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青岛文学的编辑邀写一篇东西,关于文学记忆的。起初我并不想写,主要是自1992年成了新闻人后,就很少再写那种叫做"文学"的东西。不是写不出来,只是不想写。与我常往来的那几位文友中,有的像我一样,也不太写了;有的仍在坚持,并常有不错的斩获。对于后者,我是充满尊重的,也想向他们学习,但很难做到。到今天,"从文"近四十年,没有写出过可以称得上"作品"的东西,实在也担不起"作家"这个称

  • 标签: 八十年代 文学启蒙 青岛市 记忆 小说 九十年代
  • 简介:1980年,我21岁。这之前我一直迷恋钢铁与结构。迷恋钢铁表面的幽暗质感,铿锵坚硬的质地,特别是它的体积与实在重量,沉重,压手,跌在地上的沉闷声音,以及斜插进泥土的姿势。还有跌在岩石上的声响,干脆,响亮,叮当作响,更重要的是在同样坚硬的岩石表面砸出一道白色的砸痕。这是我青年时代的金属。

  • 标签: 八十年代 金属 生活 青年时代 钢铁 迷恋
  • 简介:<正>这是一个有趣的题目。对于每一个立志在农村题材创作实践中显显身手的文学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十分严肃和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描绘一幅又一幅变革中的农村真实的生活画面,忠实地追踪这一场历史性变革中的巨人的艰辛足迹,并以饱满的激情去艺术地表现,是我们的职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在农村这幅大的时代背景下,题材天地异常广阔。

  • 标签: 农村题材 八十年代 重大题材 变革现实 好人与坏人 作品
  • 简介:为写《八十年代琐记》我翻了好几只抽屉,几只灰蒙蒙的大牛皮纸袋,几只破损的信封,里面塞满了照片。往事历历在目。其中一张,我坐在一九八六年沈阳《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的办公室,和刘齐下象棋,陈言与许振强站在一侧观战。房间陈旧,阳光无力地照在我们的身上。落地窗和墙壁油漆斑驳,桌子堆满报

  • 标签: 张家界 八十年代 五台山 自行车 钱理群 父亲
  • 简介:一1979—1981年间,是巴金在“文革”后,也是他在1949年后写作生命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最开阔、思考最深刻的时期。虽然,出国访问、各种大小会议、社会活动占据了他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他却顽强地拼命地写作。到1980年底,他已写完出版了《随想录》两集,《创作回忆录》一本;同时他也开始了长篇小说《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继续抽时间翻译赫尔岑回忆录。每当来访的客人较

  • 标签: 八十年代初 初巴金
  • 简介:刘小枫作为八十年代“文化热”的积极参与者之一,他的《拯救与逍遥》引进了西方现代神学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质疑,是这一时期思想维度中的一个重要侧面,给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提供了崭新的价值参照。当然,《拯救与逍遥》并不是凌空而来,它产生在“文革”后的精神失语和“人道主义”无力的历史背景中。本文在回顾这一背景后,梳理了不同时期学界对《拯救与逍遥》的评论,选取的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标签: 《拯救与逍遥》 刘小枫 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热” 思想文化界
  • 简介:<正>从马华文学过去70年的历史来看,历史及社会的客观条件和写作者主观的努力是影响马华文学的两大因素。这两大因素虽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然而,它还是一样地影响着马华文学未来的发展。马来西亚独立以来,虽已有明确的民族意识及国家意识,然而华族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拥有的权益,却是每况日下。马来西亚的华裔,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非常强烈的挫折感和无力感。或许作者因担心触及敏感课题,题材往往局限在咀嚼一己的悲欢和人生的琐末上;不过,如仔细寻阅,其中不乏有着能感应时代的脉膊,牵动人心弦的佳作。

  • 标签: 马华文学 八十年代 西亚 作品 政论散文 种族
  • 简介:至朱新明老朱好:我是二号下午回汤桥的,近两星期,在一心读书。先看刘再复《性格组合论》,没多大意思,都是些人尽皆知的大道理,文学普及读物上常能读到的那种常识。看了大半,便没看了。已经够了。白买了一本书。又看《鲁迅故家的败落》,看完了。我认识了又一个世界,认识了又一个世界里的人。我深感到一种命运的力量。在此力量下,败落与毁灭是根本无法阻止的。我十分可惜,鲁迅是

  • 标签: 朱新 性格组合论 八十年代 刘再复 文学世界 老朱
  • 简介:采访人回忆八十年代(本文所指年代皆为二十世纪),如今似乎是个热点。三联书店出版了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引起广泛关注,最近世纪出版集团又再版了您在八十年代末主编的《八十年代文化意识》。您觉得人们现在回忆八十年代的原因何在,具体价值何在?

