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硬化,为心肌缺血性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即:冠心病,其发生率高、致死率高,与患者体内易损斑块关联密切,对其生命健康影响严重。本次研究中,就围绕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技术(超声成像技术、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弹性成像、螺旋CT扫描、磁共振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进行分析,探究其具体表现、进展,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影像技术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分析 参考借鉴
  • 简介: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说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那么冠状动脉就相当于心脏的“输油管道”,为心脏昼夜不停地输送营养和氧气,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 发动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以57例疑似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诊治,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根据其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有患者37例和2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及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吸烟例数、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家族史、尿酸(UA)水平比较,(P>0.05),但是冠心病组TC、LDL-C、HDL-C均更高,TG水平更低,(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临床医师可通过检测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对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 标签: 颈动脉粥样斑块 超声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颈动脉斑块评分情况的分析,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参与研究的病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分组,对所有病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进行颈动脉斑块评分,以此作为分析与冠状动脉硬化之间联系的数据基础。结果经过颈动脉超声检测以后,发现冠心病组在Crouse积分、等级积分、斑块数均高于非冠心病组。如将所有病例按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划分,以上结果也成立,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评分可以反映出冠状动脉硬化严重程度。

  • 标签: 颈动脉斑块评分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 CTA 评估颈动脉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临床关联进行回顾性分析。 方法: 对 2017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 期间进行治疗的 50 例 头颈部 CTA 和冠状动脉 CTA 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颈动脉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结果: 存在脑梗死情况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为明显;中度及以上狭窄组冠状动脉斑块处狭窄情况更为严重,相关数据对比差异均为 P < 0.05 。 结论: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脑梗死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因素有关。

  • 标签: CTA 颈动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关联 回顾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的社区护理特点。方法针对在过去二年来在我社区医院新就诊的冠心病患者,经登记建档后,社区护士对其进行服药后随访护理,忽略性别、年龄因素,重点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其疾病的影响,随机将1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护理中加入心身干预护理,对照组未予心身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稳定率92%(P<0.05)对照组病情稳定率79%(P<0.05),干预效果明显。

  • 标签: 冠心病心身干预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影响。方法入选在解放军总医院成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于5个月后回院复查的冠心病患者,共纳入30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0.17±11.37)岁。采用QAngioXA‘7.2分析软件行冠状动脉定量分析,非靶血管的狭窄程度较前加重20%以上定义为斑块进展。发生斑块进展者60例,无进展者240例。患者于两次冠状动脉造影前测定血脂、尿酸以及总胆红素水平。结果60例斑块进展患者中非靶血管狭窄程度由(24.15±11.89)%加重至(53.75±12.91)%。斑块进展组和无进展组首次造影时总胆红素(11.00±6.67)μmol/L/)8(13.88±5.95)μmol/L,复查造影时总胆固醇(4.29±0.94)mmol/Lvs(3.80±0.86)mmol/L、三酰甘油水平(1_97±1.18)mmol/LUS(1.59±0.87)mmol/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45±0.62)mmol/L口s(2.09±O.74)mmol/L、高尿酸血症40.0%口s2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总胆红素是PCI术后非靶血管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低水平总胆红素是PCI术后非靶血管动脉硬化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进展 总胆红素 高尿酸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CT易损征象的特点。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连续患者纳入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患者2 660例,病变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共5 078支。将入组患者及病变血管根据年龄分别分为5组:≤40岁、41~ 50岁、51~60岁、61~70岁、>70岁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各病变冠状动脉斑块负荷,斑块的脂肪、钙化、纤维成分体积比以及各年龄组斑块CT易损征象的出现比例。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及各影像参数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点,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冠心病常规危险因素与CT高危斑块的关系。结果斑块的不同成分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不同。各年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均以纤维成分为主,各组的斑块中纤维成分体积比分别为83.33% (75.42%,91.60%)、81.51% (74.44%,89.07%)、81.85% (74.88%,88.88%)、82.33% (74.03%,89.20%)、80.99%(73.43%,88.19%)(χ2=9.775 ,P=0.044)。斑块的钙化体积比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钙化成分体积比依次为1.10%(0, 5.53%)、1.19%(0, 7.58%)、2.29%(0, 10.45%)、3.97%(0, 14.25%)、6.84%(0.40%,17.55%)(χ2=146.719,P<0.001)。脂质体积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类抛物线变化,以41~50岁组患者的斑块脂质体积比最高,各年龄组冠状动脉斑块的脂质成分体积比分别为10.94%(5.71%,19.31%)、12.18% (5.81%,19.56%)、10.48%(4.83%,17.14%)、8.14% (3.23%,15.11%)、7.20%(2.44%,13.68%)(χ2=137.470,P<0.001 )。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性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征的出现率以及各年龄组硬化斑块中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均大致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以41~50岁年龄组最高(73.9%、91.9%、73.4%)(χ2=8.678、3.970、21.577,P=0.07、<0.001、<0.001),但正性重构征象出现率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减少(回归系数为-0.08);而男性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较高(回归系数为0.188)。结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硬化斑块负荷逐渐增加,斑块脂质成分和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变化,以41~ 50岁组比例最高。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脉病变最基本的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一直以来,心血管领域关于冠心病的认识都是基于这项检查的基础上。冠状动脉斑块动脉狭窄程度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传统观念认为冠状动脉硬化形成的易损斑块绝大数会引起血管腔的轻、中度管腔狭窄。轻、中度管腔病变比解剖上及功能上重度管腔病变引发的心肌梗死风险更高。然而,随着近年医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这个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梗死 斑块 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在硬化斑块狭窄诊断中的优劣性。方法选取上海中山医院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38例冠心病患者,均给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检查,CCTA采用64层螺旋CT,MRA采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至少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CMRA和CCTA诊断的斑块的相关性狭窄(≥50%),并与CAG结果分析对比,评价CMRA和CCTA诊断硬化斑块和狭窄的价值。结果CCTA和CMRA判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3%、34.6%和82.1%、74.8%,CCTA和CMRA判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84.7%和48.5%、73.4%。斑块的钙化与否是CMRA和CCTA诊断斑块的准确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CMRA和CCTA诊断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效能接近,CMRA对显示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比CTA有优势,而C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

