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87年生于湖南,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婞擅长运用平淡清醇的水彩语言为载体,描绘身边易被忽视的家常之美。作品曾入选日本国际水彩展、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浙江省青年美展、“最前线”庆祝建党9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杭州艺术博览会等国际和全国的展览,多幅作品被私人收藏。现任教于四川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标签: 作品展 中国美术学院 水彩语言 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博览会 硕士学位
  • 简介:前不久,我回到了久违的家乡,抽空拜访了一位教我小学语文的张老师。在他的书房里,看到墙上挂的条幅上写着两个遒劲醒目的大字:留。张老师告诉我,这就是他一辈子奉行的人生哲学,什么事情都留有余地,决不做尽做绝,给自己,给子孙,也给他人留点生存空间。

  • 标签: 人生哲学 小学语文 老师
  • 简介:写生,对画家来说,终其一生都是不可缺少的伴侣,只是随着岁月和阅历的变化悄然生变,重要的是心境与看世界的眼睛。古人“搜尽奇峰打草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人为之,当为一种文化观,亦即东方绘画看事物的方法,不为写实,而为写意。写生,直观生活,心照自我,写生、写心、写情,“一览众山小”,“一花一世界”,无不是画家心境的自我写照。

  • 标签: 解读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东方绘画 写生 文化观
  • 简介:杜甫的《绝句》四首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应该是尽人皆知。这主要归功于历代书法家,书法家不断地抄写、悬挂,使之传播有力。当然也不能抹杀课本的力量。在中学课堂上学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记忆极为深刻。老师讲的是:这首诗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大意是:诗人对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尤其是门外泊的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明“安史之乱”的战乱已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并强调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

  • 标签: 散记 《绝句》 安史之乱 书法家 诗人 杜甫
  • 简介:今年10月是原国务院副总理、总政治部原主任秋里100周年诞辰纪念,老人家离开我们15个年头了。为什么不写诞辰纪念日,是因为他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根据秋天出生,就选十月一日作为生日了。特别巧合的是,还有一位同样忘记生日的,谷牧副总理也是1914年秋天出生,同样忘了日期,"文革"中同为周总理的左膀右臂,"二月逆流"都是"小爬虫"。最后毛主席审查新闻稿时,发现没了这俩干活的,就说:还有余秋里谷牧。这就是见诸报端的著名"成语"了。

  • 标签: 余秋里 国务院副总理 追忆 诞辰纪念 总政治部 原主任
  • 简介:《海行》初稿手稿(一九二七年一月至十月),在沙多一吉里写完,大约先于《灭亡》十个月。一九三二年校改后交给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另写了序言,并删去最后两篇文章。(三二年十二月)。

  • 标签: 杂记 《灭亡》 新中国
  • 简介:<正>早几年,在我的故乡滇北山区,大学对乡亲们来说,还如一座闪着刺眼金光的云中殿堂,神圣而高缈。要想登上这座殿堂,对于我们这些草根屁民来说,有点像上西天取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飘摇渺茫的梦想,三年前,竟然让一个名叫草皮的人,将它变成了现实。

  • 标签: 西天取经 李老师 滇北 云中 对我说 二字
  • 简介:自幼好集藏。咱孩童之时,于烟盒中之画片视同珍宝。稍长,以寡母需为人佣工,未加严督,遂混迹邻里图章店中.随工师弄石为乐。偶得一两石章,摩挲把玩,经时不释手。当时尚不知田黄、高山为何物,唯以色之绚丽为好。及长,千里负笈于武林,亦携之俱往。后从韩师登安处始知,此类玩好亦自有品,古称蓄石。以石之色质、雕钮为尚.与印面、边款无关。若系后者,则称藏印。是以,若论收藏以蓄石为最早,但质与量均未成气候,当以萌芽视之也。昔年曾蓄田黄、高山、花红、花坑诸品,大半与人换印面,今十不存一矣。

  • 标签: 收藏 人生 质与量 高山
  • 简介:巴金1993年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海行杂记》初稿的手稿,有《海行杂记》于1930年代出版时虽收入但改动较多的《病榻看雪》的原稿残稿,以及未收入的《红天》、《旅馆》、《最后的话》三文。这些稿真实地记录了巴金初到巴黎之时对异国的印象和他的生活情形,虽不是有意为之的文学创作,但显露了他思想的敏感、观察的仔细等文学才能。

  • 标签: 巴金 《海行杂记》 无政府主义
  • 简介:达忠,男,侗族,贵州黎平人,1963年3月出生,教授。曾任凯里学院中文系副主任,黔东南州首批州管专家。2007年作为引进人才到三明学院工作,现任三明学院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

  • 标签: 黔东南州 生态文化 文化传播 副主任 学院 副院长
  • 简介:《道士塔》是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也许这是一种刻意的安排,但正是这一篇(《道士塔》,让我们看到了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寻根溯源的动机和心路,既有出于对本原的热爱,又有对现实中文化和文明的失落的担忧和挣扎,这是一个文人对现实文明、文化的思考,这是一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前途的忧患。也许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一批忧国忧民的文人,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秋雨先生的忧患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

  • 标签: 王道士 忧患 文化 文明 人生价值
  • 简介:橄榄树孩子,终于找到你了,在东莞的南浦村,可以带你回家了连同这18年颠沛流离的孤魂蒲公英种子一样飞向塘川,从龙山口进入现在正值秋霖季节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昌宇,号渔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42年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1962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现为中国职业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深圳福田美协副主席,湖北省书法创作院研究员。

  • 标签: 花鸟画 作品 协会会员 职业画家 湖北省 艺术学院
  • 简介:<正>《活着》是华先生的一部很好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不同国家发行。华先生也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虽然,小说的名字叫《活着》,但全书讲的却是同"死亡"相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福贵,他的父亲是地主,妻子叫家珍,女儿叫凤霞,儿子叫有庆。20世纪40年代,那时候的福贵还年轻,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气死了父亲,从少爷一下子变成了贫民。也幸好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他没被划为地主,不然被枪毙的就是他了!解放前,身为

  • 标签: 余华 小说 新中国 法兰西 家珍 故事
  • 简介:我读小说,习惯先读序言和后记。一本没有序言或后记的小说,就好像一幅中国画缺少了题跋和印章。华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作家,小说只要成书,必有序言和后记(跋)。他偏爱自序,故而序跋中“序”多“跋”少,有序者,少则一篇,多则三五篇,《在细雨中呼喊》自序三篇,《活着》自序四篇,《许三观卖血记》则多达五篇;他只有一个“跋”和两个“后记”,“跋”给了中短篇小说集《河边的错误》(1992年版),“后记”给了《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

  • 标签: 小说序跋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在细雨中呼喊》 《河边的错误》 为文
  • 简介:散文的定义是无界定的。“文”有“花纹、文采”之意,《周礼》中记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这是最早的“文章”二字。《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散文一直是作为文学分类而存在的。每个经历了中学、高中的学业的学生都会耳熟能详地说出文学的分类: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散文是文学四体之一,除了另外三种文体,其余的都可算是散文。

  • 标签: 余秋雨散文 文学分类 “文章” 《周礼》 “文” 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