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提肌缩短术治疗轻、中度上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共收治34例(66眼)轻、中度先天性下垂患者,其中男2例,女32例,年龄(26.6±7.6)岁,轻度49眼,中度17眼。均行埋没导引法改良式提肌缩短术治疗,术中通过引导缝线走行于提肌-米勒氏肌复合体深面,将复合体前徙缝合固定于。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时缘遮盖角膜上缘的距离,方差分析法分析下垂矫正效果。结果本组34例(66眼),术前、术后3、6、12个月缘遮盖角膜距离分别为(3.84±0.79) mm、(1.64±0.13) mm、(1.67±0.14) mm、(1.68±0.14) mm。术后测量值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各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观察到感染、倒睫、迟滞、暴露性角膜炎、眼睑外翻、结膜脱垂等其他下垂手术的并发症。1例出现重缝线脱落,予以修复,余33例患者缘高度矫正满意,形态良好,双眼对称性可,其中2例(4眼)缘高度出现轻微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改良式提肌缩短术矫治轻、中度上下垂,操作简单,可形成稳定粘连,术后远期眼睑功能、形态良好。

  • 标签: 上睑下垂 美容 眼睑 重睑术 腱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下垂(congenital ptosis,CP)导致弱视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49例(471眼)CP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轻度组88眼、中度组113眼和重度组270眼,另以单侧先天性下垂者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227眼。所有患者均行下垂矫正术。探讨散光、遮盖、弱视及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重三组的散光率、弱视率均高于对照组(χ2=29.230,61.010;P均<0.05);轻、中、重三组患者散光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遮盖者发生弱视可能性是未遮盖者的5.89倍;散光者发生弱视可能性是无散光者的3.24倍;≤14岁组与>14岁组的散光率、弱视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0.279;P=0.919,0.597)。结论CP患者弱视及散光的发生率和散光的数值均高于一般人群。相比散光性弱视而言,遮盖引起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对CP患者弱视的影响更大。14岁后散光与弱视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 标签: 上睑下垂,先天性 弱视,遮盖 散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上肌复合体腱膜下折叠治疗轻度先天性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对33例轻度先天性下垂患者,采用提上肌复合体腱膜下折叠的方法进行矫治,观察分析术后上下垂矫正效果、弧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31例正矫,手术效果良好,裂对称,弧度自然;2例轻度欠矫,3个月后再次行手术矫治,效果满意。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眼睑均能自然闭合,均未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提上肌复合体腱膜下折叠治疗轻度先天性下垂,手术操作简便,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上睑下垂 提上睑肌复合体 腱膜下折叠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重度先天性下垂伴弱视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并与不伴弱视患者进行差异比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9年1月至10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的重度先天性下垂患者60例83眼,其中伴弱视患者29例37眼,不伴弱视患者36例46眼。同期纳入正常对照37例37眼。所有患者均扩瞳验光并计算等效球镜度(SE),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采用EDI-OCT测量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共测量13点,具体位置为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分别距离中心凹鼻侧(nasal)、颞侧(temporal)、上方(superior)、下方(inferior)1、2、3 mm处脉络膜厚度,根据位置及与中心凹的距离,分别用N1、N2、N3、T1、T2、T2、S1、S2、S3、I1、I2、I3表示。统计比较各组间SE、散光度数绝对值、眼轴长度及各点脉络膜厚度,采用校正眼轴长度协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间不同测量点厚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和SE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各组年龄对眼轴长度的影响。结果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组患儿SE、散光度绝对值更大,眼轴长度更短(均P<0.05)。弱视组、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平均SFCT分别为(388.85±54.85)、(301.48±56.68)和(287.08±61.88)μm。除I3外,弱视组其余各部位脉络膜厚度均明显大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校正眼轴长度后,除S3、I3外,弱视组其余部位脉络膜厚度均大于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脉络膜均为SFCT最厚,鼻侧最薄。各组SFCT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弱视组:rs=-0.340,P=0.045;非弱视组:rs=-0.340,P=0.020;正常对照组:rs=-0.463,P<0.001),与SE呈正相关(弱视组:rs=0.350,P=0.039;非弱视组:rs=0.412,P=0.004;正常对照组:rs=0.450,P=0.005)。在非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年龄是眼轴长度的影响因素(β=0.243、0.225,均P<0.001)。结论与非弱视重度先天性下垂患者相比,重度先天性下垂伴有弱视患者SE、散光度绝对值以及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大,眼轴长度较短。脉络膜厚度可能与重度先天性下垂患者弱视的发生有关。

