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器官是使用三维培养方式模拟细胞的体内生长微环境,在体外构建的具有多种细胞成分的组织模型,在疾病研究、药物筛选、胚胎发育等领域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乳腺器官器官研究领域出现较早、较为成熟的模型。该文对乳腺器官模型的发展、应用研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类器官 乳腺 细胞微环境 干细胞 乳腺肿瘤
  • 简介:摘要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组装性能,经体外三维培养形成的微小组织器官类似物。本文综述了介导血糖调控和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组织器官构建过程,及其在糖尿病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器官技术在疾病建模、个体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糖尿病领域的研究。

  • 标签: 糖尿病 类器官 干细胞 β细胞 微血管并发症
  • 作者: 李惠如 曾蔼霖 刘建国 吴明松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28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暨遵义市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563000,遵义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 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口腔疾病研究特色重点实验室暨遵义市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563000
  • 简介:摘要器官是体外由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在三维支架下形成的具有特异性的微型器官。随着该细胞培养系统的发展,近年来器官培养已逐步应用于体外器官模型的建立、药物测试甚至是修复或取代受损器官的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该综述旨在总结器官在口腔医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器官的发展提供口腔医学领域的理论依据并予以展望。

  • 标签: 类器官 干细胞 器官培养技术 口腔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小鼠肠道器官的发育成熟过程,为围产期胎儿/新生儿肠道上皮发育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新模型。方法取3日龄C57BL/6小鼠肠道组织,利用标准条件培养肠道器官,传代培养至第5代。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各代肠道器官形态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代肠道器官中肠道干细胞及肠道上皮各类型分化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及组织细胞定位(选取的标志基因:肠道干细胞:Lgr5;胎儿期肠道祖细胞:Tpm2和Gja1;肠道上皮细胞:Villin;帕内特细胞:Lyz1;杯状细胞:Muc2;内分泌细胞:Chga;选取的各细胞标志蛋白:肠上皮细胞:绒毛蛋白;杯状细胞:黏蛋白2;内分泌细胞:嗜铬粒蛋白A;帕内特细胞:溶菌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新生小鼠肠道器官中存在不成熟的球状体和具有隐窝-绒毛结构的成熟型器官这2种类型。原代培养物中以球状体为主要形态,占(96.61±1.36)%;从原代至传代第2代间,器官形态变化表现为球状体比例明显下降[第2代占比下降至(8.93±1.50)%],且面积缩小(F=12.88,P<0.001);第2代至第5代器官的形态以成熟器官为主,占比从(91.07±1.50)%升至(95.56±2.14)%。肠道干细胞标志基因Lgr5的表达在从原代传代到第2代之间降低(F=76.75,P<0.001),第2代Lgr5表达为原代的0.40±0.06,在第2代之后上升。胎儿期肠道祖细胞标志基因Tpm2表达在传代中明显下降(原代1.00±0.11,第5代0.003±0.001,F=148.00,P<0.001);Gja1的表达在原代(1.00±0.14)至第2代(0.06±0.04)间下降(F=197.10,P<0.001),在第2代后保持稳定低表达(F=2.20,P=0.13)。肠道上皮内各类型分化细胞(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和帕内特细胞)的标志基因表达在传代第2代之后呈现升高趋势(Villin:第2代0.46±0.11,第5代1.02±0.05;Muc2:第2代0.68±0.29,第5代8.79±0.61;Chga:第2代2.53±0.16,第5代4.32±0.45;Lyz1:第2代0.98±0.21,第5代3.81±0.36;P值均<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原代及第5代培养物中,肠上皮细胞标志蛋白绒毛蛋白均沿肠道器官绒毛侧分布。杯状细胞标志蛋白黏蛋白2及内分泌细胞标志蛋白嗜铬粒蛋白A在原代中表达很低,而到第5代中染色明显。在原代培养物中帕内特细胞标志蛋白溶菌酶弥散性均匀分布在器官细胞内,而在第5代中可见高荧光强度点状表达。结论新生小鼠肠道器官的连续培养可模拟未成熟肠道上皮的发育成熟过程。原代至传代第2代器官也许可作为胎儿至新生儿期肠道上皮发育的研究模型,传代第2~5代器官也许可作为新生儿期肠道疾病研究的新模型。

