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命的意义在于通过自我寻求以成为自己。留守儿童的各种反常行为亦是其自我寻求的表现。“坏孩子”是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而给那些有反常行为表现的儿童所贴的标签,但在儿童看来,这些行为则是他们用以凸显其存在与价值的方式。留守儿童虽不如成人那般具备更多的经验、知识以及全面整合信息的能力,但他们亦有自己的存在意识和价值追求,而那些反常行为不过是确立存在和价值的非规范的表现。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应意识到自己关于留守儿童的认知错误,帮助剪断留守儿童的“心理脐带”,并以社会所许可的方式来确证自我,并为留守儿童提供源源不断的爱。

  • 标签: 留守儿童 自我寻求 反常行为 “坏孩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饥饿,是刻在父辈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父亲说,饥荒年代人们见到食物两眼就发光,浑身就来劲。如今的孩子吃完烤的要吃炸的,蒸的、煮的、烹的换着花样吃,中餐吃腻了还要吃西餐.美食五花八门,味蕾却没有了往日的感觉。

  • 标签: 饥饿 儿童 记忆 味蕾
  • 简介:摘要:留守儿童在我国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群体,且据统计显示在我国不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 697万人。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老幼滞留在农村。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低、强度大;如果将孩子接来一起生活,又将面临城市上学难、看病贵、在学校受歧视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迫使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

  • 标签: 留守儿童 孤独感 社会问题
  • 简介:他是中国第一位从事统健身事业推广的老板。熟悉他的人都说,5年内国内都可能难有与之竞争者。他瞄准的是在中国高达360亿规模的消费市场,他要制造2000个和他一样的老板……他的故事,显然还只是开始,但他的“老板行动”,早已经上路了!

  • 标签: 消费市场 儿童 老板 竞争者 中国 国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中的第2题“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来测量儿童的幸福。结果发现,与城市儿童一样,绝大多数流动儿童认为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关系(“是否与双亲在一起”、“朋友个数”和“受歧视”)、留守时间和转学次数是流动儿童幸福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流动儿童 幸福感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当前的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开展实践活动,以使留守儿童增进归宿。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中对开展校园活动以增进留守儿童归宿的问题作一个浅析。

  • 标签: 校园活动,留守儿童 归宿感 团队活动 竞赛活动
  • 简介:儿童阅读初是指以儿童独特的眼光,在未经他人干预的情况下,调动自身原有的言语、情感、生活等经验,在自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以想象、思考为主的审美行为。尊重、珍视儿童阅读初,以"顺守""反刍""织网"之法育养儿童阅读初,必定能实现儿童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重构起指向儿童意义的阅读新图景。

  • 标签: 儿童阅读初感 顺守 反刍 织网
  • 简介:一、关于幸福的思考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提出,“善是最高的幸福”。他认为生活的目的是自身的善,善的生活构成人类的幸福。对于我们来说,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外部状态的幸福易得易失,一份意外的礼物足以让孩子欢呼雀跃,但它也可以随着几句训斥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内在的幸福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积极乐观、温和宽容的素质。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这句话揭示了幸福的秘密,即心灵的平和、温暖以及善良的秉性,将给予个体最大的幸福

  • 标签: 幸福感 儿童 幸福品质 亚里士多德 生活状态
  • 简介: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幸福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取长沙市2所初中和4所小学共980名被试,采用流动儿童幸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长沙市的流动儿童幸福显著低于城市儿童;(2)流动儿童幸福在男女生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73,p〈0.01;(3)流动儿童幸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F=13.81,p〈0.01;(4)流动儿童幸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5)流动儿童幸福在受歧视上存在显著差异,F=6.45,p〈0.01;(6)流动儿童幸福在普通话流利上存在显著差异,F=3.16,p〈0.05;(7)流动儿童幸福在朋友个数上差异显著,F=12.38,p〈0.001。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幸福感受性别、年级、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受歧视、普通话流利程度、朋友个数这6个因素的影响,应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来提高流动儿童的幸福

