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免疫技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将70例宫颈及乳腺疾病检查患者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获取的组织标本以传统方法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35例)获取的病理组织免疫技术制作成病理切片,对比两组制片效果及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制片优良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

  • 标签: 病理组织切片 免疫组化技术 制片效果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国家病理质控中心的要求,省级病理质控中心应在本省定期开展免疫组织学(IHC)染色的室间质量评价(EQA,又称为室间质控)。广东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开展IHC染色室间质控工作已有10余年,在质控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本文着重介绍开展IHC染色室间质控的目的、意义、主要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尚未开展或者正在开展IHC染色室间质控的省级或者地级市病理质量控制中心的质控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 简介:摘要免疫组织学染色是病理科常用技术,其染色质量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探讨了PDCA循环模式在免疫组织学质量管理中对于提升免疫组织学染色质量和成功率、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免疫组织学质量管理流程得到完善,操作流程更加标准、规范,染色质量实现提升,染色成功率从98.251%提高到98.736%(P<0.05)。结果提示PDCA循环模式作为一个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通过实施PDCA,使得免疫组织学各流程、各环节均得到规范、完善和优化,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乳腺癌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学检测意义。方法:时间2018.07~2021.04,80例乳腺癌患者为本次研究纳取对象,以患者ER、PR水平阴阳性进行分组,对照组/40(检查结果阳性),实验组/40(检查结果阴性),比较检查方法,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患者腋窝淋巴转移率、C-erbB-2水平。结果: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腋窝淋巴转移率更高,(P<0.05);同时对照组C-erbB-2水平阳性率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查阳性结果患者,预后水平明显优于阴性患者,此外发生腋窝淋巴转移问题也更低。由此表明,可利用免疫组织学检测度乳腺癌疾病进行检出,同时根据检出数据可为患者后期治疗计划,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乳腺癌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意义
  • 简介:摘要: 本文总结和阐述了挤压膨化法组织大豆蛋白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其影响机理进行分析,从而对组织大豆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挤压,组织化,大豆蛋白
  •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一个新的里程碑,需借助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适宜人群和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表达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现阶段,已有多种抗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不同类型免疫治疗药物对应的PD-L1检测抗体克隆/试剂盒不尽相同,检测评估的细胞类型不尽相同,与疗效相关的PD-L1阳性判读阈值亦不尽相同,但部分肿瘤中对PD-L1的检测具有共同特点。本共识拟从PD-L1在实体肿瘤免疫组织学检测过程、PD-L1不同克隆号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研究及实验室自建检测等方面进行概述,为指导不同类型实体肿瘤中PD-L1免疫组织学检测提供参考意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并进行免疫组织学检测。结果:肿瘤直径大小不同,G-erB-2、ER及PR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以HER2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作为参照,使用免疫组织学(IHC)法比较2种抗体对胆囊腺癌HER2蛋白检测效能。方法建立一组包含108例胆囊浸润性腺癌的高产组织芯片,用2种抗HER2抗体(克隆号4B5和A0485)在其相对应平台检测HER2蛋白表达,FISH方法检测HER2基因扩增。用ROC曲线计算IHC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Kappa系数分析一致性,McNemar检验比较各组间检出率差异。结果HER2基因扩增病例为23例(21.3%)。4B5抗体的表达结果(3+、2+、0/1+)为12、13、83例。IHC 3+检出HER2基因扩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2%和100%。A0485抗体的表达结果(3+、2+、0/1+)为22、45、41例。IHC 3+检出HER2基因扩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2%和68.2%。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IHC 2/3+作为阳性,4B5抗体检出HER2扩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3%和72.0%,A0485为100%和34.3%,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B5抗体IHC 2/3+检出HER2基因扩增的准确度为0.907,A0485为0.869。