  • 标签: 胃肠道 上皮细胞 细胞分化 模型,动物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代胆管细胞培养胆道闭锁患儿胆囊来源的胆管器官体进行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4例Ⅲ型胆道闭锁患儿行Kasai手术及4例胆总管囊肿患儿行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获得的部分胆囊胆管细胞,采用三维原代胆管细胞培养方法培养胆道闭锁患儿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实验组)和胆管扩张症(对照组)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器官体;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胆管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利用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初步观察器官体形态与基因表达特点;观察人工合成胆闭素对该胆管器官体的影响。参数检验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采用Spearman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胆道闭锁患儿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和胆管扩张症胆囊来源的胆管细胞均可形成有结构的胆管器官体,呈现空心球状或管状,均表达胆管标志基因,且两种来源的器官体在形态和胆管标志基因表达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P1、P2代的胆道闭锁来源的胆管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胆管器官体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长期维持较稳定的基因表达水平。在培养基中加入人工合成的胆闭素后,与对照组相比,胆管器官体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现象。结论利用胆道闭锁患儿来源的胆管细胞器官体研究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 标签: 胆道闭锁 原代胆管细胞 类器官体
  • 简介:摘要全球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肾脏疾病,不断攀升的肾脏疾病发病率对临床与公共卫生事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肾脏器官的构建过程及其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器官模型不仅在构建肾脏疾病模型中兼顾了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的优点,还能对疾病进行治疗药物筛选和药物肾毒性检测。在未来,肾脏器官也有望成为肾移植的供肾来源。

  • 标签: 类器官 诱导多能干细胞 肾疾病 疾病模型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仍是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是一种新型的体外3D培养模型。体外培养的患者肿瘤来源器官与其体内来源组织或器官高度相似,并可以稳定维持肿瘤细胞的体内异质性。目前已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建立了可靠的体外器官培养模型。乳腺癌器官模型的建立,为探究乳腺癌生物学特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乳腺癌特异性药物筛选、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等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乳腺癌器官进行介绍,并综述该技术在乳腺癌研究及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 标签: 乳腺癌 个体化治疗
  • 简介:摘要器官是应用体外3D培养技术建立的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器官的小型组织,具有组织自我更新及可长期培养的特点。近年来,肿瘤器官模型作为一种新的模型,在肿瘤发生机制、药物筛选、精准医疗、器官移植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讨论器官在胰腺癌研究中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进展。

  • 标签: 类器官 胰腺癌 个体化医疗
  • 简介:摘要肠道器官是指利用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和自组装的特性,在体外重建出的多种小肠上皮细胞类型和类似生理结构,也被称为"微肠"。器官研究起始于不同肠段中Lgr5阳性隐窝干细胞的发现,而小肠/结肠干细胞微环境中EGF、Wnt、BMP/TGF-β、Notch等信号通路对干细胞特性的体外维持同样起关键作用。"微肠"器官不仅可以实现隐窝-绒毛极性结构的重建,也可以重现分化型细胞组分和上皮功能。自2009年Sato等构建起小肠器官培养体系以来,相较于主要由遗传变异细胞所构成的常规细胞培养体系,肠道器官展现出诸多优点,并成为胃肠道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此外,器官研究通过与基因组学、材料学、工程学相结合,在各医学研究领域大放异彩。"微肠"器官作为临床前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肠道发生、肠道转运生理、肠屏障、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等基础研究领域,以及囊性纤维化、感染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肠道肿瘤等疾病的临床研究中。本综述主要讨论肠道器官的构建方法及其在肠道疾病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标签: 类器官 肠道干细胞 肠道疾病 构建 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往往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在移植前或移植中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对受体免疫系统进行抑制性诱导治疗。抗体免疫诱导剂作为器官移植早期实施覆盖性免疫抑制治疗的常用方法,可显著减少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同时可延迟或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药物的应用,有利于保护肾功能、促进移植物功能恢复及受者长期存活。本文就抗体免疫诱导剂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器官移植 免疫诱导剂 多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肠器官是一种体外培养建立的富含肠道干细胞群的三维立体肠道组织。肠器官可以模拟接近体内环境下肠道的生理状态,在研究肠道胚胎发育、建立肠道疾病模型、临床药物筛选、组织再生及基因治疗等领域更具优势,也为儿童肠道疾病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现就肠器官作为儿童肠道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潜在临床转化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标签: 肠类器官 儿科 肠道疾病 临床转化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 患者女,51岁,以无明显诱因腰痛为主要临床表现。CT检查显示右肺下叶近内基底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有轻度分叶,大小2.8 cm×2.2 cm×2.5 cm,相邻支气管及血管受压, 平扫CT值为34 HU;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动脉期可见多发不规则血管影, 动脉期CT值为67 HU,静脉期为99 HU,相邻血管可见贴边征,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影。病理诊断:原发性肺上皮-肌上皮癌。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上皮‑肌上皮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肺癌A459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为研究对象,使用TGF-β1建立EMT模型,分为正常组、TGF-β1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20 nmol/L)和氯化锂(GSK-3β抑制剂,LiCl)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20 nmol/L;LiCl,20 mmol/L)。光镜下观察各组A549细胞的形态变化;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和检测各组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TGF-β1促使A549细胞呈狭长纺锤形变化,显著增加其迁移能力;PEDF部分逆转A549形态改变和迁移能力的增加;LiCl消除了PEDF的逆转作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GF-β1组α-SMA(0.973±0.081)、p-GSK-3βSer9(0.875±0.065)和snail(0.562±0.049)高于正常组α-SMA(0.594±0.041)、p-GSK-3βSer9(0.267±0.043)、snail(0.222±0.041,t=7.283、13.886、11.634,P值均<0.05),TGF-β1组E-cadherin(0.442±0.066)低于正常组E-cadherin(0.892±0.052,t=10.378,P<0.05);PEDF组α-SMA(0.712±0.063)、p-GSK-3βSer9(0.566±0.067)和snail(0.354±0.056)低于TGF-β1组α-SMA(0.973±0.081)、p-GSK-3βSer9(0.875±0.065)和snail(0.562±0.049,t=4.383、6.256、5.927,P值均<0.05),PEDF组E-cadherin(0.785±0.071)高于TGF-β1组E-cadherin(0.442±0.066,t=6.845,P<0.05);LiCl组α-SMA(1.021±0.083)、p-GSK-3βSer9(0.750±0.050)和snail(0.687±0.032)高于PEDF组α-SMA(0.712±0.063)、p-GSK-3βSer9(0.566±0.067)和snail(0.354±0.056,t=4.868、4.276、9.667,P值均<0.05),LiCl组E-cadherin(0.385±0.056)低于PEDF组E-cadherin(0.785±0.071,t=8.633,P<0.05)。结论PEDF通过调节p-GSK-3βSer9/snail信号通路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EMT进程。