  • 标签: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现代性批判 知识分子 海德格尔 现代社会
  • 简介:<正>泰华文学的寻根主题,在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新的特点。泰华作家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进程,致力于反映这一进程中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观念变比。在这方面,泰华女作家年腊梅的短篇小说《轻风吹在湄江上》不失为一篇佳作。它记述了一个颇为浪漫的故事:少年时代是青梅竹马的白子培和安巧娜,到五十年初由于白子培回到中国升学,两人分开了。临别时他们相约,各自等待十年再相聚结婚。自那以后,书信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杳无音讯。但安巧娜守约没有出嫁,她仍在待待白子培。白子培却在中国已有家庭并育有一男一女。寻根的事件就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国辽阔

  • 标签: 泰华文学 子培 八十年代 湄江 主题 相聚结
  • 简介: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是黎青主的说法。青主当年在柏林大学,学的是法学专业,作曲乃内心的追求。1993年筹备创办《爱乐》杂志时,我去朔风萧瑟的风庐,邀宗璞先生赐稿。先生跟我说起陈梦家与赵萝蕤,说起资中筠,赐了《风庐乐忆》。在《风庐乐忆》里,宗璞先生就说到,能接近“上界的语言”的人是有福的。此后每想到这句话,我确实就有一种莫名的感恩。尤其是在夜深人静,听着那些似乎带着很遥远印迹的无伴奏合唱,身临其境。

  • 标签: 上界 八十年代 声音 圣殿 无伴奏合唱 柏林大学
  • 简介:八十年代是一个属于王蒙的时代。王蒙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符号”,而其符号化的过程则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完成的,八十年代之于王蒙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这一时期,王蒙的创造性、自由性及其精神困境都达到了极致状态,

  • 标签: 精神困境 王蒙 界碑 桥梁 蝴蝶 当代文坛
  • 简介:八十年代,是我国话剧艺术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则是以话剧的革新、探索为标志的。从七十年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话剧革新浪潮。这股浪潮一直延续了十年之久。在这一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以艺术探索为旗帜的好的或比较好的剧本和舞台剧。它们被统称为“探索性戏剧”。这一浪潮,

  • 标签: 八十年代 舞台剧 艺术发展史 革新运动 历史时期 艺术探索
  • 简介:世间万物,皆可入诗——当它们在诗人的头脑中成为各种有鲜明特点的形象,并且被想象的翅膀牵动着、呼之欲出的时候,也就是诗的婴儿呱呱堕地的时候。因为皆可入诗,才更要努力写出属于自己的、别具匠心的诗来。一切想象,一切联想,一切灵感,无不来源于生活。用眼睛去看——这是观察生活——有人看到的是云遮雾绕,有人看到的是云雾后面的真面目。用心灵去想——这是思索生活——此时此刻,需要的是冷静的审视和解剖——连同审视和解剖自己在内。思索得愈多,形象就愈活跃;思索得愈深,风格和特点就愈鲜明。当各种具体的形象,在头脑里跃跃欲动,成为活生生的时候,就是灵感出发的时候。我不愿意在有格子的稿笺上写诗的草稿——那些千篇一律的小框框教人讨厌,有时甚至使我感到愤慨——仿佛要夺走我的灵感,夺走我的想象似的。人云亦云最容易,也最没有出息。走自己的路,才有创造的天地.

  • 标签: 八十年代畅想曲
  • 简介:一工作坊的缘起和现状张亮:程老师好!据我了解,能否请您简单回顾一下2005年起开设"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课堂博士生工作坊的最初想法?程光炜:我在台湾开会,看到那里不少大学的研究所,采取欧美大学学术工作坊的形式培养研究生,对我颇有启发,这样萌发了在人大开博士生工作坊的想法。起初两年,抱有试试看的心理,没有明确的路线图。

  • 标签: 八十年代 程光炜 课堂 文学 教授 展望
  • 简介:我的诗歌写作真正开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的中国,是一个自由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破碎又灿烂的时代。那时候的我正年轻,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思想正处于“断乳-反叛”时期,举国上下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我们这一代腾出了思考的空间,伴随着开放大潮,数量巨大的外国作品如洪水般汹涌而人,站在此岸的我们,一下子看到了无比辽阔而蔚蓝的思想天空。

  • 标签: 八十年代 诗歌写作 棕榈树 女人 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
  • 简介:本文以刘心武在七八十年代之际的创作为研究中心,从“叙事性的历史文献”的角度把这些小说读作同时代精神和思想图景的记录。通过文本细读,本文详细分析了小说所包含的1970年代末期“精神危机”状况的多重表现、刘心武在作品中对于创伤性的精神状况加以克服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的走向和限度。

  • 标签: 刘心武 1970年代末 精神危机 改革
  • 简介:由“诗史”到“诗圣”,杜甫的接受和研究已经走过一千多年,关于杜甫的生平、思想、诗文、经历等等的研究已面面俱到,锱铢不遗,相关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新时期的学者们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不囿旧说,力求精深,仍然在某些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与突破。本文对近30年来的杜甫生平研究情况进行综合评述,同时对陈冠明《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进行评介。

  • 标签: 杜甫 生平 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