4B5抗体IHC和FISH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88.9%(Kappa值=0.679),A0485抗体为59.3%(Kappa值=0.284)。结论在胆囊腺癌中4B5抗体IHC结果和FISH结果的一致性高于A0485抗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氯异氰尿酸脱黑色素对免疫组织学检测的影响。方法对40例含黑色素的病例,分别采用3种不同氧化剂(三氯异氰尿酸、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对Ki-67、S-100蛋白、HMB45、Melan A、SOX10、β-catenin免疫组织学染色后漂白,比较3种方法的染色合格率和漂白时间。通过无色素的对照组织验证各抗体DAB信号在三氯异氰尿酸漂白的耐受时间。结果8%三氯异氰尿酸溶液为最佳反应浓度。8%三氯异氰尿酸漂白在Ki-67、S-100蛋白、SOX10、HMB45、Melan A、β-catenin免疫组织学染色后(尤其是在中、高色素含量的标本)漂白合格率明显高于0.5%高锰酸钾和10%过氧化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三氯异氰尿酸的漂白时间(<20 min)短于0.5%高锰酸钾(约40 min)和10%过氧化氢(24 h)。8%三氯异氰尿酸对各种定位的免疫组织学抗体的DAB信号均无影响且耐受时间长(20~78 h)。结论8%三氯异氰尿酸的DAB后漂白可以作为富含黑色素组织免疫组织学检测的漂白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摄影表现与病理学免疫组织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5例DCIS患者共514个病灶的资料。根据免疫组织学结果将全部DCIS病灶分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型(215个病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282个病灶)和三阴性型(17个病灶)。患者术前均接受X线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分析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如病变类型,钙化性病变的钙化形态、分布,乳腺构成及BI-RADS分类情况。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影像表现分布的差异,两两比较时检验水准α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结果ER阳性型44.7%(96/215)表现为阴性或非钙化性病变;HER2阳性型41.1%(116/282)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三阴性型82.4%(14/17)为钙化性病变,包括单纯钙化(7/17)和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7/17)。DCIS HER2阳性型与ER阳性型在病变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747,P=0.003)。细线样/细小分支状钙化(34/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无定形钙化(67/119)多见于ER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7.498,P<0.001)。团簇状分布钙化(59/119)多见于ER阳性型,线样/段样分布(76/201)多见于HER2阳性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123,P=0.004)。结论DCIS的X线表现与其病理学免疫不同分型有一定关系,认识其X线表现有助于为临床个性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依据。

  • 标签: 乳房 癌, 导管内,非浸润性 乳房X线摄影术 病理学 分子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免疫组织学联合弹力纤维双重染色在肺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学TTF1染色及弹力纤维染色的现有方法,改良及修正原有方案,开发出双重染色方法的流程。观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及邻近脏层胸膜的肺腺癌在双重染色及独立染色下的区别。结果与独立染色相对比,双重染色能直观反映肿瘤的形态和细节,特别在形态较复杂的肺浸润性腺癌和累及脏层胸膜的病例中效果更明显,有助于评价弹力纤维在肺腺癌中的表达。结论双重染色能清晰显示肺腺癌的组织形态,解决阅片带来的困难,直观地反映病变的微小细节,便于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织学进行诊断的乳腺癌检出情况,分析免疫组织学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作用,进而探析免疫组织学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经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在采取免疫组织学诊断时可提升诊断准确率和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H3.3免疫组织学阴性病例存在的H3F3A 基因突变类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81例GCTB,行光镜观察并结合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学H3.3染色检测H3F3A G34W突变蛋白的表达,对免疫组织学结果阴性的病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免疫组织学H3.3以细胞核阳性反应为阳性标准,181例GCTB:阳性164例,阴性17例,阳性率90.61%。对免疫组织学结果阴性的17例采用DNA 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突变情况。测序结果显示8例存在突变,分别为:3例G34L(glycine 34 to leucine,3/181,1.66%),3例G34V(glycine 34 to valine,3/181,1.66%),2例G34R(glycine 34 to arginine,2/181,1.10%),其余9例均为野生型(glycine 34,9/181,4.97%)。经测序分析证实免疫组织学H3.3阴性的病例中并无G34W突变。H3.3免疫组织学结合测序分析,诊断GCTB总体阳性率可达95.03%。结论H3.3免疫组织学可检测存在H3F3A G34W突变的GCTB,对其他罕见突变类型及野生型不具诊断价值。

