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国家的理性治理思想和刑罚权的特别规制需要,刑法宪法原则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西方法治国家中,作为厉行刑事法治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刑法宪法原则在近现代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全面、准确地界定它的基本含义,系统、科学地确定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刑事法治实践中应用它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刑法的系统宪法和法治宪法的司法,它才能真正地在刑事法治实践中得到贯彻。

  • 标签: 刑法 宪法 刑法的宪法化 刑事法治 法治 宪法的司法化
  • 简介:罪责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等原则,乃是今天法治国家刑法的传统内核,在德国,这些刑法的基本原则已经逐渐转型为现行宪法上的内容了。这一转型过程,使得我们在进行刑法讨论时,需考虑宪法上的视角。刑法的解释方法中也增添了宪法导向的解释和合宪解释的选项。刑法基本原则宪法,虽使得刑法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也可能削弱刑法的明确性,但同时它也使刑法基本原则具备了“实定、现行宪法”的身份,提升了规范层级,进而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有效。这些特点体现在击落客机案、静坐案和竞选捐助案等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例中。从德国角度看,尽管具体案件情况殊异,对这一宪法转型总体上仍应予以正面评价。不过,这不意味着要取代刑法基本原则和取消刑法学的独立思考。

  • 标签: 刑法基本原则 宪法化转型 合宪解释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
  • 简介:风险的全景渗透已经使社会的整体调控全面提高警惕,在此背景下,刑法的主动防卫就具有了时代性的意义,而关于围绕风险重置刑法体系的讨论也就逐渐形成了趋势。但是,刑法因风险社会的扩张应当具有宪法理论上的依据,概括为:其价值衡量不能脱离宪法精神的影域,对社会防卫的侧重应当受到适当的约束;其功能发挥不能罔顾宪法意义的指引,在范围的展开和手段的和缓上要进行符合宪法要求的运作。通过总结刑法在风险社会中的价值表现和功能发挥,再行评述刑法体系以风险为依据进行重塑是否具有宪法适应性,才能保证刑法发展的正确方向。

  • 标签: 宪法精神 刑法价值 刑法扩张 多样化 自由主义
  • 简介:刑法乃规定犯罪与刑罚之法律。良好的刑法,既是保障犯罪人权利的大宪章,也是保障一般国民权利的大宪章。宪法作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必然对刑法作原则性规范。宪法制约刑法,有刑法宪法宪法刑法两种基本模式,我国实行宪法刑法模式。我国宪法自1982年通过以来,30年的发展过程中几经修订,体现出市场导向、法治导向和人权导向等基本价值取向。当下,社会转型日趋激烈,时代法治精神不断强化,为此,直接关涉公民财产、人身自由甚至生命的刑法应遵照宪法并不断革新,以严格贯彻罪刑法定,提升刑法领域的人权保障水平。

  • 标签: 刑法宪法化 宪法刑法化 罪刑法定
  • 简介:目前关于宪法刑法关系的表述,是一种基于宪法文本的解读,没有论及当前的法律设计是否合理。宪法是法律世界的统领,为个人权利对抗刑罚权力提供平台,形成对刑法审视,并且贯穿定罪和量刑两大根本领域。具体而言,对宪法秩序的破坏是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指针和标准;只有宪法才能说明刑罚的正当性来源于人民。因此,刑法宪法的一种罚则,宪法在由精神、原则和规范所组成的框架内指引着刑法的创设和发展。

  • 标签: 宪法 刑法 罚则 关系模式
  • 简介:(1)尽管司法解释已经解决了刑法中规定的单位犯罪应当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私营企业犯罪的问题,还是没有明确规定刑法中的单位犯罪是否包括以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公司、企业等为主体的单位实施的犯罪,我国刑法分则中有相当一部分可由单位构成的犯罪规定中

  • 标签: 刑法保护 地位刑法 宪法地位
  • 简介:从我国宪法功能看,不适宜宪法司法;从我国司法权能看,不可能先法司法;从我国法律体系看,不必要宪法司法;从现行案例看,不导致宪法司法.

  • 标签: 宪法司法化 国法 权能 中国 法律体系 案例
  • 简介: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 标签: 宪法实施 熟知宪法 宪法社会化
  • 简介:本文选择中国近代有关住宅不可侵犯权的宪法刑法变迁作为考察对象,希望通过对近代以来住宅不可侵犯权理念和实践的重述,澄清有关问题,以此更加准确地认识近代法制史。

  • 标签: 近代中国 住宅不可侵犯权
  • 简介:一、在保障人权前提下追求刑法的和谐是刑法发展之必然要求“和而不同”是和谐刑法的基本要求。刑法具有社会职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只是和谐的基本要求。如果和谐刑法不是以保障人权为使命,则其职能是虚伪的,甚至是残忍的。因为这样的和谐不是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和谐,而是权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和谐。

  • 标签: 和谐化 刑法 “和而不同” 保障人权 社会职能 社会秩序
  • 简介:契约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依法订立的有关权利义务的协议,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私法上的契约即因相互对立的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的合意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公法上的契约即以发生公法效率为目的的契约。契约自由原则是私法上契约的基本原则,在公法上这一原则受到限制。近代以来,为了公共利益,法律上强制缔结的契约(强制契约)一直在增加。

  • 标签: 契约化 刑法 契约自由原则 法律行为 权利义务 意思表示
  • 简介:分析了宪法司法的依据,宪法司法的意义,以及实现宪法司法的障碍,并据此分析提出了如何实现宪法司法的几点建议.

  • 标签: 宪法 宪法司法化
  • 简介:[内容提要] 宪法司法是指宪法规范由法院适用的过程,不能由法院适用的法律不是法律,另一方面宪法至上也最终是靠宪法的司法宪法在法院获得尊重和适用来实现的

  • 标签: 司法化 宪法司法
  • 简介:一、问题意识近年来,随着德日理论对我国刑法理论大刀阔斧的渗透浸染,教义学的大厦日臻完善,弥高弥深。但是在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一片繁荣背后却有着这样的隐忧,那就是近年来,刑法的战车似乎陷于泥淖、举足不前。这背后的缘由就在于这架战车只有方向盘,没有发动机;刑法研究多立足于理论面向,缺乏目的理性。对此,难免瑟曼·W,阿诺德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些艰深的一般性概念是有用的法律工具,还是创造了混乱与细枝末节?苏力教授也指出:这些精细却局限于教义的

  • 标签: 刑法诠释 工具化刑法
  • 简介:  在从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的转型——市民刑法基本精神的确立进程中,陈兴良教授在其《从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法治国的刑法文化》(载《人民检察》1999年第11期等文中有较为精辟的论述,民法就是市民社会的法

  • 标签: 刑法民法 民法化
  • 简介:二元社会的确立导致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的转变,【关键词】刑法的民法/政治刑法/市民刑法/几点认识  一、二元社会结构的崛起与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的转变  历史上存在五种社会形态——氏族社会、城邦社会、宗法社会、市民社会、政治社会,  在从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的转型——市民刑法基本精神的确立进程中

  • 标签: 刑法民法 民法化
  • 简介:例如日本刑法典第197条规定有受贿、受托受贿(注,79年刑法对盗窃罪没有规定死刑,刑法将贪污(以及侵占)与挪用(公款、资金)分罪规定

  • 标签: 刑法现代化 议论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