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全身振动治疗属于新型治疗模式,具有无创的特点,该种模式主要是通过机械振动,对肌肉产生刺激,进而影响神经中枢兴奋性,起到治疗作用。现阶段,全身振动治疗在Ⅱ型糖尿病、神经中枢损伤、膝关节炎以及骨质疏松患者中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争议。基于此,本文对全身振动治疗在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现作一综述,具体内容如下。

  • 标签: 全身振动治疗 研究进展 康复领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卒中患者采取全身振动训练后对其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表现。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训练,而实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全身振动训练,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就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功能性步行量表(BBC)、Berg平衡量表(FA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训练,训练后的BBC、FAC均优于训练前,并且,实验组患者的BBC、FAC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数据差别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脑卒中 平衡 步行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实施全身振动训练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后循环梗死患者240例为研究样本,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中单纯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120例患者划分至对照组,其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全身振动训练的120例患者划分至试验组;分别于干预前后记录患者的平衡功能、站立相百分比、摆动相百分比和步频等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平衡能力评分较本组干预前相比均有明显的提高,且试验组平衡功能评分为(42.15±2.97)分,高于对照组(36.12±3.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站立百分比、摆动百分比、步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站立百分比、摆动百分比、步频水平分别为(52.69±2.61)%、(49.39±3.26)%、(64.05±4.66)步/min,均优于对照组(48.39±2.67)%、(54.21±3.47)%、(70.39±5.82)步/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全身振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脑卒中 后循环梗死 全身振动训练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振动(WBV)训练对骨质疏松(OP)患者平衡功能及跌倒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O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药物(钙尔奇D3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平衡训练及WBV训练,对照组则辅以平衡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静态平衡测试、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及跌倒效能量表(FES-I)对2组患者静态、动态平衡功能、跌倒效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各项静态稳定参数、BBS评分、TUGT计时及FES-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各项静态稳定参数、BBS评分[(49.93±2.08)分]、TUGT计时[(7.50±0.74)s]及FES-I评分[(23.03±2.8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WBV训练可改善OP患者平衡运动控制能力,减轻其跌倒恐惧心理,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身振动 平衡 骨质疏松 跌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对高龄肌少症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高龄肌少症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功能训练和下肢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振动频率9~14 Hz,振幅2~3 mm,1 min/组,5组/次,5次/周)。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评估2组患者下肢肌力、6 m步速、起立-行走计时(TUGT)、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以及运动轨迹长度等指标。结果经8周干预后观察组髂腰肌肌力较训练前显著改善(P<0.05),其余肌群肌力、6 m步速、TUGT计时、运动椭圆面积以及运动轨迹长度均较训练前极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闭眼运动椭圆面积和睁眼运动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6 m步速、TUGT计时、睁眼时运动椭圆面积和闭眼时运动轨迹长度均较治疗前极显著改善(P<0.01)。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双侧股四头肌[(24.35±6.20)kg和(24.38±6.12)kg]、左侧腘绳肌和胫前肌肌力[(24.99±3.78)kg和(24.32±5.42)kg]以及闭眼时运动轨迹长度[(655.85±94.56)mm]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右侧腘绳肌和胫前肌肌力[(25.15±5.05)kg和(24.67±5.10)kg]、6 m步速[(0.84±0.17)m/s]、TUGT计时[(15.22±5.69)s]、睁眼及闭眼时运动椭圆面积[(456.30±94.32)mm2和(803.10±79.19)mm2]、睁眼时运动轨迹长度[(404.70±66.18)m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低频侧交替全身振动训练对高龄肌少症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及步行功能均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可作为防治高龄肌少症患者的有效干预手段。

  • 标签: 高龄肌少症 侧交替振动训练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嘉兴市第二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变化。结果训练后,对照组、观察组简式Fuge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分别为(37.89±5.34)分、(49.61±5.47)分,均较训练前增加(观察组t=21.706,对照组t=10.272,均P<0.05),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t=10.054,P<0.05);训练后,观察组、对照组改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MBI)评分分别为(68.98±7.91)分、(52.15±6.87)分,均较训练前增加(观察组t=22.170,对照组t=10.119,均P<0.05),观察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t=10.534,P<0.05);观察组、对照组BBS评分分别为(59.98±6.47)分、(48.98±3.71)分,均较训练前增加(观察组t=20.820,对照组t=13.877,均P<0.05),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t=9.672,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

  • 标签: 偏瘫 卒中 运动疗法 振动 运动活动 姿势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效率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15)。对照组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6 d,连续训练2周)和假性全身振动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全身振动训练(振动训练频率10 Hz,振幅4 mm,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平衡功能评估(前后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和步行效率评估(10 m步行试验、3 m坐站试验)。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前后偏移能力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10 m步行试验结果、3 m坐站试验结果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即左右偏移能力差值为(0.94±0.56)°,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差值为(2.51±1.31)s,10 m步行时间差值为(-2.76±1.04)s,3 m坐站试验差值为(-3.58±1.90)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后偏移能力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且治疗效果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全身振动 平衡 步行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Kinect体感技术结合全身振动疗法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康复训练;研究组进行Kinect体感技术结合全身垂直律动机治疗。结果 研究组各项指标全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明显,p

  • 标签:
  • 简介:<正>方法:想像自己是朵绽开的花朵。很多人一到天冷就手脚冰冷,觉得自己好像是个冷血动物。容易手脚冰冰凉的人,多半是少运动且平时不忌冷食的人,才会造成手脚末梢血液循环差。要改善这个现象,除了平时要养成运动习

