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究污泥造粒颗粒在曝气中培养过程中形态、粒径、含水率、污泥沉降比(SV)、污泥体积指数(SVI)、悬浮物固体含量(MLSS)的变化,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为材料,进行人工造粒,对造粒颗粒进行好氧培养.结果表明:培养20d,颗粒污泥粒径由450.21μm增加到598.60μm,MLSS由5373.01mg/L上升到5576.02mg/L,颗粒污泥的SV由24.31%下降到19.31%;SVI由45.23mg/L下降到37.41mg/L;含水率由96.10%下降到95.19%.说明污泥造粒颗粒在曝气中培养过程中稳定性增强.

  • 标签: 活性污泥 造粒颗粒 好氧培养 特性研究
  • 简介:观叶植物是居室绿化的重要材料.为了合理进行居室植物设计,采用3种常见室内观叶植物豆瓣绿、吊兰、铁线蕨为试材,分别将其置于居室的东、南和西面,再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这3种植物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分别为25.7、29.6和13.0μmol·m-2·s-1;光饱和点分别约为1300、1400、1200μmol·m-2·s-1.由此可见,铁线蕨对光的适应性较强,是一种荫性植物,而吊兰和豆瓣绿则是半荫性植物,这为观叶植物的室内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图6,表2,参10.

  • 标签: 观叶植物 净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 简介:水体重金属污染较难处理,且会对水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探讨水体中重金属对藻类的毒性影响,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铬(Cr^3+)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Cr^3+对普通小球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的Cr^3+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优生长温度为31℃。此条件下,Cr^3+浓度为3mg·L^-1时,小球藻的生物量最大。Cr^3+的浓度低于3mg·L^-1时,Cr^3+能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藻细胞中光合色素、蛋白质、可溶性糖、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逐渐增加。当各胁迫组的Cr^3+浓度超过3mg·L^-1时,随着Cr^3+浓度的提高,C.vulgaris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藻细胞的光合色素、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MDA含量持续增加,SOD和脯氨酸则表现出先持续增高后降低(Cr^3+浓度为7mg·L^-1时)的趋势。证明不同浓度的Cr^3+对小球藻的生理生化特性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 标签: 铬(Ⅲ)胁迫 普通小球藻 生长抑制 氧化损伤
  • 简介:为明确不同复方基质对蔓性千斤拔幼苗的生长影响效应,本研究以甘蔗渣作为基质配方的主要原料,研究比较了不同复方基质在其幼苗生长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复方基质处理对蔓性千斤拔幼苗的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单株干物重和根冠比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在叶片数上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中M5(甘蔗渣∶珍珠岩∶河沙∶蛭石∶泥炭土=5∶1.5∶1∶1∶1.5)处理在幼苗个体形态指标上表现出较显著的比较优势,其株高、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与CK间均无显著差异,其叶片数和单株干物重比CK分别降低了7.77%和15.90%,但其根冠比比CK显著增加了28.80%;其次为M1(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4∶1∶1.5∶1∶2.5)和M4(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5∶1∶1.5∶1.5∶1)两处理,与CK相比较,根冠比分别显著增加了23.30%和16.60%;其主根长和单株干物重与CK均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其株高、叶片数和一级侧根数均表现较显著的负效应;表现较差为M2(甘蔗渣∶珍珠岩∶炉渣∶花生壳∶泥炭土=4∶1.5∶1∶1.5∶2)和M3(甘蔗渣∶珍珠岩∶河沙∶泥炭土=5∶1∶1∶3)两配方处理.

  • 标签: 复方基质 蔓性千斤拔 漂浮育苗 幼苗 生长特性
  • 简介: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种子库密度显著增加(P〈0.05),土壤种子库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提高(P〈0.05),土壤种子库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显著降低(P〈0.05);(2)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的改变,植被密度显著增加(P〈0.05),植物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顺序均为:恢复阶段(Ⅲ)〉恢复阶段(Ⅳ)〉恢复阶段(Ⅱ)〉恢复阶段(Ⅰ)(P〈0.05);(3)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0~10cm、10~20cm和20~3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速效钾含量的变化不明显(P〉0.05),其变化范围为259.55~368.32mg·kg-1.研究表明: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自然恢复有利于改善植被与土壤特性.表4,参21.