  • 标签: 64层螺旋CT MR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汤剂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斑块逆转作用。方法所有患者入选前均行冠状动脉CT检查,选取至少1处冠状动脉狭窄在25%~69%的病变为靶病变,选择患者60例,以中药汤剂免煎颗粒,日一剂冲服200毫升分2次口服,4个月为一个疗程,复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并与未服用中药汤剂患者对比观察;结果治疗后冠状动脉斑块减小或消退;血脂检查表明TC、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并与未服用中药汤剂患者对比观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汤剂联合强化降脂治疗加速动脉硬化脂性斑块吸收,且安全性好。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药汤剂 中医药疗法,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控制的影响因素,为相应的干预方案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分为存在斑块的观察组(n=104)以及无斑块的对照组(n=112),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对以上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此类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结果高龄、男性、长病程、HbA1c升高、LDL-C升高、CRP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发生发展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高龄男性是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的高危群体,随着病程延长,风险性随之增加,HbA1c、LDL-C及CRP升高是斑块发生发展的危险信号,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对待以上风险因素,是实现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体会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5例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3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健康教育模式。结果经过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观察组患者得分为优的11例,良7例,及格5例,不及格1例,对照组患者得分为优5例,良6例,及格9例,不及格2例,两组患者优良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的同时,加强健康知识宣讲,达到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患者身体健康。

  • 标签: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斑块类型及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钙化斑块组(CT值≥130 HU)20例、软斑块组(CT值≤60 HU)20例、混合斑块组(CT值60~130 HU)40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关联、血小板功能和血清生化和脂肪细胞因子指标差异。结果不同类型的斑块与狭窄程度的比例存在一定关联,钙化斑块组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3例;混合斑块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5例;软斑块组轻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P<0.05)。血小板功能比较,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软斑块组比较,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6,P>0.05);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软斑块组比较,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栓最大坚固度(TEG-MA)和P选择素(P-selectin),软斑块组高于混合斑块组且高于钙化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7、6.47、18.74,均P<0.05)。血清学指标和脂肪细胞因子比较,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软斑块组比较,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瘦素(Leptin)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软斑块组高于混合斑块组且高于钙化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5、21.31、14.58、9.37、13.58,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可通过评估斑块的类型从而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斑块 冠脉狭窄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造影 电压门控 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多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血脂、血糖测定情况确定冠状动脉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分为多重危险因素组及对照组。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确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多重危险因素组较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和平均病变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多重危险因素聚集往往导致冠状动脉的病变,并影响其病变范围。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冠状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