 內界膜剥除
  •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对内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特发性黄斑前临床疗效进行详细分析。方法 对本院2021年2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80只眼特发性黄斑前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平均分为两组(A组为参照组,B组为研究组)A组对患者采用剥除术进行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玻璃体腔内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的不同,然后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患者在治疗前无论是矫正视力还是黄斑中心视网膜的厚度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然而,治疗一个月、治疗三个月、治疗半年随访结果显示,B组患者矫正视力均大于A组患者,且时间越长矫正视力差越大,同时B组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均小于A组患者,同样时间越长厚度差越大,P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内界膜剥除联合 玻璃体 曲安奈德 注射治疗 矫正视力 视网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染色剂辅助的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特发性黄斑孔84例(8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2组,无染色组46眼,ICG染色组38眼。所有患者均采用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剥除,均以非膨胀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力及两组黄斑孔的闭合率。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无染色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7.83%(45/46),与染色组的100.00%(38/38)相近(χ2=0.836,P=0.361)。无染色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BCVA,log MAR)优于术前(F=7.408,P=0.001)。两组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孔采用无染色剂辅助剥除术,可避免染色剂毒副作用,促进术后视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孔,黄斑,特发性 玻璃体切除术,微创 剥除术,内界膜,无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剥除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弥漫性DME 56例(5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剥除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为A组,28例(28眼);单纯剥除为B组,30例(30眼)。比较两组治疗后视力及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结果A组CMT降低明显,视力提高快,平均CMT及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2周CMT及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及6个月CMT逐渐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2周及1个月A组视力及CMT均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弥漫性DME,剥除术安全有效,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能加速黄斑水肿消除及视力提高。

  • 标签: 剥除术,内界膜 曲安奈德 黄斑水肿,糖尿病性,弥漫性
  • 简介:摘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离(DONFL)是存在于视网膜后极部沿神经纤维走行分布的大量弧形暗纹,在横断面图像上与内层视网膜的局部凹陷相对应。由于(ILM)剥除过程中存在剥器械对局部视网膜的直接损伤作用,以及对后极部视网膜的广泛牵拉作用,在ILM剥除后常常可以观察到DONFL。目前认为DONFL是一种自发的、延迟的形态学改变,呈亚临床性,对视网膜的功能影响较小。除了避免ILM的剥除,尽量减少剥面积,还可采取全氟辛烷辅助下固定的ILM瓣复位手术、改良的颞侧ILM翻瓣手术以预防和减少DONFL的发生。DONFL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及意义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视网膜疾病/外科学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综述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发性黄斑前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除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20例,精细护理),对2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弹性、疗护依从率、视力值、视力提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负面情绪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行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剥除手术患者实行精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心理状况改善、视力恢复、治疗安全水平提高存在积极影响。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围手术期 护理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患者72例(86只眼),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54例(68只眼),年龄(50.5±8.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43只眼)和对照组(38例,43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对照组术中剥除黄斑区内,观察组术中保留中心凹的环形,白内障严重者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屈光度数、眼压、眼轴长度及黄斑形态完全愈合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黄斑愈合分布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前CFT为(723.49±130.95)μm,末次随访下降至(286.33±210.7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59,P=0.000);黄斑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9只眼中,治疗前BCVA 为0.99±0.40,治疗后提高到0.68±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5,P=0.000)。对照组治疗前CFT为(726.98±140.62)μm;治疗后末次随访下降至(297.88±241.5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71,P =0.000);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8只眼中,治疗前BCVA为1.04±0.47,治疗后提高到0.69±0.2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7,P=0.00)。以末次随访时间为疗效判定时间,观察组和对照组BCVA(t=0.22)和CFT(t=0.2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出现黄斑裂孔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剥除治术在有效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同时,可减少术后黄斑裂孔的形成。(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8-932)

  • 标签: 近视, 退行性 视网膜劈裂症 基膜 玻璃体切除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是治疗黄斑水肿(ME)的主要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ME反复发作或视网膜前形成而对治疗无应答,这类ME被称为难治性ME。PPV联合剥除(ILMP)可治疗缓解难治性ME,其通过去除玻璃体后皮质,或手术中同时剥除视网膜前,从而解除玻璃体与视网膜间的牵拉力。然而,由于ME致病机制复杂,对不同病因引起的ME应用PPV联合ILMP的治疗效果仍需临床对照研究,以探索不同病因所致ME的最佳手术方式。