  • 标签: 幸福感 流动儿童 歧视
  • 简介:本文尝试对国外学前儿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数的定义、数的发展、数的评估及教学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 标签: 学前儿童 数感 数知识
  • 简介:【摘要】“儿童性”的具体含义为幼儿园的环境要具备吸引儿童的典型特征;按照学理方向分析,幼儿园的环境需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为儿童提供多方面需求,以儿童审美为重心,提升儿童的交往能力。本文从儿童入手,全方位对幼儿园环境进行分析,以期完善幼儿园环境的儿童感发展,为此项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幼儿园 环境 儿童感
  • 简介: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及一般儿童在自尊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征。方法采用儿童自尊量表(CSES)对319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女儿童在纪律上的得分为(3.38±0.70)和(3.76±0.72),男性高于女性(P〈0.05);男、女儿童在能力上的得分为(3.59±0.87)和(3.36±0.84),在体育上的得分为(3.45±0.99)和(3.04±1.05),在能力和体育上的得分男性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级儿童在自尊总均分、能力、公德与助人、体育、成就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儿童在体育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留守儿童和一般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尊的总体水平及其余维度上3类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的自尊水平受性别、年龄的影响,流动与留守时福清市少年儿童的自尊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 一般儿童 自尊感
  • 简介:以300名留守儿童为调查样本,运用《手机依赖量表》《孤独量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量研究,考察留守儿童手机依赖与孤独、主观幸福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手机依赖和主观幸福呈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程度越大,则主观幸福越低;2.留守儿童孤独和主观幸福呈显著负相关;3.手机依赖和孤独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 标签: 留守儿童 手机依赖 孤独感 主观幸福感
  • 简介:流动儿童已成为学校教育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归属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主要表现在于身份边缘、遭遇拒斥、教育不公、备受歧视、适应困难、文化混血等方面。全社会应从提升关注度、消除城乡二元壁垒、营造家庭氛围、缩短学校适应期、发展社区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帮助流动儿童建构归属

  • 标签: 流动儿童 归属感缺失 归属感重构
  • 简介:数量表征是个体对数系统的理解,它的准确性为个体理解具体和抽象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个体使用该表征进行数量操作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可能。但目前来看,对个体数量表征的形式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仍有较大争议。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能力结构,数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为基础,从而与数量表征紧密联系;数的不同维度对数表征的使用有着不同的要求,为理解数量表征研究的分歧和探讨该表征的全貌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在数的一系列外显行为能力上都体现出文化差异,数量表征的研究则从心理机制的角度为文化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 标签: 数感 数量 表征 文化差异
  • 简介:摘要人只有有了责任,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份内应做的事情和我们应该承担的过失。生活中每个人与他人都有或近或远的关系,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而负起了不同的责任。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彼此相互的承诺,与我们扮演的角色有关。

  • 标签: 责任感培养留守儿童
  • 简介: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为了解某省留守儿童孤独现状,主要采用儿童孤独量表作为研究方法展开调查,并获得以下三种结果,首先有大约29%左右的留守儿童自身的孤独相对较高,全部孤独水平的留守儿童明显要比非留守儿童要高出许多,并且高孤独的出现率较非留守儿童也相对较多,其次留守儿童的自身存有的孤独感受也和年级不同有一定的关系,最后留守儿童中出现高孤独感受的出现率也与年纪区别有所差异,而非留守儿童中,多是存在于性别的不同。并获得以下两点结论,其一,留守儿童虽然整体孤独相对较低,然却却比非留守儿童的孤独要高,其二,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孤独特性也有所差别。

  • 标签: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孤独感 现状研究
  • 简介: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重点关注的,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爷爷奶奶相伴,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先天性的安全、幸福不足,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提升幸福。通过合理的方式与策略,以及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干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不足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如何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幸福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带来一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 标签: 农村 留守儿童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