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路径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的价值。方法:2020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接诊输血治疗病患65例,随机分成2组。研究组35例采取输血路径护理,对照组30例行常规输血护理。对比输血差错率等指标。结果:针对输血差错率,研究组0.0%,比对照组10.0%低,P<0.05。针对护理质量,研究组(97.42±2.01)分,比对照组(91.38±3.47)分高,P<0.05。针对满意度,研究组97.14%,比对照组80.0%低,P<0.05。结论:于临床输血护理中用输血路径,利于输血差错率的降低,护理质量的改善,及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临床输血护理 价值 满意度 输血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用于临床输血治疗的价值。方法: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本院接诊输血治疗病患70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SAS评分等指标。结果:针对输血风险与输血误差发生率,研究组2.86%,比对照组17.14%低,P<0.05。针对SDS和SAS评分,研究组干预后分别是(34.67±2.58)分、(35.12±3.04)分,比对照组(44.83±3.62)分、(45.72±3.96)分低,P<0.05。结论:于临床输血治疗中用针对性护理,效果好,且利于负性情绪的缓解。

  • 标签: 临床输血 影响 针对性护理 输血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输血患者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对策,提升输血安全性和患者舒适度。方法:针对280例输血患者为对象,疾病就诊时间为2021年1月截止于2022年9月的患者,可以通过1:1的方式进行平均数分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输血路径护理,对比治输血差错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护理满意度对比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对护理人员工作评估考核中,可见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综合水平更高,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输血路径护理对于输血患者而言,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且有助于提升护理管理水平,患者满意度高,故值得推广。

  • 标签: 输血路径护理 临床输血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输血护理中采用环节细化管理并观察该种应用效果。方法:设置2021年6月--2021年12月为观察时间段,设置120例输血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一般组和细化组,一般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细化组在输血护理中采用环节细化护理,观察两组输血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一般组输血护理质量评分低于细化组,一般组满意度低于细化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细化组,(p

  • 标签: 临床输血 环节细化 质量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施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实施输血治疗患者50例入组,根据入选时间为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根据入选时间先后分组,对照组25例以常规输血质量管理,观察组25例以输血质量控制体系管理,记录两组输血标本采集正确率、申请单填写标准率及输血记录完整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输血标本采集正确率、申请单填写标准率、输血记录完整性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提升,P

  • 标签: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 临床输血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医院对临床输血进行系统管理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1年6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输血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另外随机抽取2022年11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输血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接受输血管理,对比两组申请单送检合格率。结果:研究组申请单送检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医院 临床输血 管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需大量输血的大出血患者120例,根据就诊单双号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按规范直接输血,观察组滤除白细胞后再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输血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分别为(12.39±1.41)s、(26.84±6.47)s、(14.32±3.14)s,均短于对照组的(15.54±2.03)s、(34.23±7.59)s、(20.98±4.27)s(t=9.872、5.740、9.733,均P < 0.05);观察组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浆黏度分别为(39.28±2.17)%、(25.97±4.10)mm/h、(2.19±0.45)mp·s,对照组分别为(34.64±4.52)%、(21.85±3.64)mm/h、(1.76±0.42)mp·s,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7、5.74、9.73,均P < 0.05);对照组输血前后CD3+、CD4/CD8、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9、5.91、5.77、5.80、5.85,均P < 0.05),观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体温为(36.58±0.50)℃,低于对照组的(37.16±0.57)℃(t=5.95,P < 0.05);观察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3.33%(χ2=5.88,P < 0.05)。结论滤除白细胞用于输血中,可有效恢复患者的体温,改善其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体温的影响,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 标签: 输血 滤除白细胞 凝血功能 血液流变学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免疫球蛋白 免疫功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常规输血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输血前常规检查加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照组只做常规检查。统计2 组实验结果。结果 实验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7.00%,实验组输血不良反应及血液输注无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若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有效的明确不规则抗体情况,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受血者的输血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血液资源相对匮乏或者输血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如何采用节约、科学合理且保证安全的输血策略,降低对血液资源的耗费,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输血风险与输血事故的出现,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现如今医疗科学的进步,很多专家指出,在很多情况下,限制性输血对比开放性输血,可提升病人存活的几率,也能有效的节约血液资源。近几年通过对各种特殊疾病比如溶血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等疾病的研究,“精准化输血”在临床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输血策略也得到了优化。

  • 标签: 限制性输血 开放性输血 危重症单病种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输血中使用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的效果。方法  双盲法随机抽取400例输血患者(2021年3月-12月),所有患者均接受凝聚胺技术(观察组)与盐水检验技术(对照组)的检验,对比两组结果。结果 观察组检验结果、灵敏度、特异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凝聚胺技术较普通盐水检测技术更适宜于临床输血诊断的应用,检验过程对抗体更灵敏,凝集特异性等均较高,应用效果更显著,适合推广。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盐水检验技术 检验结果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输血前给予患者血型鉴定和进行抗体筛查时,对患者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效果。方法:对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接收的50例输血治疗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对患者展开ABO血清和RHE血型鉴定,并给予其抗体筛查,探究其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情况。结果:本研究的50例患者中,其均正常完成ABO血型和HR血型的检查,其中有12例患者为A型血,有11例患者为B型血,有11例患者为AB型血,有11例患者为O型血。同时,50例患者中,RhD阴性患者有3例,占比为6.00%。在进行抗体筛查时,有2例患者为不规则抗体阳性,占比为4.00%,其分别为妊娠患者和具有输血史患者。在给予输血干预后,患者均为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血型进行鉴定,并展开抗体筛查工作,可保证将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减少患者不良输血事件的发生,意义显著。