  • 标签: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肺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Snail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胚层发育不良A1(ectodysplasin-A1,EDA1)蛋白对成釉上皮细胞(ameloblast-like epithelial cell,LS8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野生型EDA1基因质粒pCR3-Flag-EDA1-W(野生组)、综合征型突变EDA1基因质粒pCR3-Flag-EDA1-H252L(突变组)及空载体质粒pCR3-Flag(对照组)转染LS8细胞,培养0、24、48、72、96 h时噻唑蓝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A值),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上述实验重复3次。结果培养72 h,与对照组(0.105±0.032)相比,野生组细胞增殖活性(0.201±0.009)显著增加(P<0.05);培养96 h,与对照组(0.168±0.054)及突变组(0.194±0.059)相比,野生组细胞增殖活性(0.386±0.066)显著增加(P<0.05);各时间点突变组与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65.4%±2.1%)及突变组(66.6%±3.1%)相比,野生组G0/G1期细胞分布比例(51.2%±1.1%)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23.1%±2.0%)及突变型组(21.9%±1.8%)相比,野生型组S期细胞分布比例(37.3%±2.4%)显著升高(P<0.01);突变组细胞周期细胞分布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野生型EDA1基因可促进LS8细胞增殖,并促进G0/G1期细胞向S期转化;综合征型突变EDA1基因(EDA1-H252L)使EDA1蛋白促进细胞增殖和调控细胞周期的功能丧失。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全蛋白质类 成釉质细胞 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先天缺牙
  • 简介:摘要免疫系统既能帮助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又能防止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免疫防御与免疫耐受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关系,一旦平衡被打破,疾病就有可能随之而来。肝脏作为一个独特且重要的免疫器官,其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免疫学功能极具研究价值。

  • 标签: 免疫 肝炎,自身免疫性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 简介:[摘要]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学作了如此的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可见信息技术在现在以及将来的教学中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并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网络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是老师枯燥的讲解,乏味的字词训练,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低,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师不断地灌输,而学生机械地接受,长期下去,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剥夺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生活,造成了课堂的沉闷局面。对于这样的教学,原本绘声绘色的语文成了学生的厌恶学科。而电教技术,使用美丽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形象的视频,悦耳的乐曲等等,可以使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在语文的教学上,运用多媒体,更能发挥学生各器官的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标签: 多媒体 教学 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外科中心行肝移植患者共346例临床数据,筛选后分为供者年龄60~70岁的高龄组30例及供者年龄<60岁的非高龄供体组60例。受者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预后指标为: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及住院病死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结果高龄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量分别为(444.33±72.44) min、56.0(30~170) min、1 922.1(400~9 000) mL,非高龄组分别为(460.88±91.32) min、58.45(35~140) min、1 885.8(400~12 000)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指标中,高龄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9(2~21) d、20.4(3~40) d、10%,非高龄组分别为5.3(1~32) d、22.1(3~61) d、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PNF,但高龄组术后DGF发病率为13.33%(4/30),非高龄组为1.67%(1/6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的供体术前评估及准确的受体选择下,60~70岁高龄供体用于肝移植,可取得与非高龄供体相似的近期疗效,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活体供者 肝移植 高龄供体 器官捐献
  • 简介:摘要兴起于国外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倡导多学科整合式学习的核心理念,与当前医学教育强调课程整合的思路不谋而合。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开展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的PBL教学实施流程,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期为PBL的本土化持续推进及与高校医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 标签: PBL 器官系统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