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青年缺血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解析其护理效果。方法:从2020年2月~2021年2月之中,选择我院神内中收治104例中青年缺血偏瘫患者为研究范例,应用信封抽签法加以分组,试验组、常规组,各纳入52例患者。常规组患者行传统护理,试验组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统计组间护理价值。结果:满意度为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有临床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前,组间各项数据并未有差异性,P>0.05。分组护理后,ADL评分、MSE评分均是试验组高于常规组,而NIHSS评分则是常规组高于试验组,P<0.05,有临床比较价值。结论:中青年脑卒中偏瘫疾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其满意度较高,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大大提升其预后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康复护 中青年缺血性卒中偏瘫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评估青年缺血后心理状态。方法入选2008年3月-2011年3月期间两院90例青年缺血患者,男58例,女32例,年龄21-45岁。使用中国版SCL-90评估心理状态,测量值与常模比较。结果和常模比较,青年缺血测量值在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恐惧,厌恶和精神症状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强迫、敌意和妄想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是43.33%,其中女性占75%,男性占25%(P〈0.01)。受教育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保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是29.2%,低于自费患者的发生率(66.7%,P〈0.05)。脑损伤部位与抑郁/焦虑发生率有关,双重大脑半球缺血者的发生率是75%(P〈0.05)。结论青年缺血伴有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恐惧和精神症状,但是强迫、敌意和妄想与常模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别、医疗费用和缺血部位影响抑郁/焦虑的发生率。

  • 标签: 青年 卒中 心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青年,尤其是缺血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因其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青年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闭塞,而少见原因如卵圆孔未闭、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脑动脉夹层、烟雾病、血管炎等以及隐源性中所占比例亦较高,发病机制复杂,诊治困难。文章对青年缺血中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年轻人
  • 简介: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在100例缺血患者与对照组间进行12项危险因素对照研究,并将中青年和老年前期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电图异常、脑卒中家族史、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风心病是中青年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对预防缺血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中青年 血压 血脂
  • 简介: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重点介绍中老年朋友控制血压、血糖;抗凝、抗血小板、降血胆固醇及血管紧张素与转换酶控制剂等药物.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抗亚健康等,利用综合措施干预缺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预防 血压 胆固醇 抗血小板药物 血糖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出现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数量呈现出激增趋势,且患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发生缺血脑卒中疾病的青年人数量增加,使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承担着沉重负担。而影响青年发生缺血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因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但是多数病因以及危险因素都具有可控性,通过良好的预防措施可有效较少疾病发生率,因此本文对青年缺血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青年 病因 研究进展
  • 简介:2010年12月在STROKE官方网站上率先公布了《2011版AHA/ASA缺血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预防指南》(后简称《指南》)[1],与2006版(2)及2006版之后的部分更新相比,该新版指南在针对血压控制方面,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血压控制 短暂性 指南 预防 发作
  • 简介:摘要肥胖是公认的危险因素。但是,许多研究显示,与体重正常和不足的患者相比,肥胖或超重的缺血患者死亡风险更低,功能转归更佳,提示在缺血患者存在肥胖悖论。与之相反,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并未观察到肥胖悖论。因此,缺血是否存在肥胖悖论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证据来澄清体重与缺血中转归的相关性。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肥胖 人体质量指数 治疗结果
  • 简介: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高。大多数研究资料均支持高血糖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促进中发病,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预后。有关高血糖的危害,已有较多基础研究,但临床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就高血糖与缺血关系做了综述。

  • 标签: 高血糖 缺血性卒中 患者 临床研究
  • 简介:1引言业已证实,低温在急性局灶性和全脑缺血实验模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尽管其神经保护机制尚待完全阐明,但低温能影响脑缺血过程的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缺血核心(不可逆性受损的神经元)及其周围低灌注区(即“缺血半暗带”)的概念已被广泛接受。尽管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出现功能障碍,但如能及时恢复灌注,仍可恢复正常。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低温治疗 病理生理学机制 缺血半暗带 神经保护作用 神经保护机制
  • 简介:摘要是导致发达国家居民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在过去十年,现有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旨在尽量减少急性缺血的影响。处置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尽早识别患者,并尽快分诊至能够提供适当治疗的医疗中心。在此,我们回顾了包含院前急救和急诊治疗的治疗数据,包括使用急诊医疗服务方案识别患者、急性缺血静脉溶栓治疗(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和治疗时间窗的推荐更新),以及利用先进的自动判读成像技术,来识别有大面积脑梗死风险但暂未发生大面积完全梗死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从延长时间窗内血栓切除术获益。我们还回顾了患者生理指标的管理方案,更新了降低梗死体积的治疗方案和二级预防建议,包括短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后高风险期的复发。最后,我们讨论了新兴疗法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中青年人发生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预后情况。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于 2011年 1月~ 2013年 12月收治的缺血脑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中青年组患者( 79例)与老年组患者( 165例)在临床特征或预后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 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在糖尿病、家族史、高脂血症、风湿性心瓣膜病、心房颤动、凝血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吸烟、长期饮酒和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失语、意识障碍、头痛头晕和单侧肢体麻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青年组患者发生偏瘫比老年组患者少( P<0.05)。此外,中青年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亦显著优于老年组。结论 中青年缺血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通过改善吸烟、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可能降低中青年人发生缺血脑梗死的风险。  

  • 标签:   中青年 缺血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方面,缺血脑卒中患者0CSP分型和中国缺血中亚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520例缺血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0CSP分型和中国缺血中亚型分型。再分别评定不同分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结果在CISS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心源性及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出院时再次分型,一致率为64.2%。在0CSP分型,PACI,LACI最常见;TACI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最高,OCSP分型与最终神经影像学诊断一致率为90.8%。结论0CSP分型简单易行,对早期评估病况有利,且与神经影像学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完善辅助检查后的CISS分型可准确反映病因。

  • 标签: 脑缺血 卒中 OCSP分型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缺血(IS)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7例青年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22.8%,小动脉脑梗死占14.0%,心源性脑栓塞占10.5%,其他原因引发的脑梗死占8.8%,原因不明的脑梗死占43.9%。危险因素的暴露率依次为高血压(31.6%),饮酒(29.8%),吸烟(26.3%),血脂异常(24.6%),糖尿病(12.3%)。高危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青年缺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较老年人更加多样化,应重视对其病因的寻找。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青年 病因 危险因素
  • 简介:位列全球人口全因死亡率的第4位,尤其在低、中等收入国家,其发病率仍在不断地升高,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中发病率具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由数十种炎性因子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以炎性因子为靶向的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广阔、进展迅速。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炎性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感染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缺血中发病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引起的AS是主要致病因素。然而,最近研究发现传统血脂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中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非传统血脂参数是在传统血脂参数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残余胆固醇(remnant cholesterol, R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多种血脂比值,可能在脑血管病防治具有一定作用。其中,RC作为一种驱动AS残余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日益得到认可,在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研究均已证实RC与脑血管病风险密切相关。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胆固醇 脂蛋白类 甘油三酯类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高血压在急性缺血的发病机制及疾病转归中都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血压管理,尤其是急性期血压调控,对于急性缺血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无统一的急性期降压方案。文章对急性缺血血压管理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高血压 血压 抗高血压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