  • 标签: 黄斑水肿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内界膜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重水保护下剥除及孔周按摩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一组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孔者35例(37只眼),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重水保护下剥除及孔周按摩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裂孔闭合情况、视力及并发症。结果术后37只眼黄斑孔全部闭合。术后1、3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逐渐改善,由术前的1.02±0.32提高至0.73±0.19、0.59±0.18及0.50±0.18(F=79.690,P<0.001)。除1只眼短暂黄斑水肿,1只眼一过性高眼压外,余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重水保护下剥除及孔周按摩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基膜 内填塞 重水 按摩,孔周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应用23g玻璃体切割与剥除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3年4月期间,选取本院治疗的10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采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剥除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明显提高患者BCVA、提高mfERG一阶函数的1环、2环P1波反应密度,并显著降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与术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与术前的眼压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103眼中,裂孔完全闭合97眼,裂孔闭合率94.17%。随访期间,103眼均未发生眼内炎等相关并发症。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应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剥除治疗后,裂孔可有效愈合,患者视力也能明显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特发性黄斑裂孔 23g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手术对于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次研究中共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经我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5只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且均为单眼。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6.27±8.37)岁。患者均进行BCVA、频域OCT检查、屈光度、眼轴长度(AL)测量。BCVA检查使用Snelleen视力表,记录时需将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术组(甲组)以及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乙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与17例17只眼。对不同干预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眼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8±0.23、0.63±0.19,且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t=6.528/9.249)。手术后,甲组、乙组患眼平均CET为126.24±36.58μm、134.29±25.31μm,且与手术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t=10.158、8.672)。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凹剥除手术,能够使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保留中心凹 内界膜剥除手术 黄斑劈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1.692,P<0.001);各组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孔源性/手术 黄斑前膜 视力 内界膜剥除 椭圆体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ILM)剥除、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HMMH)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HMMH患者31例3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黄斑区微视野检查以及眼轴长度测量。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者随机分为PPV联合ILM剥除和玻璃体腔注射mNGF组(联合组)、PPV联合ILM剥除组(单纯组),分别为15例16只眼、16例17只眼。两组患者logMAR BCVA (t=0.836 )、黄斑裂孔(MH)直径(t=0.657 )、视敏度(VA)(t=0.176 )、外界(ELM)及椭圆体带(EZ)缺失长度(t=1.255、0.96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手术后BCVA、MH闭合率、ELM和EZ完整性、黄斑区VA恢复情况。两组患眼间手术后不同时间点logMAR BCVA、VA、BCVA变化值、ELM及EZ的缺失长度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Fisher精确性检验。结果手术后6个月,单纯组、联合组患眼MH闭合率分别为88.24% (15/17)、93.75% (15/1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 )。手术后3、6个月,联合组患眼ELM完整性恢复较单纯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3.101,P<0.05);手术后1、3、6个月,联合组患眼EZ缺失长度较单纯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5、2.302、2.784,P<0.05)。与手术后1周相比,手术后1、3、6个月联合组患眼黄斑区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0.001)。手术后3、6个月,联合组患眼黄斑区VA较单纯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7、2.250,P<0.05)。手术方式与随访时间之间存在交互效应,随手术后时间延长,单纯组患眼黄斑区VA降低,联合组患眼黄斑区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63,P<0.001 )。两组患眼BCVA及BCVA变化值随手术后时间延长而提高,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联合组患眼BCVA提高及BCVA变化差值均较单纯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74、21.807、5.695、4.095,P<0.05)。结论与PPV联合ILM剥除手术比较,PPV联合ILM剥除和玻璃体腔注射mNGF治疗HMMH疗效更佳,不仅能改善HMMH患者手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而且可以提高视功能。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穿孔 神经生长因子 玻璃体内注射 玻璃体切除术 内界膜剥除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剥除治疗与常规玻璃体腔注射抗 -VEGF治疗进行比较研究,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方法 诊断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60例 60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2组, A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剥除治疗; B组行常规玻璃体腔注射抗 -VEGF治疗,观察术后 7天、 1、 3个月的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资料以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 3个月。 结果 本组患者60例 60眼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 A组视力提高 25只眼,视力不变 5只眼,黄斑水肿消退率 80%, B组视力提高 18只眼,视力不变 12只眼,黄斑水肿消退率 60%。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剥除治疗对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优于常规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治疗。

  • 标签: 黄斑水肿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内界膜撕除 玻璃体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