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阻滞对剖宫产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316例在本院进行剖宫生产的孕产妇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院的此次研究,纳入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随机抽签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对孕产妇生产后镇痛方法途径的不同,将其均等分为对照组(n=158例)和观察组(n=158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剖宫生产,对照组孕产妇在剖宫产后利用静脉自控镇痛进行止痛,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腹平面阻滞进行止痛,对比两组孕产妇生产后不同时间的疼痛情况以及止痛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孕产妇产后第1d、第3d、第7d的疼痛情况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止痛实施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组间统计学对比得知其差异不显著(P>0.05),在经过临床止痛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通过组间统计学对比得知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行剖宫产的孕产妇的术后止痛来说,腹阻滞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剖宫产 腹横肌阻滞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腹平面阻滞(transversusabdominisplaneblock,TAP)是一种为前腹壁皮肤、肌肉及壁层腹膜提供镇痛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是将局麻药注入腹平面,阻断经过此平面的感觉神经,从而达到镇痛效果。超声引导可视化技术降低了其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阻滞成功率。通过本文的综述以期该项技术能被推广应用于临床。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阻滞是腹壁区域阻滞中的新方法,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由于其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等特点,迅速被临床推广。

  • 标签: 腹横肌阻滞 术后镇痛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字缝合术在会阴侧切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初产妇阴道分娩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均行会阴侧切术。观察组用“8”字缝合法行会阴切口缝合。对照组采用普通分层法间断缝合会阴切口。两组所用缝线均为2-0可吸收肠线和7号丝线。结果两组在缝合时间、切口疼痛时间、切口甲级愈合率和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字缝合法应用于会阴侧切术可明显缩短缝合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痛苦,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对产妇产后健康的恢复、婴儿的哺乳以及性生活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会阴侧切术 深&ldquo 8&rdquo 字缝合 间断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锻炼对会阴切口的愈合及盆底张力恢复的影响。方法87例会阴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一对一盆底功能锻炼指导,通过入院时的全面评估、术前盆底功能锻炼方法指导、术后督促患者锻炼、出院后电话随访收集锻炼效果,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患者护理。结果观察组术后第5天拔出尿管后排尿及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自我评价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一个月盆底张力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会阴手术患者坚持盆底功能锻炼,可促进会阴切口的愈合,促进盆底张力的恢复。

  • 标签: 会阴盆底肌功能锻炼 盆底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平面阻滞复合七氟醚全麻对剖宫产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及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拟行剖宫产的足月妊娠产妇60例,ASA分级Ⅰ~Ⅱ级,分为腹平面阻滞联合七氟醚全麻组(T组)和椎管内麻醉组(C组)。T组产妇采用双侧腹平面阻滞后,七氟醚吸入诱导插入喉罩;C组产妇采用椎管内麻醉。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2min(T2)、切皮时(T3)、娩出胎儿后5min(T4)、手术结束(T5)各时点产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记录手术时间、麻黄碱用量、低血压等情况及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组内比较,T组术中HR、MAP变化与麻醉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产妇麻醉后HR升高,MAP下降,胎儿娩出后MAP升高(P<0.05);组间比较,T组产妇T2时点HR低于C组,T2、T3时点MAP高于C组(P<0.05);T组胎儿脐静脉血气分析pH值、氧分压(PO2)高于C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低于C组(P<0.05)。结论腹平面阻滞复合七氟醚全麻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胎儿影响小,可安全应用于剖宫产。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七氟醚 剖宫产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会阴无保护分娩对盆底力的影响。方法选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住院分娩产妇120例作为无保护组,选同时期我院经阴道正常分娩的产妇120例为常规组(两组均为初产妇),比较会阴裂伤的程度以及盆底力。结果无保护组产妇会阴裂伤发生的几率为75.0%(90/120),常规组产妇会阴裂伤发生的几率为83.3%(100/120),无保护组的Ⅰ裂伤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Ⅱ度裂伤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两组在Ⅱ类肌纤维力方面比较,无保护组大于常规组(P<0.05)。结论会阴无保护分娩有利于降低盆底力损伤,减少会阴裂伤的发生。

  • 标签: 会阴 无保护 分娩 盆底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蒂股薄皮瓣在会阴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延展设计解剖基础。方法选择6具新鲜成年女性尸体,年龄为27~52岁,平均41.2岁,解剖观察双侧股动脉及进入股薄支走行,测量血管蒂长度。模拟完成股薄皮瓣切取手术,先按照标准方式进行转移,随后再通过长收下隧道进行转移,进行延展设计。分别测量2种转移方式下12块皮瓣远端到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对2种转移方法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经解剖发现6具尸体双侧股动脉支全部走行于长收和大收之间,12块股薄皮瓣平均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84±0.71) cm。标准方式转移后股薄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9.23±0.95) cm(6.9~10.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11.45±2.27) cm(7.5~14.8 cm)。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延展设计后,皮瓣远端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4.52±1.18) cm(2.7~ 6.5 cm),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为(8.92 ±1.82) cm,(4.8~11.7 cm)。与标准方法相比,股薄皮瓣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后,血管蒂同侧转移增加长度(4.71±1.14) cm(3.5~7.3 cm),平均4.71 cm;对侧转移增加长度(2.53±0.89) cm(0.9~4.1 cm)。2种方法测量的到同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13.194,P<0.001;到对侧髂前上棘的距离比较,t=9.057,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长收下隧道转移双侧增加的可修复距离长度平均为3.62 cm,能提供的额外增加距离为平均血管蒂长度的46.2%(3.62/7.84)。结论尸体解剖结果显示,对股薄皮瓣进行延展设计可以增加血管蒂长度,扩大了其修复会阴的范围。

