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语习语属于形义结合具有整体性、多用于日常交际、带有一定评价或倾向性立场的规约性。形式上可分为实体型和图式型,语义上可分为半透明型和不透明型,语用上可分为功能单一型和功能多样型。习语在日常话语中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特征,如口语倾向和主观性特征、所在结构的两重性与习语用法的浮现性特征、透明度与整合度特征、经济性与非经济性特征。

  • 标签: 习语构式 规约化 主观性 浮现
  • 简介:习语“(你)又来了”具有贬抑性,是语法化和语用化的产物,其制约要素不是构成成分“你”“又”“来”,而是整体义和现场性语境:前者决定了整个的贬抑倾向,后者决定了这一的不同语用义.压制观、语境对应理论对该习语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 标签: (你)又来了 贬抑性 整体构式义 现场性语境
  • 简介:从隐性量的角度切入,发现“还X呢”的形成伴随着“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到“情理值”再到“语义等级序列”的认知过程,从而总结其义:作为X(事物)或发生X(事件)的情理值不足。造成其语义复杂的语用动因是说话人或受话人反预期的心理状态,对言者自身的移情也会引发“还X呢”产生冲突降级的语用功能。追溯“还X呢”的历时形成过程,揭示原型和三个变之间的内在承继关联。

  • 标签: “还X呢” 情理值 反预期 移情 历时形成
  • 简介:语言的观揭示了语言的整体性和体验性。语言是形式与功能或意义的结合体,既包含语义又包含语用信息,其本质是人类对在客观世界反复经验和体验到的事物事件、事件状态、结构、关系、及情景情境的抽象化、概念化的结果,其意义必须参照具有丰富百科知识的背景框架才能得以确切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语言教学结合学习者对所经历事物、事件的体验与理解,将词汇、句法、语篇及语义和语用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 标签: 构式观 语言教学 经验和体验
  • 简介:复制是修辞化的一种具体方式,可复制的在能产性方面会有差异。复制的主要特征是:以子图式为主、语义合成性降低、语义概括化、使用积极修辞、具有变异性。修辞化是一种语用调整的现象,是发生变异的动因。基于使用的语法应重视修辞在演变中的作用。

  • 标签: 修辞化 构式复制 构式变异 子图式构式
  • 简介:汉语“NP的VP”是“NP的NP”的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的例示。在整体扫描的认知识解下,VP的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压制,成为一个非典型的名词,从而消解了该中的词类相悖。这种解释对汉语其他有标记以及汉语的词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标签: “NP的VP”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引申 构式压制 整体扫描
  • 简介:摘要本文在语法理论框架下,探讨了英汉双宾在句式、意义、原型特征三个方面存在同一性;然而在深层的概念结构上存在着差异性。与汉语相比,英语双宾结构的形式比较有限,而汉语双宾结构的动词进入后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

  • 标签: 双宾构式 构式语法 差异
  • 简介:摘要:语法认为,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包括语素、词、半固定和固定的习语以及抽象的句型,跨语言的多个层次。但是对于这一界定,语法学派内部仍存在分歧。本文在追溯概念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各学派之间的看法和观点,并且结合具体实例双宾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 标签: 构式语法 构式 双宾构式
  • 简介:尽管语法是时下很流行的语法理论,被学界称为一场对“生成语言学”的革命,但是经过反思,本文发现,其理论基础并不牢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语法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涉及到逻辑、哲学乃至神学。其中哲学中又涉及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尤其是方法论。由定义(definition)开始反思是一种有效的论证方法,理论中的所有阐述和样例都应被定义所涵盖。而语法定义的“不可预测”是一种循环论,并且与结论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 标签: 构式语法 生成语言学 反思
  • 简介:“被”字的应用在现代汉语中越发广泛,除了及物动词外,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皆可进入该,形成错配。几类因家族相似性形成“被”字范畴,认知语法和语法的互动分析为该范畴成员的可接受性提供了概念上的理据。