  • 标签: 先天性上睑下垂 弱视 脉络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下垂矫正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 80例先天性下垂矫正术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纳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矫正效果满意度、并发症出现情况。 结果:实验组矫正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情况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 结论:先天性下垂矫正术患者采纳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 Park法重成形术对轻度上下垂的矫正效果。 方法:用“随机分配法”将我院 60例轻度上下垂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予以重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良 Park重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值< 0.05)。 结论:改良 Park重成形术对轻度上下垂患者的矫正效果明显,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 Park重睑成形术 轻度上睑下垂 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冰敷联合细节护理在上下垂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下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入组患者均需进行下垂手术治疗,并在治疗后采取冰敷联合细节护理的方式进行干预。观察30例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全部入组患者共30例,下垂患者术后矫正成功例数为30,矫正成功率为100.00%。术后,3例患者为轻度眼睑闭合不全,2例为眼睑皮下血肿,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后症状消失。结论:冰敷联合细节护理在上下垂术中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安全性更高,值得推荐使用。

  • 标签: 冰敷 细节护理 上睑下垂术,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一种新的矫正轻度上下垂的方法。方法2015年12月至2017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外科对轻度上下垂患者31例,13例为双侧,18例为单侧,共44只眼;其中男5例,女26例,年龄18~51岁;用眶隔翻转向下与下方眼轮匝肌板前筋膜缝合固定的方法进行矫正,观察其效果。结果31例44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重线形态良好,眼睑闭合良好。随访6个月,轻度上下垂均得到矫正,无上退缩,无眼睑闭合不全。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双眼平视前方时缘遮盖角膜高度分别为3.03±0.32,1.55±0.19(P<0.01)。术后25例(80.6%)达到满意效果,6例为基本满意,无不满意者。结论眶隔翻转向下固定是矫正轻度上下垂的良好方法。

  • 标签: 眼部 眼睑成形术 轻度上睑下垂 眶隔 上睑提肌腱膜 粘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额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矫治重度上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13例(16只眼)肌力几乎为零的重度上下垂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28岁。采用重法切口,于直肌与提上肌之间的结膜穹窿处分离出check韧带,悬吊固定于板上缘使缘抬高2~3 mm,眶隔后分离形成额肌瓣缝合固定于check韧带下端,动态调整提高上眼睑高度至角膜1~2 mm处。术后进行手术效果评价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本组共13例16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16只眼睁眼时缘均位于角膜1~2 mm处,闭眼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闭合不全,未见结膜脱垂、内翻等发生。随访4~12个月,矫正效果良好共12只眼,效果一般3只眼,矫正不足1只眼,矫正总有效率约93.75%(15/16), 效果满意。所有病例未见暴露性角膜炎、内翻、结膜脱垂等并发症。结论额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能有效地提高缘高度,具有矫正效果确切而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提肌肌力极弱的重度上下垂的矫治。

  • 标签: 上睑下垂 额肌瓣 check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上下垂患者治疗中不同术式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2019.01-2020.08重度先天性下垂患者)取样64例,随机数表法分组,行肌缩短术(n=32,参照组)和额肌瓣悬吊术(n=32,研究组),比较有效率、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有3.13%(1/32)为无效,有40.63%(13/32)为有效,显效占比过半,为56.25%(18/32),总有效96.88%(31/32,比参照组78.13%(25/32)高,X2=5.14,P=0.02。同时,参照组15.63%(5/32)的并发症率虽比研究组9.38%(3/32)略高,但差异性不大,P>0.05。结论:在重度先天性下垂治疗中,两种术式安全性相近,额肌瓣悬吊术疗效相对更优,临床治疗需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病况酌情选择适用性更高的术式。