  • 标签: 输血前 血型鉴定 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凝聚胺技术的介入使用在临床输血中较其他输血方案的效果优势进行评估。方法:本次研究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纳为主要研究区间,收集80名志愿者的血液样本(2管/人),一份为抗人球蛋白法(n=40),一份实施凝聚胺技术进行测定。观察血液样本凝集细胞检出结果、观察血液样本对多种抗体的聚凝情况。结果:经凝聚胺技术检验的血液样本的凝集细胞检出率为67.50%(n=27)高于人球蛋白法检出率10.00%(n=4);经抗人球蛋白法检测技术的血液样本对不同抗体均未表现出聚集,即阴性(-),经凝聚胺技术检验的血液样本对于不同的抗体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情况。结论:凝聚胺技术在临床输血中可有效提高凝集细胞检出率并改善对于多种抗体的凝聚情况,因此可以广泛投入使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输血 检验技术 凝聚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输血前给予患者血型鉴定和进行抗体筛查时,对患者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效果。方法:对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接收的50例输血治疗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对患者展开ABO血清和RHE血型鉴定,并给予其抗体筛查,探究其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情况。结果:本研究的50例患者中,其均正常完成ABO血型和HR血型的检查,其中有12例患者为A型血,有11例患者为B型血,有11例患者为AB型血,有11例患者为O型血。同时,50例患者中,RhD阴性患者有3例,占比为6.00%。在进行抗体筛查时,有2例患者为不规则抗体阳性,占比为4.00%,其分别为妊娠患者和具有输血史患者。在给予输血干预后,患者均为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结论:在输血前对患者的血型进行鉴定,并展开抗体筛查工作,可保证将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减少患者不良输血事件的发生,意义显著。

  • 标签: 输血前 血型鉴定 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临床输血的安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预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对阳性率和特异性予以分析,选择配型合适的血液进行治疗,分析安全性。结果 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结果是阳性患者6例,所占比例是5.7%(P<0.05);鉴定结果显示,MNS血型的比例是16.7%,RH血型的比例是83.35%(P<0.05)。结论 输血前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已有输血史、妊娠患者和反复输血者,能够帮助选择和患者彼此配合的血液,能够有效降低或防止溶血反应的出现,保证输血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输血患者 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 安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临床输血中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30例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于我市接受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采用随机掷骰子法分成参考组和研究组,各组有15例。参考组接受常规红细胞输血技术,研究组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值、白细胞、PT、FIB及体温升值均低于参考组,而APTT值高于参考组,且研究组发热、过敏及蛋白尿的发生率均低于参考组,两组结果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临床输血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保证输血治疗的有效性,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临床输血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常规红细胞输血技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输血中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情况。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74例需输血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37例。参照组用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辅助输血治疗,比较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多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低于观察组,显示差异(P

  • 标签: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治疗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患者在输血前接受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6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输血前均开展不规则抗体检验,统计检出的不规则抗体类型,分析影响不规则抗体检出率的因素。结果 检出的不规则抗体有抗-C、抗-D、抗-E、抗-Ce与抗-Ec;性别、妊娠史、输血次数三个因素与不规则抗体有关。结论 输血前检验不规则抗体,可有效预防溶血性输血等不良反应,对于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借鉴。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 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实施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2021年12月进行临床血液生化检查患者共10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生理盐水技术,观察组采取凝聚胺技术。比较两组凝聚消失的时间、凝聚细胞检出率、抗体检出率。结果:观察组凝聚消失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凝聚细胞检出率、抗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凝聚胺技术与其他输血技术在临床输血中实施效果比较存在明显优势,利用凝集胺法检测抗体的准确性、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输血疗效明显提高,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其优越性。

  • 标签: 凝聚胺技术 其他输血技术 临床输血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输血前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性的影响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0年9月-2021年10月间实施输血治疗的132名患者,输血前均进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分析血型鉴定的结果和抗体筛查结果。结果:132名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其中A型28例,占比21.21%,B型31例,占比23.48%,AB型10例,占比7.58%,O型63例,占比47.73%。RH阴性4例,占比3.03%,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阳性3例,占比2.27%。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及抗体筛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 标签: 血型鉴定 抗体筛查 输血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移动护理输血闭环管理系统的构建对输血质量指标影响。方法:选择移动护理输血闭环管理系统实施前2021年7-12月输血患者166次,调查移动护理输血闭环管理系统实施后2022年1月-6月输血患者183例次,对比实施前后输血质量指标与输血安全指标。结果:实施后查对流程不规范缺陷、巡视流程不规范缺陷、输血护理记录不规范缺陷发生情况0.55%,0.55%,0.55低于实施前3.61%,4.22%,4.82%(χ2=4.168/5.236/6.325,P

  • 标签: 移动护理 输血闭环管理系统 输血质量 指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