  • 标签: 巨细胞瘤,骨 免疫组织化学 突变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传统上的子宫内膜癌分型是基于病理组织学形态。然而,高级别子宫内膜癌的各亚型在组织学上存在重叠,经常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学辅助诊断。癌症基因组图谱将子宫内膜癌分成4个分子亚型,这种分型与临床风险和预后相关。本文重点讨论免疫组织学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组织学诊断中的应用以及相关分子分型的最新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更好地显示肺腺癌中弹力纤维的变化及其与肿瘤细胞的关系,应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学和全自动特殊染色平台对30例肺腺癌组织细胞进行角蛋白(CK)7和弹力纤维双重染色,结果显示在双染切片中CK7免疫组织学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与单独染色基本没有差异,两者相结合除可以特异性显示胸膜受侵的情况,还观察到多数厚壁血管弹力纤维的增生和血管壁的重构,以及更多CK7和弹力纤维单独染色难以观察到的肿瘤细胞早期浸润血管壁的现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的自动免疫组织学检测已在多家医院的病理科开展且较为成熟,但仍存在因肿瘤背景复杂、癌细胞少且分散而难以评价MMR蛋白表达的问题。我们摸索出了利用全自动免疫组织学染色仪进行某一MMR蛋白和细胞角蛋白(CK)8/18的免疫组织学双重染色方法,能够在复杂背景中清晰地勾勒出癌细胞,同时显示其细胞核MMR蛋白表达情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学在皮肤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与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的58例TB与40例BCC,观察记录bcl-2、Ber-EP4、CD10、CK20和Ki-67免疫组织学染色表达与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43.1%)TB bcl-2阳性表达定位于基底样上皮巢团周边细胞,BCC中仅有5例(12.5%),两组病例bcl-2阳性表达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cl-2阳性细胞数比例>75%的病例数在BCC组中所占比例高于TB组(40.0%和12.1%,P<0.01)。BCC组中Ber-EP4阳性细胞数比例>75%与51%~7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多于TB组(分别为12.5%和1.7%,37.5%和8.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B组中55例(94.8%)毛源性间质CD10阳性,而BCC组中仅16例(40.0%)存在少量或局部反应性纤维间质CD10阳性(P<0.01)。TB组中37例(63.8%)有散在或星空状的CK20阳性表达,而BCC组中仅1例(2.5%)局部区域存在少量散在细胞阳性(P<0.01)。BCC组中Ki-67阳性指数平均值≥15%与Ki-67热点区域阳性指数≥2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TB组(P<0.05)。结论免疫组织学染色标记在TB与BC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基底样上皮CK20散在阳性和上皮巢团周边间质细胞成分表达CD10支持TB。bcl-2阳性定位于瘤巢周边的表达方式更常见于TB中。而BCC中Ber-EP4和Ki-67的阳性比例和阳性指数相对更高。

  • 标签: 皮肤肿瘤 癌, 基底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免疫组织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中收入的120名诊断结果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医务人员调取患者基本资料,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按照其肿瘤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将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确认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的免疫特征,分析三组患者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针对患者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发病位置和病症分型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三组肿瘤患者的直径进行对比,发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针对患者免疫组织学特征进行分析,120名患者中共有112名患者CD117呈阳性,阳性率为93.33%;87例患者CD34呈阳性,阳性率72.50%,三组患者免疫各阳性率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选择病理切片检查方案,并配合免疫组织学联合检测,能够有助于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准确度,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全面且可靠的参考信息,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学特征 诊断方式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石蜡切片免疫套染PAS应用于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5例肾病患者。结果 膜性肾病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翠绿色颗粒状荧光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分布,电镜下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上皮下团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IgA肾病组织显示肾小球系膜区团块状或鹿角状绿色荧光,电镜下见系膜区团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在采取石蜡切片免疫套染PAS诊断时,阳性符合率较高。结论 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中采取石蜡切片免疫套染PAS时,准确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套染PAS 肾活检 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