  • 标签: 自然恢复 土壤种子库 群落结构 土壤性质 衡阳
  • 简介:针对渔用废电池被大量丢弃在海洋中的现象,分别开展了废电池中主要重金属离子溶出特性试验和废电池浸出液对不同海洋生物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为20的40L海水中自然浸泡状态下(45节电池),松下一号锌锰废电池溶出液中铅、镉、汞溶出浓度不断增加,但溶出速率较慢.单节电池在第60d,铅、镉和汞溶出总量分别为2.08μg、0.52μg和0.60μg,溶出率分别为0.004%、0.018%和1.263%;第210d铅、镉和汞溶出总量分别为28.76μg、6.38μg和1.02μg,溶出率分别为0.057%、0.224%和2.147%.一节废电池中铅、镉和汞总量在1L海水中全部溶出后浓度分别可达到50445μg·L-1、2850μg·L-1和47.5μg·L-1,分别是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的1009倍、570倍和95倍.废电池浸出液对不同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废电池浸出液混合浓度中铅、镉和汞浓度分别为3.39μg·L-1、0.64μg·L-1和0.76μg·L-1时(45节电池40L海水浸泡60d),对黑鲷、脊尾白虾和缢蛏的96h半致死浓度值分别为溶出液混合浓度的5.13%、4.87%和6.71%,废电池浸出液中各重金属离子对海洋生物毒性具有非常强的协同作用.在鱼、虾、贝三类受试生物中,贝类对废电池溶出液毒性的耐受能力最强,鱼类次之,虾类最弱.

  • 标签: 废电池 重金属 溶出特性 海洋生物 毒性效应
  • 简介:为筛选出适宜的营养液配方,在漂浮育苗的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配方营养液对蔓性千斤拔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幼苗叶片数外,不同配方营养液处理在株高,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和单株干物重、根冠比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SF4(番茄营养液)处理在幼苗个体生长指标上表现出较强的比较优势,与CK相比较,在其株高、一级侧根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252.3%、14%和236.6%,但叶片数上无显著差异;其主根长和根冠比分别显著降低了38%和76.9%;NSF2(改良Hoagland’s营养液)和NSF3(日本园艺均衡)两配方营养液在幼苗个体生长指标上表现次之,表现较差的为NSF1(Hoagland’s营养液)和NSF5(莴苣水培营养液)两配方营养液,但其在幼苗根冠比上具有较显著的比较优势.

  • 标签: 营养液 蔓性千斤拔 漂浮育苗 生长特性
  • 简介:苦瓜是江南各省春夏主要瓜类蔬菜种类之一,为了获得早熟、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苦瓜杂交组合,今年共收集了12个杂交材料进行了观察、配组、及杂交.观察结果表明:以B01、B02、B08这三个苦瓜品种为雌性最强的亲本.

  • 标签: 苦瓜 亲本材料 配组 观察
  • 简介:在对长沙20多家不同星级酒店应用植物材料进行调查中,对植物的种类和频度进行了归纳和总结:20个酒店室内所用的植物有90种左右,其中占总用量48.54%的室内植物依次集中在天南星科(14.73%)、龙舌兰科(9.11%)、棕榈科(8.98%)、百合科(6.74%)、大戬科(4.49%)和桑科(4.49%)等6个科的42个属中.调查中发现长沙各个星级酒店应用的植物种类差异较大,应用20种以上的酒店都是四星级、五星级的酒店,三星级酒店植物应用种类在10种左右.对长沙酒店室内植物材料的应用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长沙酒店室内植物以观叶植物为主、注重室内植物体量问题、注重室内植物的文化特征等结论,提出了长沙酒店室内植物应用需增加室内植物品种,增加观花、观果植物种类并应增强植物的养护管理等建议.图12,参10.

