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文介绍了透皮的研究近况,概述了在药用高分子材料、制备工艺、促进药物渗透的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突出了这种新剂型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给经皮给药制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 标签: 贴剂 药用高分子材料 制备工艺 透皮吸收促进剂
  • 简介:摘要通过介绍中药汤剂与中药颗粒的价格、调剂及煎煮方面对药物的溶解度和有效成分的溶出等,比较两者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我们应对两种剂型进行改进与互补,使中药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 标签: 中药汤剂 中药颗粒剂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学瑰宝,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当代中药注射产生于特定的历史年代,突破创新中药新剂型,其在疑难重症、危急抢救、慢性疾病等方面起效快、作用强,在临床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中药材不确定性大,中药注射成分复杂,基础研究薄弱,中药注射的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临床使用不合理和疗效安全性评估等因素,造成了临床安全性问题频频遭到质疑,如何预防、避免和减少中药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中药敷穴位法预防痔术后便秘疗效效果。方法将8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中药敷穴位法和饮食护理,观察术后排便的情况。结论通过穴位敷起到了穴位刺激、药物局部吸收双重作用,很好的起到了预防术后便秘的效果。

  • 标签: 中药贴敷 穴位 便秘
  • 简介:新型血管栓塞的研发一直是介入放射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5年我国学者首次将中药白及作为血管栓塞以来,中药栓塞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起来,目前相关的文献报道也较多,现将已报道的中药栓塞做一综述.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中草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治疗小儿咳嗽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咳嗽患儿44例进行分析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药穴位敷治疗,并给予科学的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治疗小儿咳嗽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体质,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穴位贴敷 小儿咳嗽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对糖尿病坏疽患者采用中药硬膏敷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坏疽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13例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15例基于对照组加用中药硬膏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1.5%,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中药硬膏敷治疗糖尿病坏疽临床疗效确切,有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对于胸腰椎骨折早期患者预防和治疗疼痛、腹胀、便秘等症状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穴位敷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胸腰椎骨折早期患者疼痛、腹胀、便秘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腹胀 中药 穴位贴敷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中药注射给药途径、临床分类、优势特点、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原因的归纳整理,分析总结中药注射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临床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阐明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中应确立的法律地位。方法综合分析中药配方颗粒发展中在各种法律法规规章中的法律地位,存在的问题。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在医疗机构的使用过程应该按照中药饮片管理。

  • 标签: 中药配方颗粒剂 法律地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从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筛选出中药注射不良反应65例,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名称,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65例不良反应中,老年患者较多,占38.5%;其次是儿童患者,占32.3%。药物共涉及19个品种,其中活血化瘀类药物较多,占56.9%。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多见,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症状。新的不良反应有40例,占61.5%;严重不良反应有2例,占3.1%。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呼吸困难、寒战、紫绀等。中药注射临床应用中剂量过大、滴速过快、配伍不当等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中药注射在临床应用广泛,应对其不良反应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前,在我们国家中药注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高。中药注射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由于配伍不当、剂量不当、操作不当、药品本身质量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而发生不良反应,应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药注射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以促中药注射的合理使用。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不良反应 问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综述中药注射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仅次于抗菌药物,其产生原因包含多方面因素。结论加强质量控制,合理使用中药注射是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敷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泄泻病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确诊为小儿泄泻病的240例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用自制中药联合艾灸神阙穴;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中药敷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小儿泄泻病有效率为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联合艾灸辅助治疗小儿泄泻病,能提高疗效,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价格低廉,适宜推广应用。

  • 标签: 艾灸 穴位贴敷 小儿泄泻病 神阙穴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中药注射各种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指导.方法:选取行中药注射治疗的1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00例.对照组由医护人员常规给药,实验组则由临床医师、护士以及药剂师三方联合给药,同时开展面对面教育以及集体培训,以确保合理应用中药注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给药后,实验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老年人群出现不良反应概率更高.结论:为有效控制中药注射不良反应,应统一组织临床医师、护士以及药剂师参与培训以及用药安全知识教育,确保其严格掌握配药时间、用药适应证、用法用量以及联合用药情况,为患者身心健康提供有效保障.

  • 标签: 中药注射剂 对比分析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改善益NX颗粒制粒方法,优选颗粒辅料种类,降低其用量。方法以益NX颗粒为模型药,将其药材细粉与不同比例的不同辅料使用流化床制粒干燥机混合后,喷入浸膏沸一步制成颗粒。结果使用双歧糖淀粉药材粉的比例为323的混合辅料与浸膏以12的比例混合制粒切实可行,制粒过程顺利,粒度均匀。而且甜度适宜、吸湿量低。结论可以使用双歧糖代替蔗糖;该制粒过程中,使用70%药用乙醇作为初始粘合剂,可以改善颗粒的均匀性。

  • 标签: 颗粒剂 流化床制粒 双歧糖
  • 简介:“三九”是一种穴位药疗法,即在“三九”天里每个“九”的第一天.将配制好的中药碾磨成粉末,制成膏药,分别贴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几个小时后取下,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的效果。

  • 标签: 三九 穴位贴药疗法 防病治病 抵抗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外敷双肾俞穴、关元穴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限量优质蛋白、低盐、低脂、低磷饮食,一般对症治疗降压,降脂,纠正贫血及水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穴位敷贴和中药汤剂口服。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血肌酐、尿素氮、尿酸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及各项生化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疗效优于单纯对症治疗。

  • 标签: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外治法穴位贴敷中药汤剂口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合并温灸对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观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应用中药穴位敷合并温灸治疗,一周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合并温灸能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心脏症状和改善心肌缺血。

  • 标签: 冠心病 中药穴位贴敷 温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药退热搽及其穴药配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用药的品种和疗程,从而减少患儿医疗费用。方法对在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80例发热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有患儿40名。实验组患儿采用中药退热搽及其穴药配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解热镇痛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儿中应用中药退热搽及其穴药配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患儿平均费用为150元,对照组患儿平均费用为320元,实验组患儿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退热搽及其穴药配用于发热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能够有效的减少因治疗儿童发热用药或治疗造成对机体伤害;减少注射用药的使用;有效地缩短用药的品种和疗程;减少医疗费用,值得我们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儿童 中药退热搽剂 治疗效果 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