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连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18.45±4.62)分]、Berg平衡评分[(45.28±12.31)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68.91±1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

  • 标签: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梗死 下肢偏瘫 运动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病人采取综合康复疗法对其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儿脑瘫主要是婴儿在脑部还没有成功发育的时候,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和姿势的障碍综合征,是儿童时期十分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龄段脑瘫儿童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训练,但由于其生理障碍,尤其是下肢运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了其参与学习生活的质量。对脑瘫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运动疗法”“推拿结合运动疗法”“虚拟现实技术”“综合干预”等能有效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全面康复

  • 标签: 脑瘫 病因 下肢运动功能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 早期康复训练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  60 例下肢骨折患者 , 以“随机奇偶数字方式”分为对比组 ( 奇数 ) 与研究组 ( 偶数 ), 各 30 例。对比组患者实施一般康复护理 , 研究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膝关节、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下床活动时间、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 , 两组膝关节、髋关节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有所提高 , 且研究组膝关节评分 (80.14±4.55) 分、髋关节评分 (79.39±4.21) 分均高于对比组的 (75.81±3.66) 、 (74.63±3.89) 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 (5.87±1.14)d 短于对比组的 (7.25±1.36)d,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85.77±3.11) 分高于对比组的 (78.65±2.84) 分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2593 、 9.2596,P=0.0000 、 0.0000<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 3.33% 低于对比组的 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431,P=0.0444<0.05) 。结论 给予下肢骨折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护理 , 有助于更好改善患者膝关节、髋关节功能 ,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使患者尽早下床 , 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 应用效果与价值都较高 , 可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手术患者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影响
  • 简介:摘要:人脑具有可塑性,通过一定手段给予患者适量和特定的重复性训练,可以促进大脑皮质的重组,使患者学习并储存正确的运动模式 [3-4]。传统康复治疗方法操作复杂,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通过康复机器人训练不仅能降低经济成本,还容易获得相当于甚至优于治疗师的功能修复,因此,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为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 标签: 偏瘫患者 下肢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共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30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即控制应激源,为患者寻找社会支持,患者肢体先床上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互结合,过渡到离床活动等。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以及身体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DVT、患肢肿胀、患肢疼痛、皮肤颜色变化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286、4.043、5.192、4.320;均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纤维原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t=14.741,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5.137,P<0.05)。结论康复护理是积极预防卒中偏瘫患者发生DVT的最好措施,不但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更有利于患者病症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诊断为下肢骨折的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人数80人,女性人数120人,根据平均分配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之上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口渴及饥饿发生情况和术后应激指标情况进行研究。结果: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中饥饿和口渴发生情况和术后应激指标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在各项指标的比值均优于观察组,p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下肢骨折患者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在我国多发,其中以偏瘫步态为多见,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文献中关于改善偏瘫步态的康复研究较多,功能性电刺激也是其中之一。通过对前人关于研究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影响的相关文章进行总结分析,我们也将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更好的康复疗效。

  • 标签: 偏瘫 功能电刺激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ASIA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及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入选时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FAC分级及下肢MMT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BBS评分[(36.2±9.8)分]、下肢ASIA评分[(40.4±4.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FAC分级≥3级人数、下肢MMT分级≥3级人数均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并且均以观察组患者增加人数(分别增加25例、26例)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下肢康复机器人 肌电生物反馈 康复训练 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及下肢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抽取近两年在本院进行关节置换术的 86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红蓝球法分成两组,病例为 43例的对照组于术后行常规护理,病例为 43例的研究组于术后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术后 DVT发生率及下肢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 DVT发生率比对照组的低,其 HSS、 ROM、 BI评分等比对照组的高,两组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对下肢 DVT形成进行良好预防,并有效改善下肢功能。

  • 标签: 膝关节置换术 早期康复护理 下肢功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取 50 例膝关节置换患者为对象,其中对照组 25 例常规护理,研究组 25 例早期康复护理,对比 2 组患者护理情况。 结果: 研究组 FDPs 与血清 D- 二聚体 、 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研究组 SVT 发生率 4% ,低于对照组 32% ( P < 0.05 )。 结论: 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加快下肢功能的恢复速度。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整体康复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57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进行踝关节关节活动度训练、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整体康复训练,2组均进行8周的治疗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踝关节采用星形平衡测试(SEBT)评估、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及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结果:经8周训练后,2组SEBT8个方向平均距离、AOFAS总分及各分项分、CAIT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

  • 标签: 下肢整体康复训练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变化。方法:本院神经内科中收治的 100例患有脑卒中偏瘫疾病的患者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参照组和试验组,各 50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镜像疗法,连续治疗 60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障碍变化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的MMT评分显著较优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 FMA评分显著较高与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此次的实验主要了解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 方法:选取章丘区人民医院 2019年 7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 60位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 (病程 1个月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名,两组均同时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主要针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治疗效果,平衡能力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下肢 Fug1-Meyer (FMA)评分、 Berg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实验组的治疗总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康复效果好,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康复效果在多方面都要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说明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脑卒中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下肢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9月,将我院12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64例,为参照组行常规治疗干预,针对研究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接受治疗前后的MAS评分指标、BBS评分指标、10MWT指标、IL-6指标、IL-1β指标和TNF-α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MAS评分指标、BBS评分指标,以及10MWT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MAS评分指标、BBS评分指标,以及10MWT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研究组的IL-6指标、IL-1β指标,以及TNF-α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6指标、IL-1β指标,以及TNF-α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干预,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 常规治疗干预 早期康复治疗干预 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互联网+出院延伸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电话随访方式进行出院延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互联网+一体化服务平台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低于观察组患者此三项评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互联网+出院延伸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康复过程的干预,可以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荐。

  • 标签: 互联网+ 延伸护理 下肢骨折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下肢骨折患者应用个性化功能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及对康复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接诊下肢骨折患者共84例为研究对象,设置对比性护理研究,研究时间设置为2019年3月~2020年7月。研究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2例(基础护理)、观察组42例(个性化功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康复恢复情况及护理实施效果差异。结果:患者护理3日时,下肢功能评分结果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实施4周时下肢功能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提升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下肢骨折 个性化功能康复护理 护理有效性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ICU住院的急性脑出血危重症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1、实验组2,每组35例。3组患者均接受ICU常规护理,实验组1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实验组2在实验组1的基础上加用弹力带固定。采用超声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出现新发下肢DVT、下肢DVT的大小和位置,观察可能与血栓发生相关的凝血指标(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结果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血栓发生率、近端血栓发生率、直径>7 mm的血栓发生率、多发血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以降低ICU脑出血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

  • 标签: 脑出血 下肢静脉血栓 重症监护病房 早期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对预防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积极作用。 方法:在 2018 年 2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诊治,选取我院 60 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常规组 ( n=30 )进行常规护理 ,康复 组 ( n=30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康复 护理,对两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 进行比较。结果:康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康复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我院使用康复护理预防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作用效果明显,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提升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康复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 脊柱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