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内外并治疗小儿哮喘疗效。方法65例小儿哮喘患儿采取中医内外并治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4.6%。结论采用中医内外并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显著。

  • 标签: 中医内外并治 小儿哮喘 治疗效果,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方法在妊娠期贫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1年6月-2022年1月本院接收的55例妊娠期贫血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取同期55例健康正常孕妇纳入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孕早期18例小细胞贫血,孕中期22例小细胞贫血,孕晚期15例大细胞贫血。研究组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与浓度、红细胞体积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妊娠期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常规检验诊断尿路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尿路感染患者54例作为研究组,另抽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常规组,均行尿常规检验,对比两组尿白细胞酯酶阳性率、亚硝酸盐阳性率、白细胞数目≥25个/ml的患者例数。结果:研究组尿白细胞酯酶阳性率、亚硝酸盐阳性率、白细胞数目≥25个/ml的患者比率均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尿常规 尿路感染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内痣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到2019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的18例淋巴结内痣,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资料。常规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其中2例行第一代黑色素瘤4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9p21(CDKN2A)、8q24(MYC)基因检测。结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6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48.2岁)。淋巴结内痣发生部位分别为腋窝淋巴结15例,腹股沟淋巴结1例,颈部淋巴结1例,髂外淋巴结1例。所有病例均仅累及单个淋巴结。镜下观察,18例淋巴结被膜上均可见痣细胞聚集,8例同时沿着被膜伸入小梁中,其中3例呈小灶状散在分布于实质内,另有1例痣细胞呈团块状大量占据淋巴结实质。所有病例最大病灶的直径范围为0.2~6.5 mm。18例淋巴结内痣的组织学类型均为普通痣,绝大多数病例细胞学形态类似良性的皮肤色素痣细胞,缺乏明显的不典型性、坏死和核分裂象。仅1例占据实质的淋巴结内痣中可见少部分富于细胞区域呈现不典型特征,包括核质比增加、出现小核仁以及偶见核分裂象。13例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S-100蛋白、SOX10、Melan A和p16均为阳性,仅1例HMB45有少数细胞弱阳性,所有病例Ki-67阳性指数<1%。2例痣细胞巢团累及实质内的淋巴结内痣FISH检测结果为阴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29个月(中位时间31.5个月)。1例淋巴结内痣患者因涎腺癌全身转移死亡,其余所有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淋巴结内痣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结内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当淋巴结内痣累及淋巴结实质及被膜下窦时,或偶尔出现细胞不典型性时,需要与转移性黑色素瘤鉴别。寻找被膜或小梁上形态温和的痣细胞巢团,以及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FISH检测,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 标签: 淋巴结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荧光 诊断,鉴别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以及联合吉西他滨三线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院共收治6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化疗) 30例,对照组(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化疗) 30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血清E-钙黏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2和2.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70,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0.0%(9/30)和70.0%(21/30),对照组分别为13.3%(4/30)和60.0%(1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E-钙黏蛋白与波形纤维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治疗后观察组E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E-钙黏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分别为(2.00±0.08)g/L比(2.20±0.10) g/L和(35.8±1.3) mg/L比(39.4±1.4) mg/L(t=8.554,t=10.321,P值均<0.05)。结论阿帕替尼和吉西他滨可以有效降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E-钙黏蛋白和波形纤维蛋白,有较好的疾病控制率及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值得研究应用。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阿帕替尼 吉西他滨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结核性脑膜炎(TBM)患儿营养风险状况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住院的112例TBM患儿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应用营养风险筛查评估量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根据评分将患儿分为营养风险组和非营养风险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分析两组间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等临床资料差别,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对营养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2例TBM患儿中男55例、女57例。营养风险组62例,非营养风险组50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55.4%(62/112)。营养风险组居住农村的患儿、出现脑神经受损、抽搐、消痩、纳差的症状、确诊时间≥21 d的患儿、脑脊液蛋白量均高于非营养风险组[50例(80.6%)比32例(64.0%)、20例(32.3%)比8例(16.0%)、33例(53.2%)比15例(30.0%)、30例(48.4%)比2例(4.0%)、59例(95.2%)比1例(2.0%),41例(66.1%)比18例(36.0%)、1 406(1 079,2 068)比929(683,1 208)mg/L,χ2=3.91、3.90、6.10、26.72、98.58、10.08,Z=4.35,均P<0.05],营养风险组的血清白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糖含量均低于非营养风险组[(36±5)比(41±4)g/L、(110±17)比(122±14)g/L、1.4(1.0,2.0)×109比2.3(1.6,3.8)×109/L、7.8(6.3.10.0)×109 比10.0(8.3,12.8)×109/L、1.0(0.8,1.6)比2.1(1.3,2.5)mmol/L,t=-6.15、-4.22,Z=-4.86、-3.92、-4.16,均P<0.05]。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OR=0.812,95%CI:0.705~0.935,P=0.004)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加(OR=0.609,95%CI:0.383~0.970,P=0.037)可能降低TBM患儿营养风险;抽搐症状(OR=3.853,95%CI:1.116~13.308,P=0.033)、脑脊液蛋白量增加(OR=1.001,95%CI:1.000~1.002,P=0.015)可能增加TBM患儿营养风险。营养风险组较非营养风险组的并发症、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患儿均更多[47例(75.8%)比15例(30.0%)、31例(50.0%)比8例(16.0%),χ2=23.50、14.10,均P<0.05],住院时间更长[(27±13)比(18±7)d,t=4.38,P<0.05]。结论TBM患儿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抽搐症状、血清白蛋白浓度、淋巴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量可能影响TBM患儿的营养风险,营养风险组并发症发生率高,经济负担重,有必要对TBM患儿进行尽早进行营养筛查及营养支持。

