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是胃癌的I类致癌原,目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我国非常高,根除H.pylori能够降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发生率。目前有一部分患者,HP反复根除失败。此文对影响H.pylori根除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应对策略,以指导下一步诊治。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耐药,基因代谢型,患者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经内镜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且有慢性牙周炎的64例患者进行三联药物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中32例还同时进行牙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后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结果 经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1年后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显著高于未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68.8%vs 40.6%,P

  • 标签: 消化性溃疡 牙周炎 幽门螺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6例HP根除后胃癌和45例HP未根除胃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根除HP后胃癌患者男20例,女6例;中位年龄65岁(范围53~77岁);胃上部12例,胃中部4例,胃下部10例。肿瘤中位最大径12 mm(范围4~29 mm)。巴黎分型0~Ⅱa型4例,0~Ⅱb型4例,0~Ⅱc型18例。白光内镜观察癌灶呈微红色至微黄色,12例癌灶边界清楚;14例癌灶边界欠清楚,并有胃炎样改变,但通过窄带成像放大观察,仍可发现不规则微血管结构和微表面结构异常,以及相对可见的棘状边界。形态学上,高分化管状腺癌20例,高~中分化管状腺癌4例,高分化管状腺癌伴乳头状腺癌2例。与HP未根除胃癌相比,HP根除后胃癌的主体病变癌细胞核质比<50%、癌表面正常上皮覆盖、癌表面轻度不典型性上皮覆盖、癌组织内非癌腺体伸长现象和癌性腺体上皮下进展的比例高(P<0.05)。细胞表型为胃型6例,肠型4例,胃肠混合型16例。结论HP根除后早期胃癌临床上更为隐匿,多为分化型管状腺癌。癌细胞异型度降低和癌组织表面覆盖正常上皮或轻度不典型性上皮是HP根除后胃癌的重要形态学特征。理解和识别这些形态学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 标签: 胃肿瘤 螺杆菌,幽门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京都共识和Maastricht Ⅴ共识均建议对H.pylori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的存在,并且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2种抗菌药物组成H.pylori四联根除方案,疗程为10或14 d。PPI和抗生素治疗会对肠道微生态造成影响,目前短期(根除治疗后1~6个月内)影响已较为明确,长期(根除后至少6个月)影响的研究有限,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均提示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基本可恢复至基线水平,证明了根除H.pylori治疗的长期安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根除方案中添加益生菌能减少H.pylori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的波动,对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根除治疗 胃肠道微生态 益生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庆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儿童CYP2C19基因代谢型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及疗效等方面的相关性,为重庆地区儿童Hp感染的根除提供合理的方案。方法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3月至7月疑诊为Hp感染并行胃镜检查的156例儿童,均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及组织学检测,同时对Hp培养阳性的患儿(102例)应用聚集合酶链反应(PCR)-序列特异性引物分析方法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及对2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进行耐药性试验,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CYP2C19基因代谢型分为纯合子快代谢型(HomEM)、中间代谢型(HetEM)及慢代谢型(PM),观察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PAC)方案在不同代谢型中的根除结局。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102例患儿Hp培养阳性,13C-UBT阳性率为97.1%(99/102),RUT阳性率为99.0%(101/102),组织学阳性率为90.2%(92/102)。2.102例Hp感染儿童中,HomEM占45.1%(46/102),HetEM占41.2%(42/102),PM占13.7%(14/102)。3.102例Hp感染儿童中,男50例,女52例,年龄3岁~17岁9个月(中位数9岁7个月),CYP2C19基因代谢型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患儿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使用PAC方案者87例,Hp根除治疗初治失败者36例,其中HomEM 18例,HetEM 15例,PM 3例,根除治疗成功者51例,其中HomEM 21例,HetEM 21例,PM 9例,不同CYP2C19基因代谢型在PAC方案中的Hp根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87例患儿中,45例患儿对克拉霉素敏感,其中37例患儿根除治疗成功,42例患儿对克拉霉素耐药,其中14例患儿根除治疗成功,克拉霉素耐药性与PAC方案中儿童Hp根除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YP2C19基因代谢型在PAC方案中根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重庆地区Hp感染儿童CYP2C19基因代谢型与性别、年龄及目前的PAC方案根除疗效有相关性。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CYP2C19基因 三联疗法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增加幽门螺杆菌根除。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转阴时间、总有效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药物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促使幽门螺杆菌转阴和降低复发率。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患儿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Hp分为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留取Hp感染组治疗前及治疗7 d、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30 d的粪便行16S rDNA测序,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配对t检验比较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检出情况,以非参数检验比较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菌群多样性[多样性(Shannon、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Chao 1)指数]和Hp感染组治疗前后的菌群多样性。结果治疗前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双歧杆菌[(5.92±1.85) lg copies/g粪便比(6.58±2.01)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89±1.35) lg copies/g粪便比(4.47±1.59)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8.42±2.12) lg copies/g粪便比(8.01±2.20) lg copies/g粪便]、产气荚膜梭菌[(5.90±1.90)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肠球菌[(5.41±1.27) lg copies/g粪便比(5.02±1.48) lg copies/g粪便]、肠杆菌[(5.01±1.80) lg copies/g粪便比(5.37±1.47) lg copies/g粪便]、酵母菌[(5.90±1.85) lg copies/g粪便比(5.88±2.01) lg copies/g粪便]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感染组与Hp未感染组的肠道菌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3.84±0.52比3.90±0.45)、Simpson指数(0.16±0.04比0.15±0.05)、Chao 1指数(178.52±40.22比185.32±42.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双歧杆菌、乳杆菌、类杆菌检出数量均下降(均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双歧杆菌[(4.54±1.78) lg copies/g粪便比(4.20±1.22) lg copies/g粪便比(5.21±1.55) lg copies/g粪便]、乳杆菌[(4.01±1.20) lg copies/g粪便比(3.89±1.32) lg copies/g粪便比(4.43±1.10) lg copies/g粪便]、类杆菌检出数量[(6.78±1.88) lg copies/g粪便比(6.55±1.90) lg copies/g粪便比(7.68±2.00) lg copies/g粪便]均有所升高(均P<0.05);Hp感染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产气荚膜梭菌、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检出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Hp感染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Shannon指数与Chao 1指数均降低,Simpson指数均增加(均P<0.05);与治疗7 d及治疗14 d比较,治疗结束后30 d的Shannon指数(2.85±0.45比2.57±0.48比3.20±0.50)与Chao 1指数(148.45±32.33比140.32±30.47比160.42±38.42)均增加,Simpson指数(0.25±0.06比0.27±0.08比0.19±0.05)降低(均P<0.05)。结论Hp感染对十二指肠溃疡患儿肠道菌群无明显影响,抗Hp治疗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及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在抗Hp治疗时应考虑大量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溃疡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酶活性差异的基础,并可影响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在内的多种药物代谢。CYP2C19基因分布有地区和种族的差异,研究CYP2C19基因型与质子泵抑制剂的关系对儿童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化治疗有重要意义。该文就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及儿童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儿童 CYP2C19基因多态性 质子泵抑制剂 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