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以来海安县畜牧兽医站推广鸡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ZM10株),开展免疫效果比较试验等研究工作,制定出综合免疫程序、疫苗免疫操作规范、消毒技术、饲养管理技术等鸡新城疫综合防控技术,并在全县范围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新城疫的动态免疫密度一直保持在100%,六年来全县鸡新城痍发病率、死亡率显著下降,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ZM10株) 经济效益
  • 简介:摘要:目的: 完善医院感染预防体系,实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持续改进。 方法: 完善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体系,制定预防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加强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结果: 通过不断改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提升了医院感染的整体防控水平。 结论: 在预防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感染预防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的规章制度,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医院感染的防控水平。

  • 标签: 医院感染 病例漏报 抗菌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合并感染的抗感染治疗效果分析。方法选取入院的100例心血管合并感染的患者,患者感染的痰标本,采用有效的细菌培养和真菌检查分析,对治病真菌的种类和药敏结果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结果显示中,肺部真菌感染的有15例,真菌感染率达到15%,念珠菌种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较高,占有6例,达到6%,热带念珠菌有8例,占有8%,光滑念珠菌占有5例,占有5%,克柔念珠菌2例,占有2%。结果显示不同的念珠菌感染对于真菌药物实际呈现的不同耐药程度不同。结论心血管疾病合并感染的患者,抗感染治疗者均感染率水平较高,需要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和治疗策略管理。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合并感染 抗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ICU重症肺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感染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62例ICU重症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患者下呼吸道以及痰液采样,实施真菌培养,分析患者真菌感染的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本组62例患者中共发现真菌9类,共82株,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铜绿假单胞菌34株,其次是溶血葡萄球菌11株,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白细胞数量减少、低蛋白血症、进入ICU病房超过1周以及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超过2种并且超过1周等。结论导致ICU重症肺炎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种类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溶血葡萄球菌,主要原因为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患者呼吸系统的屏障功能受到破坏,因此导致真菌感染

  • 标签: ICU 肺炎 真菌感染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合并HIV感染母婴阻断后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HIV情况,探讨妊娠合并HIV感染者合适的分娩方式。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有生育要求的妊娠合并HIV感染的孕产妇,在孕期运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除有产科指征需行剖宫产外,其余病例根据自愿原则,知情选择剖宫产或阴道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立即预防性用药及才用人工喂养等,对两种不同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情况对比。结果两种分娩方式新生儿感染情况,经X2检验,X2=1.33,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妊娠合并HIV感染者孕期已行规范性抗病毒治疗,阴道分娩并不会增加新生儿HIV感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新生儿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院内感染发生率和感染部位,分析引发感染的相关护理因素。结果120例新生儿中共有9例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率为9.1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皮肤以及口腔等部位。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操作不严格等都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护理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

  • 标签: 院内感染 新生儿 感染控制 护理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210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术前检查记录、手术档案、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出院后接受跟踪调查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4种(1)患者自身原因。17例患者,有8例患者因用手触摸手术切口而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有5例患者因年龄偏大、机体免疫功能较差而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有4例患者因体型肥胖,在术后发生脂肪液化及切口中残留死腔而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季节天气原因。(3)医院卫生环境原因。(4)主刀医师的手术操作不当及围手术期护理服务不到位。结论患者自身原因、医院卫生环境原因、季节天气原因是导致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对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术前健康干预、在为其进行手术治疗期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程序、加强其围手术期护理工作能有效减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普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感染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生殖科收治的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70例,其中53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阳性,作为观察组,17例患者支原体培养结果呈阴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并对两组患者感染菌属进行组内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人型支原体(Mh)感染率最高,占比58.49%,对照组患者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占比35.29%。结论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最为常见的因素,且以人型支原体感染较为多见,支原体感染可导致产妇产褥感染时间延长,影响产妇产后恢复效果,临床治疗中应加强支原体感染的干预,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产妇感染 剖宫产 支原体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一般人群通过血液传播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风险。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1996—2016年国内发生的HCV感染暴发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因血液透析发生HCV感染暴发事件10起,涉及血液透析患者689例,其中258例感染HCV,感染风险为37.45%;不安全注射导致HCV感染暴发事件3起,涉及人群基数不祥,其中447例感染HCV;输血或单采血浆导致HCV感染暴发事件4起,共涉及191例,其中156例感染HCV,感染风险为81.68%。结论我国一般人群通过血液传播感染HCV的风险极高。

  • 标签: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HCV 血液传播 感染风险
  • 简介: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约有160万种,目前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为10万余种。其中大部分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益,但也有少数种属对人类有害,会引起人类疾病。至今被确认为致病菌的真菌有500余种。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交叉与进步,尤其是随着整个医学的发展和客观需要的增加,医学真菌迅速发展,人们对真菌所致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据初步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真菌病患者增加了30~50倍,

  • 标签: 真菌感染 人类疾病 真菌种类 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 简介:病例1:患者女,23岁。主诉:右眼周红斑伴痒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始出现右眼周红斑,瘙痒明显。外院诊断“皮肤过敏”,予外用激素治疗后无好转,红斑扩大,并出现少许小脓疱,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 标签: 眼周 癣菌 真菌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感染和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各项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山东省立医院ICU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脓毒症CRRT的41例患者,分为腹腔感染组(21例)和肺部感染组(20例)。收集两组CRRT前后的临床指标,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应用去甲肾上腺素(OR=10.528,95%CI2.549~201.766)、器官衰竭数(OR=3.203,95%CI1.922~11.134)是预示腹腔感染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少尿(OR=21.666,95%CI1.237~379.342)、器官衰竭数(OR=2.491,95%CI1.867~7.158)是预示肺部感染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少尿、器官衰竭数是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

  • 标签: 脓毒症 腹腔感染 肺部感染 CRR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疾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有效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感染疾病科接受治疗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以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4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4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1.43%。结论有效的护理对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综合护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感染疾病科 多重耐药菌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医院要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护士正确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能力,充分发挥护理部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医院还要对感染的控制进行监控,把控制感染的工作当做评定医疗质量的一项标准。护理人员自觉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医院感染管理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纳入护理管理的全过程。加强护理工作,完善护理制度,健全监管体系,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有极大作用,可明显提升护理效率,提高护理水平,同时还能提高满意度,对医院感染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预防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感染管理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全院临床科室设立感染管理护士,明确其职责与工作内容,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训及督导,观察其医院感染管理效果。结果全院临床科室共设立67名感染管理护士,26个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有明显提升,4月份与12月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93,单侧P=0.014)。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从4月份的83.35%(1817/2180),上升至12月份的89.53%(2002/22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13,P〈0.01)。2015年4—12月共监测56670例入院患者,总住院日数为411164d,三管使用率为27.18%,三管相关感染率为0.7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督导评分的中位数从5月份的95.30分上升至9月份的97.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设立感染管理护士,对夯实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医务人员 感染管理护士 医院感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