  • 标签: “被”字构式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Goldberg的语法思想——论元观。论元观是对语法的发展,认为论元的特殊次类,它们是具有经验基础的格式塔,是对反映人类经验的基本动态场景的语义结构的识解,各种论元为语言的句子表达提供了最基本的手段。论元观突破了以动词为中心的基于词汇投射的句子语义分析模式的局限,不仅有诸多理论优势,而且对语言教学实践具有启迪。

  • 标签: 构式语法 论元构式 词汇 语言教学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X得要命”是表示主观极量程度义的,可做谓语、定语、补语、宾语等句法成分,也可以独立成句。进入“X”槽位的可为形容词、动词、短语。“X得要命”最早见于清代小说,表示主观极量程度义,“要命”从明代的动词短语到动词,最后虚化为表示程度义。

  • 标签: “X得要命” 句法结构 句法功能 构式化
  • 简介:“V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复杂的多种用法,这是由“起来”自身语义、所处和作用层面等三个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趋向义“起来”可以用在事件、处置和遭受,直接作用在动词上随动词一起进入;体貌义“起来”只能用在事件,作用在句子上,是句子成型后另加的时态算子;方式义“起来”用在描写,不是后来加入的具体成分,而是自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生义“起来”使用在判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标签: “V起来” “起来” 构式 意象图式
  • 简介:分析了“可A可B”特点,认为谓词性短语“可A可B”属于“标记性”,其义可概括为可以实现的选择义.这一义因为A、B间语义关系矛盾与否具体又包含兼选和限选,表现出词汇义影响义的情况.而无相近义或相反义的A、B及体词性A、B进入“可A可B”,义最先凸现,A和B继而受到该的制约,整个或表兼选或表限选.义、义和词汇义是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 标签: “可A可B”构式 构式义 词汇义 制约
  • 简介: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再A也B”表达式虽然形式唯一,但由于其内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可分为两种:增效和非增效。两种在语块A的有界无界、“再”的语义释义、“再A”与B的关系以及“再A也B”结构的凝固程度、义和解析角度等多个方面都不同。

  • 标签: “再A也B” 构式 增效 非增效 有界-无界
  • 简介:基于研究范式的基本观念,文章首先系统考察了变零(包括增零和减零)的生成机制及其语义增殖现象,并刻画了变零及其子的层级关系。接着以此为例来讨论修辞的增殖效应及与此相关的若干问题:增殖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基础,增殖效应对生成机制的路径依赖,修辞的网络系统和创新层级,修辞增殖效应分析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从的增值效应角度重新审视修辞效果的属性。文章还论及了修辞的语言共性问题。

  • 标签: 修辞构式变零(增零和减零)增殖效应 网络层级 修辞效果 修辞类型学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吃X饭”结构成为一种蕴含着新语义的搭配,其本质是由一定的修辞动因对语法重加塑造的修辞。从修辞的角度对“吃X饭”进行分析后得出:“X”的词性只能为动词、名词与性质形容词,且“X”是整体语义变化的关键。这一结构从语法演变为修辞的过程中突破了原有的规约意义的限制,进而衍生出新语义,其语义认知机制是概念转喻、压制。

  • 标签: 语法构式 修辞构式 吃X饭
  • 简介:摘要本研究基于压制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V了个假X”进行探究。研究发现“V了个假X”在句法上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X”为名词、形容词和的字短语。由于受到压制的影响,“V了个假X”在语义和语用上都发生了变化,“假”由原来的贬义色彩逐渐变成中性和褒义色彩,扩展了意义。

  • 标签: 构式压制 &ldquo V了个假X&rdquo 句法 语义 语用
  • 简介:本文采用Kay和Fillmore(1999)的单层语法方法、采用最小递归语义(MRS)的表达形式(Copestake1995,Copestake1999),对英汉语的典型致使移动进行认知对比,得出了英汉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根本性认知差异,即英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单事件认知,而汉语民族对于致使移动事件的认知是双事件认知。

  • 标签: 单层构式语法 典型致使移动构式 认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