  • 标签: 末梢血液循环 五爪金龙 血液流动 土中 休息时间
  • 简介:为探讨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不同作用以及为振动力量训练更好的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中提供参考,我们以上海体育学院24名田径跳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6周力量训练后。发现全身振动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组,其CYBEX等动练习机上的峰力矩、每次作功、平均作功、到峰力矩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只进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对照组。提示振动力量训练能够更有效的提高田径跳跃运动员起跳腿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

  • 标签: 力量训练 CYBEX等动练习机 田径运动员 膝关节屈伸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20年8月-2021年8月期间在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研究队列,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肌电组(n=30)及联合组(n=30),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全身振动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其康复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前肌电组及联合组踝关节活动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均优于肌电组,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选择我院经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共8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实验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以及全身振动训练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结果:研究结束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结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躯干控制训练 脑卒中 康复治疗
  • 简介:背景:近些年关于全身振动训练的研究在逐年增多,全身振动仪器也开始逐渐流行,全身振动训练的价值正在逐渐被挖掘,特别是不便于参加常规锻炼的体质弱势人群被认为能够在全身振动训练中受益,其中老年人占了较大比重。目的:阐述全身振动训练在下肢功能和慢性疾病两个方面对老年人产生的影响并对相应机制进行探讨,为其他全身振动训练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由第一作者以"wholebodyvibration"为主题词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1998年至2015年的全身振动训练文献,然后以"olderadult"、"elderly"、"seniors"和"aging"为关键词进行筛选;中文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CNKI),以"振动训练"、"老年"、"高龄"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其中振动之于肺部疾病的研究除外。文献筛选时以60岁为标准来界定老年人群,下肢功能方面选择与老年人跌倒相关且易在全身振动训练中产生效果的"神经肌肉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慢性疾病方面选择与全身振动训练作用机制联系紧密的神经肌肉系统类和心血管系统类疾病,包括脑卒中、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帕金森病。结果与结论:老年人在全身振动训练中的下肢肌力增强效果显著,平衡和步行功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慢性疾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及帕金森病)方面,全身振动训练的效用主要表现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上,如肌力增强、肌肉僵硬和震颤程度减轻等,全身振动训练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部分指标也存在着改善效应。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在肌肉力量、平衡和步行功能方面有提升需求的老年人可以使用此训练方法。老年人在选择全身振动训练时要衡量其投入-产出比,不能因其耽误常规治疗,关于全身振动训练未来还需要大�

  • 标签: 组织工程 振动 老年人 组织构建 下肢力量 平衡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ACL重建术后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疗程10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从术后第2周开始,每次增加8~10 min的全身振动训练,振动频率从10 Hz开始逐渐增加至30Hz。术前及术后10周,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PC708静态平衡评定系统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K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睁眼、闭眼状态下静态平衡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两组患者LKS评分均增高(P<0.05)。与对照组术后10周比较,治疗组LKS评分[(75.51±7.27)分]较高(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10周睁眼状态下压力中心X轴、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LFS指数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术后10周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术后10周闭眼状态下各项静态平衡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术后10周比较,治疗组术后10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各项静态平衡指标均较为优异(P<0.05)。结论ACL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全身振动结合运动训练可以改善ACL重建术后患者的静态稳定性和关节功能。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全身振动 运动治疗 早期康复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 Power-Plate振动仪对 11例 18-35岁膝关节前交叉重建术后患者进行 4周,每周 3次, 30min/次频率 35 ~ 40 Hz,振幅 2mm的振动训练,并在振动干预前后使用美国 Biodex Medical System公司生产的 Biodex Balance system平衡能力测试仪对患者进行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全身振动训练 4周后,患者的总体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44.63±17.25升高至训练后 58.54±12.68,向前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40.45±21.77升高至训练后 55.63±13.82,向后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60.90±25.55升高至训练后 68.27±20.08,向右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56.27±15.01升高至训练后 68.18±14.43,向右稳定分数由训练前 59.09±14.19升高至训练后 66.27±15.74。结论: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控制及协调能力,提高其平衡能力。

  • 标签: 振动训练 平衡能力 本体感觉 康复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WBV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疼痛、下肢肌力、肌肉状态及功能表现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KOA患者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7.35岁。以1∶1比例按随机数字进入WBVT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男女例数相同,WBVT组采用传统治疗+多频振动仪干预,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治疗。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肢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法(MRC分级法),肌肉状态采用Myoton-3设备检测,膝关节功能状态采用WOMAC评定。干预时间为1个月。结果组间基线一致。干预1个月后,WBVT组肌力和肌肉状态有提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MMT)=6.07,t(Freq)=3.43,t(Stiff)=2.79,t(Decr)=8.97,P〈0.05];VAS和WOMAC数值两组均有下降趋势,WBVT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VAS)=3.19,t(WOMAC)=2.26,P〈0.05]。结论WBVT可以减轻KOA患者疼痛,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改善肌肉状态和膝关节功能,是一种可推荐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全身振动训练 膝骨关节炎 疼痛 肌力 肌肉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抗凝药物、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训练、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下蹲与站立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波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等),每日45 min,每周5 d,治疗3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谐振系统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取0~15°、30~45°膝屈曲位,振动频率12 Hz,每日治疗时间均为10 min,分2次完成,每次5 min,其间休息1 min,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和Humac 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17.60±2.23)分、( 19.53±2.42)分]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8.07±2.19)°、(6.33±1.18)°]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40±2.16)分、(10.06±2.76)°;观察组(14.67±1.49)分、(8.93±2.25)°]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FMA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且疗效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 标签: 全身振动 急性期 运动功能 本体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