  • 标签: 肌皮瓣 外阴肿瘤 会阴,修复外科手术 股薄肌肌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薄皮瓣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兵器工业521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1例伴有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开放性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16~56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1例。患者均为开放性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标准:A型1例,B型7例,C型3例。均伴有会阴部软组织损伤,缺损创面范围为5 cm×5 cm~8 cm×12 cm。以股薄皮瓣修复缺损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6 cm×5 cm~9 cm×13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平卧位避免外展,适当抬高下肢。并定期随访。结果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22个月。11例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皮瓣远端表面皮肤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股薄皮瓣质地、颜色、弹性良好,供瓣区有瘢痕存在,但无明显功能障碍,随访期间供区及受区无破溃发生。患者对外观及功能均满意。结论股薄皮瓣是修复开放性骨盆骨折时会阴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术式。

  • 标签: 股薄肌肌皮瓣 会阴部 开放性骨盆骨折 组织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方阻滞与腹平面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2021年9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的80例患者分别作为研究时间与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腹平面阻滞,试验组接受腰方阻滞,观察阻滞后30min(T0)、术后1h(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T4)、术后48h(T5)的舒适度(BCS)评分情况、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T0-T5,两组的B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术后48h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差异比较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老年 腹部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会阴无保护分娩与传统会阴保护分娩后盆底力情况比较与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0例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行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为传统会阴保护分娩,观察组产妇为会阴无保护分娩。观察两组产妇分娩后盆底力情况比较与康复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力情况(96.88%)优于对照组(68.7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妇的康复治疗效果(95.56%)优于对照组(80.00%),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妇在进行阴道自然分娩时,采用会阴无保护分娩,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盆底力的损伤程度,还提高了产后康复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会阴无保护分娩 传统会阴保护分娩 盆底肌力 康复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40例椎管内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腹平面阻滞,试验组注入0.25%罗哌卡因20ml,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术后所有产妇均使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比较两组术后4,8,12和24h动态、静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切口VAS、镇痛泵按压次数等。记录腹平面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4和8h动态VAS试验组为(4.1±1.7)和(5.3±1.8)分,对照组为(6.3±2.0)和(7.0±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和8h切口VAS试验组为(0.9±0.4)和(1.2±0.8)分,对照组为(3.6±2.1)和(6.8±2.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试验组(2.8±1.4)次,对照组(4.0±1.9)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镇痛曲马多用量试验组(214±12)mg,对照组(224±15)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腹平面阻滞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平面阻滞简单易行,成功率高,镇痛效果明确,且安全有效,可以作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 标签: 超声检查 镇痛 腹横肌平面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肘管综合征及上臂尺神经离断的患者采取正中神经旋前方支转位修复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严重肘管综合征及上臂尺神经离断的患者进行分组,40例常规组(神经外膜吻合手术及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方法)、40例研究组(神经外膜吻合手术及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方法外加正中神经旋前方支转位修复方法)。观察分析组间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组间差异明显可见(P

  • 标签: 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转位修复方法 严重肘管综合征患者 神经外膜吻合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结肠癌手术患者中使用腹直鞘阻滞与腹平面阻滞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依据双盲法将本医院从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诊治的60例结肠癌手术患者分为两组,腹直鞘阻滞用于实验组1(n=30),腹平面阻滞用于实验组2(n=30),关注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2结肠癌手术患者镇痛不全发生率、下床用时、首次排气用时、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七氟醚用量对比实验组1相关数据相关数值,P<0.05,表明数据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腹直鞘阻滞与腹平面阻滞使用于结肠癌手术患者中均得到显著作用,但超声引导下腹直鞘阻滞更具优势。

  • 标签: 腹直肌鞘阻滞 腹横肌平面阻滞 结肠癌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多裂横截面积、腹厚度的影响。方法共招募25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腰椎多裂横截面积、腹厚度等进行检测。结果25例患者经2个月腰椎稳定性训练后,发现其疼痛评分[(1.88±1.09)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0.24±5.72)以及腰椎屈曲范围[(6.28±6.18)cm]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入选患者左、右侧多裂横截面积[分别为(10.20±3.43)cm2和(10.29±3.24)cm2]及腹厚度[分别为(3.18±0.95)cm和(3.26±0.94)cm]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增强腰椎活动功能,同时还能增加腰椎多裂横截面积及腹厚度,该疗法值得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稳定性训练 肌骨超声 多裂肌 腹横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