  • 标签: 应用效果 重度上睑下垂 额肌瓣悬吊术 提上睑肌缩短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提上肌缩短术和额肌瓣悬吊术在重度上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重度上下垂患者76例行对比调查,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A组行肌缩短术治疗,B组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对比疗效指标。结果 A组中6例患者治疗无效,B组中1例患者治疗无效,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有差异性;A组患者中,4例患者术后发生角膜炎,1例眼睑外翻,1例球粘连,B组中1例患者发生角膜炎,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差异性。结论 重度上下垂可出现遮盖瞳孔问题,需行手术治疗加以纠正,对比提上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不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 标签: [] 提上睑肌缩短术 额肌瓣悬吊术 重度上睑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绷带镜在上下垂术后眼睑闭合不全患儿护理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上下垂术后眼睑闭合不全患者 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23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应用角膜绷带镜, 2~ 4周更换一次;观察组则常规加压包扎,术后观察角膜上皮情况、临床症状等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 23例佩戴角膜绷带镜患儿最终未发生角膜炎,在结膜充血和疼痛数据对比中研究组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上下垂术后眼睑闭合不全患儿护理中,角膜绷带镜比常规加压包扎治疗方法能显著地降低患儿眼部结膜充血、干燥、疼痛等眼部不适程度,绷带镜能有效保护角膜 ,维持局部湿润度 ,保护角膜避免因干燥而损伤 ,可用于缓解延长给药时间 ,缩短病程,安全、有效 ,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值得推广。

  • 标签: 上睑下垂眼睑闭合不全 角膜绷带镜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皮肤松弛矫治中改良三点式重术的疗效。方法:取73例皮肤松弛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皆为我院2019.12-2020.10收治,抽签分组,分别以改良三点式重术(试验组,n=37)和传统重术(常规组,n=36)进行矫治,对比并发症率、一期愈合率、满意度、疼痛度。结果:试验组有27.03%(10/37)表示尚可,有70.27%(26/37)很满意,共占97.30%,比常规组80.56%的满意度高,并发症率2.70%,术后疼痛度(2.16±0.28)分,比常规组低,一期愈合率达100.00%,比常规组88.89%高,术后恢复时间(31.19±2.15)d,比常规组快,P<0.05。结论:皮肤松弛矫治中,患者对改良三点式重术满意度较高,且改良后,患者并发症率、术后疼痛度降低,一期愈合率升高,恢复速度提升,临床疗效优于传统重术。

  • 标签: 临床疗效 上睑皮肤松弛 改良三点式重睑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眼轮匝肌-提肌双重缝合在重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第九0四医院整形外科对90例患者(女79例,男11例;年龄18~49岁)采用联合眼轮匝肌-提肌双重缝合固定法,适度去除部分肥厚眶隔脂肪,行单成形术,术后评估效果。结果本组9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肿胀,瘀血。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受术者臃肿均有明显改善,闭眼时皮肤平整、睁眼时睫毛上翘、弧度自然、效果满意。结论联合眼轮匝肌-提肌固定法切除部分眶脂肪,既可改善臃肿形态,又可形成持久而稳定的生理性重

  • 标签: 肿泡眼 联合肌 眶脂肪 双重固定 重睑成形术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改良三点式重术矫治皮肤松弛的疗效及美学效果。方法:共收集笔者医院整形外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接受重术矫治的78例皮肤松弛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切开法及缝线法等传统重术治疗,观察组运用改良三点式重术矫治,比较兩组手术疼痛、术后恢复时间、一期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改良三点式重术矫治的美学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2±0.8)分 VS(2.7±1.1)分],术后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5.4±6.1)d VS(72.6±10.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96、19.131,P

  • 标签:   []上睑皮肤松弛 改良三点式重睑术 传统重睑术 切开法 缝线法 美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面神经功能的额肌瓣在治疗重度上下垂患者的效果,观察复发情况。方法2005年5月至2019年5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17例26眼(男10例,女7例,年龄8~33岁,平均17.6岁)重度上下垂患者采用改良的三角形额肌瓣治疗,术后进行疗效评估及满意度调查。术后随访6个月至10年。结果患者下垂得到较好的矫正,睁眼、闭合功能恢复达到正常状态,26眼中24眼治愈,2眼基本治愈,无1例出现复发或回缩。14例患者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2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结论内上方的三角形额肌瓣转移术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正上下垂,保留面神经功能,避免神经传导障碍引起的额肌瓣瘫痪,减少复发率。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重度上睑下垂 改良额肌瓣转移术 上睑提肌 面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