  • 标签: 结核,脑膜 儿童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清宫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CSP)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UAE治疗后24~48 h内经超声引导行清宫术的42例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UAE前的超声特征进行超声评分以及分型,评估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治疗后血清β-hCG下降情况,超声随访术后是否形成血肿及血肿吸收时间。结果患者均一次栓塞成功,瘢痕妊娠治疗后均成功保留子宫。超声评分3分组18例,4分组24例;超声分型Ⅰ型2例,Ⅱ型25例,Ⅲ型15例。超声评分3分组与4分组间术中并发症、术后包块形成及吸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超声分型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术后包块形成情况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情况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UAE后清宫术治疗CSP的预后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超声评分能够评估其治疗疗效并为CSP的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 标签: 超声检查 瘢痕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术 清宫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凝血四项检测在临产孕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1年10月-2022年1月本院临产孕妇51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1例非妊娠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血常规与凝血四项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TT、PT、APTT、RBC、HGB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凝血四项检测 临产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痔疮术后排尿排便困难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痔疮患者94例,均接受相同手术治疗,观察组47例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47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一次排便用时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天及术后7天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痔疮术后排尿排便困难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术后排尿、排便,缓解疼痛,可推广。

  • 标签: 痔疮 个性化护理干预 排尿 排便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中的各项指标。方法:按照研究纳入标注与排除标准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本院收治的外科腹腔手术患者中选取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靶控组与复合组,各72例,靶控组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进行麻醉处理,复合组则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进行处理,两组患者均规范麻醉,麻醉后对比指标:(1)术后清醒指标;(2)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不同麻醉工作开展后,对比相关指标,得出如下结果:(1)术后清醒情况,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控组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术后恢复室时间明显短于复合组(P0.05),但靶控组插管反应发生率更低、麻醉诱导时低血压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手术麻醉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 靶控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清醒时间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改良妇科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Modified Gynecology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mGI-RADS)对卵巢肿瘤超声特征进行分级分类,探讨其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并进行手术的221例卵巢肿瘤患者共242个附件肿块的超声图像,按照超声国际卵巢肿瘤研究组(IOTA)最新提出的描述附件肿块的超声术语进行分类,对IOTA提出的可疑恶性征象进行分析,筛选出部分可疑恶性征象纳入mGI-RADS,两位高年资医师在双盲的情况下分别应用GI-RADS分级系统及mGI-RADS分级系统对所有肿块进行分级,评价GI-RADS与mGI-RADS诊断卵巢肿瘤的效能。结果IOTA提出的可疑恶性征象中,阻力指数(RI)<0.5、中心性血流信号、腹水、不规则囊壁伴薄厚不均分隔、肿块成分(实性成分≥30%且无声影衰减)、乳头状结构≥7 mm OR值较高,分别为14.282、10.372、9.653、8.832、5.851、4.506;两位高年资医师在双盲的情况下应用GI-RADS及mGI-RADS分级系统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67和0.855,P<0.05)。同时,mGI-RADS将分级系统的Ⅳ级分为三个亚型(Ⅳa、Ⅳb、Ⅳc),其诊断卵巢恶性肿块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9.0%、90.4%、95.7%。将临界值>mGRⅣa作为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的临界值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4%、93.1%、90.4%、95.2%、93.2%。结论mGI-RADS在鉴别卵巢肿瘤良恶性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卵巢肿瘤 卵巢影像学报告和数据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黑色素瘤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黑色素瘤病例中不同检测方法及样本类型对于BRAF突变检测的影响,并统计BRAF V600E突变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162例病例共计190件样本,BRAF突变分子检测阳性样本62件,其中59件为V600E突变,阴性样本128件。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相较于分子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灵敏度为96.6%(57/59),特异度为97.7%(128/131)。28例配对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之间BRAF突变情况均符合(100%)。总体BRAF突变频率为30.9%,以V600E突变为主(94.0%)。统计分析显示较年轻(≤60岁)、躯干发病部位、浅表扩散型组织学类型及上皮样细胞形态为主的病例中BRAF V600E突变频率相对较高。结论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与分子检测有互补作用。同一患者原发灶及复发/转移灶之间BRAF突变符合率高。我国黑色素瘤患者BRAF突变频率较低,但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