  • 标签: 植物材料 植物景观 应用特色 室内 长沙酒店
  • 简介:随着纳米科技与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并最终汇聚到土壤环境中,对土壤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由于土壤生物具有多样性,选择具有代表性、敏感性并便于获取的土壤模式生物作为实验受体进行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评估及环境毒理效应研究尤为重要。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几种典型土壤模式生物的特点,为纳米材料毒理研究中受试生物的选择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大量基于典型土壤模式生物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资料,归纳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分析探索了纳米材料毒性机理,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 标签: 纳米材料 模式生物 生物毒性 秀丽线虫 蚯蚓
  • 简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其自身具有毒性,还会与共存污染物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文中总结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几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量子点和零价金属)与重金属或有机物复合时造成的生物毒性,包括不同层次毒性指标响应(生物整体、生物积累、大分子水平)和毒性机制的探讨,展望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物毒性 复合效应
  • 简介:为了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暴露于DBP5个浓度组中96h急性染毒,测得其半致死浓度(96h—LC50)为8.51mg·L^-1,从而得出其安全浓度为0.85mg·L^-1.在此基础上,等对数浓度差设置4个质量浓度0.38、0.85、1.90、4.25mg·L^-1进行20d慢性染毒,期间每5d测定斑马鱼的体重、肝重和鳃重,同时测定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结果表明,斑马鱼比肝重总体随DBP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1),而比鳃重总体变化不大.随DBP浓度增大和暴露时间延长,斑马鱼肝脏、鳃中SOD酶和ATPase活性均显著受到抑制(P〈0.01).

  • 标签: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毒性 斑马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腺三磷酸酶(ATPase)
  • 简介:纳米银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化工、生物等许多领域,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关注其生物安全性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近年来纳米银的抗菌性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纳米银的皮肤毒性、呼吸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性和其他组织毒性,其次分析了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内纳米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最后对纳米银材料的人群暴露生物安全性及纳米银与银离子毒性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为纳米银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建立标准的纳米银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 标签: 纳米银 抗菌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增多,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而产生多种环境行为。可能引起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其生态学影响也不可忽视,目前国际上对纳米材料生态学影响特别是环境行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价值的研究结果非常少,仍有众多不确定的生态安全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纳米材料的来源、进入环境的途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 标签: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生态毒理学 环境 安全性
  • 简介: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质、超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潜在的生物相容性,在材料和电子产业、能源、环境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石墨烯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也随之引起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细胞毒性、毒性影响因素和毒性机制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石墨烯纳米材料可通过气管滴注、吸入、静脉注射、腹腔注射以及口服等方式进入体内,通过机械屏障、血脑屏障和血液胎盘屏障等积累在肺、肝、脾等部位引起急性或者慢性损伤;目前有关石墨烯毒性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损伤、DNA损伤、炎性反应、凋亡等终点及氧化应激参与的复杂信号通路,不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浓度、尺寸、表面结构和官能团等对石墨烯的生物毒性影响不同。鉴于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对石墨烯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进而为石墨烯材料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 标签: 石墨烯纳米材料 动物毒理学 细胞毒性 影响因素 毒性机制
  • 简介:2014年5月8日来源:ChemicalWatch网站据VinylPlus--一项旨在实现欧洲聚氯乙烯(PVC)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自愿性计划发布的一份报告,相比2007年,在2013年,PVC中铅基稳定剂的使用下降了81%。到2015年底前,这些稳定剂将被完全替代。根据该组织的2014年报告,PVC行业正在用高分子量邻苯二甲酸酯和其他增塑剂替代低分子量邻苯二甲酸酯。尽管一些PVC产品中存在被禁止的添加剂在法律上构成一些挑战,VinylPlus宣布,该组织在去年成功再生了444468吨PVC材料

  • 标签: 高分子量 邻苯二甲酸酯 行业可持续发展 低分子量 化学品安全 http
  • 简介: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碳纳米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碳纳米材料进入水环境中,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效应。本文在介绍了碳纳米球、石墨烯、碳纳米管3种碳纳米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行为,重点综述了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致毒机制,并指出今后碳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毒理学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

  • 标签: 碳纳米材料 水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毒性机制
  • 简介:麻天然材料包装的推广应用是中国实现绿色包装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食品包装中使用麻天然材料环保又安全卫生.该文对我国麻的特性,麻包装的特点进行了梳理,阐述了麻包装应用现况,着重分析了麻在现代包装应用的新形式.

  • 标签: 天然材料 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