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女婴无肛并前庭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5—2011年作者收治年龄4个月至1岁的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前庭瘘患儿21例,均通过保留瘘管肛门成形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及排便功能。结果一期愈合19例,2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理疗后痊愈。21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全部患儿排便功能良好,会阴外观正常,无一例复发。结论保留瘘管肛门成形术治疗女婴无肛前庭瘘简便易行,是一种合理、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直肠瘘 结直肠外科手术 婴儿
  • 简介:目的评价SRM—IV前庭功能治疗系统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开放、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将60例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仪器复位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并在治疗次日和治疗后1周对其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Mann—Whitney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组间在访视时间上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SRM.IV前庭功能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手法复位,并可弥补其不足。

  • 标签: 眩晕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庭大腺囊肿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最佳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70例前庭大腺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造口引流组(A组,n=35)和微波打孔组(B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100%。但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随访6个月,A组复发率和疤痕形成发生率明显较B组高。经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前庭大腺囊肿采用微波打孔,手术操作简单、效果好。

  • 标签: 前庭大腺囊肿 造口引流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造口引流术治疗前庭大腺脓肿的效果。方法对36例前庭大腺脓肿进行引流造口术,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治愈率100%。结论其方法简便,容易掌握,疗效较好,无明显不适感及后遗症,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挂线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脓肿)的疗效。方法将60例前庭大腺脓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行挂线造口术,对照组30例,行传统造口术或切开引流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中、术后疼痛及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前庭大腺囊肿(脓肿)挂线造口术优于传统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前庭大腺脓肿 挂线造口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庭大腺囊(脓)肿的治疗方法及可行性。选择前庭大腺囊(脓)肿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行自凝刀造口术,对照组22例行传统的造口术,通过临床效果观察,自凝刀造口术更简单易行,切缘无需缝合,痛苦小,愈合快,复发率明显降低,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造口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庭大腺囊(脓)肿 自凝刀
  • 简介:目的记录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前庭诱发肌性电位(VEMP)参数,以便建立战斗机飞行员的正常值数据。方法40名现役健康战斗机飞行员作为受试者,采用短纯音双侧给声双侧进行了记录。记录40名健康飞行员VEMP的p13和n23波潜伏期、p13/n23波间幅度以及双侧幅度不对称比,以获得正常值数据。结果40名健康飞行员均记录到VEMP。p13波的潜伏期为(13.50±1.20)ms;n23波的潜伏期为(21.35±1.60)ms;p13/n23波间幅度为(169.70±38.50)μV;双侧幅度的不对称比(AR)为0.12±0.1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军事飞行员VEMP参数标准的常模,为促进VEMP在军事飞行员医学选拔鉴定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军事人员 前庭诱发肌性电位 球囊和椭圆囊/生理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耳聋残疾人群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发生频率,初步探讨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在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中的分子诊断意义。方法抽查北京地区持耳聋残疾证患者6247例,均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以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晶芯⑧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对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进行检测,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在6247名受检耳聋残疾人群中,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例数共计177例,总阳性检出率为2.83%(177/6247)。IVS7—2A〉G突变携带者141例(纯合27例,单杂合突变114例),2168A〉G突变携带者26例(纯合4例,单杂合突变22例),SLC26A4基因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10例。针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例数为41例,双等位基因突变率为0.66%(41/6247)。结论1、在6247例耳聋残疾人中,通过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检测能够明确分子学诊断的占总体的0.46%(41/6247);2、在北京地区持证聋人群体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检出率较我院门诊就诊的耳聋患者低,此项课题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北京地区残疾人群中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的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布情况,在分子水平上为耳聋残疾人群明确诊断或指导进一步诊断,并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检测阳性患者的婚配、生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耳聋 基因 SLC26A4 芯片 大前庭水管 分子遗传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