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洛神》,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洛神》是顾恺之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而作,为其传世精品。

  • 标签: 洛神赋图 顾恺之 著名画家 曹植
  • 简介:形象层面的"语——互文"对、文的接受而言,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一面。正确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对古代"语——互文"的认知,也有益于当代"语-互文"的实践。

  • 标签: 图文互释 艺术内涵的扩容 接受效应提高 消极意义
  • 简介:摘 要:文学与图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互仿、差异和共生的关系。顾恺之的《洛神》对曹植的《洛神》比拟句中的明喻、暗喻进行了视觉转换。在《洛神》中表现出词对画作的影响和画作对词的诠释。研究《洛神》与《洛神》图文关系,其目的是将其作为设计素材,进行文创产品的创新性转化。

  • 标签: 洛神赋 洛神赋图 图文关系 文创产品
  • 简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其辞日: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辍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 标签: 《洛神赋》 王羲之 曹植 节选 宓妃 神女
  • 简介:"清阳"于《洛神》中没有确切统一的义释。文章结合不同版本的注释,讨论"扬""阳"的通假关系,结合《诗经》注释,研究分析"清阳"词义。

  • 标签: 清阳 清扬 通假 训诂 词义
  • 简介:<正>自来写美人诗句,无论写神女写凡女,恐无过“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两句之佳,这两句大约亦最晦涩,古今懂得这两句话的人据我所知大约有两个人。我的话很有点近乎咄咄逼人,想一句话压倒主张诗要明白的批评家似的,其实不然,我是衷心的喜爱这两句文章,

  • 标签: 《洛神赋》 废名 凌波微步 罗袜 李商隐 渡水
  • 简介:中古人士对《洛神》的接受与解读历经变化。自两晋至初唐,无论是普通的爱好者还是专业的研究者,多从纯粹的美学角度出发,以欣赏的眼光对《洛神》进行文本解读。到了盛唐之后,人们的接受态度和解读方式开始有所变化。先是李白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批评曹植创作《洛神》不过是"好色伤大雅"之举,接着便是《感甄记》对《洛神》创作动因的附会,终则归结于晚唐小说家对洛神的绮思艳想。当然,李白的批评还只是他文学复古思想的具体体现,而《感甄记》的附会就有了恶搞历史名人的意味,至于《酉阳杂俎》中刘伯玉对洛神的的绮思与《传奇》中萧旷对洛神的猥亵,则简直是小说家意淫式解读《洛神》的产物。

  • 标签: 中古人士 《洛神赋》 文本解读 道德批评 意淫解读
  • 简介:<正>曹植《洛神》是建安辞赋名篇。它以奇幻的想象,熔铸神话题材,描写了一幕哀艳感人的人神恋爱悲剧。由于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抒情气氛浓郁,千百年来曾得到无数人的击节赞赏,交口称誉。但是它究竟寓意何在,却众说纭纷,莫衷一是。大约在唐以前,此“为甄后作”之说较流行,所以萧统《文选》归之于“情”类,李商隐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洛神》(《东阿王》)。”《文选》李善注更详叙曹植在甄后嫁曹丕前就对她爱慕,黄初中入朝曹丕以甄后玉镂金带枕赐植,及曹植至洛水感而作等过程,但经后人特别是清代何(?)、丁晏和近人卢弼等列举事实加以批驳,该说之荒谬巳昭然若揭,很少有人再相信了。

  • 标签: 洛神赋 曹丕 卢弼 三国志 洛水 曹植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05
  • 简介:弗洛伊德在《作家和白日梦》中就谈到幻想的特点,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洛神》正是作者借描写洛神来满足自己被压抑的欲望的

  • 标签: 产生诱因 幻想艺术 洛神赋幻想
  • 简介:悬针竖起笔类似垂露竖,行笔至一半处,重按且快速下行,笔尖顿时提离纸面,尾部呈尖状犹如悬挂之针,故名“悬针竖”。悬针竖的形态往往略呈弧状,直中微曲。“神”的长竖起笔重顿,行笔时先偏左再移向右,微曲其中段,颇具流动感。出锋向左。

  • 标签: 《洛神赋》 赵孟頫 精讲 技法 “神” 流动感
  • 简介:洛神》的作年,据其序文,可知为黄初三年,而《文选》李善注却认为“三年”乃“四年”之误,这就意味着《洛神》与《赠白马王彪诗》作於同时。然而对照这两篇作品,不难发现二者在叙述行程路线和时节天候上都大相迳庭,因而它们不可能是同时所作。其实,曹植借黄初三年曹丕首次举行元会之机,确曾回过洛阳,意欲向曹丕面诉被诬获罪的不白之冤。不料曹丕已先期离京赴许,拒绝接见,同时下“不朝之诏”。曹植在同年四月封鄄城王後即离京归藩,未能与曹丕谋面。“植既不得於君,因济洛川作为此,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这便是《洛神》写作之寓意所在.

  • 标签: 曹植 《洛神赋》 写作年代 写作原因
  • 简介:历来对曹植《洛神》意旨的探析,主要围绕"感甄说"和"寄心文帝说"而展开。如果抛开传统关于李善注和曹植道德人格的争议,以新的角度切入分析,回归文本,比较洛神原型与洛神形象的差异,可以发现曹植对洛神原型的袭用及改造之处,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并与"感甄说"和"寄心文帝说"作比较,发现其所袭用及改造之处,正呼应甄后的生平和性格特征,更符合"感甄说"。

  • 标签: 曹植 甄后 《洛神赋》 感甄说 寄心文帝说
  • 简介: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文体,在把它纳入从西方传来的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分类系统时,颇有些麻烦。就传统习惯来说,它当然不是戏剧;它虽然一般被归入散文的范围,但就其语言特征来说,它又与诗歌语言非常相似。在中国古代的作者笔下,或者用来抒情,或者用来说理,或者用来咏物,或者用来叙事。用来抒情、说理、咏物的赋予小说相距较远,但叙事在叙事性上却与小说相同,而且这些叙事又多是虚设人物问答,例如,

  • 标签: 洛神赋 诗化特征 小说文体 诗歌语言 代表作 故事情节
  • 简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舅舅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 标签: 《洛神赋》 赏析 美文
  • 简介:传顾恺之《洛神》中,曹植远游冠具有南北朝晚期特点,其身衣褒博、袖式阔大,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朝意趣;众神女发式大体保留了南朝“飞天紒”的特征,身衣式样基本与南朝“袿衣”一致;侍臣、船夫、女侍的穿扮也属典型的南朝中晚期服饰样式。在南北朝中晚期图像资料中,多见与曹植、众神女、侍从等仪态近似的人物形象。《洛神》中“银杏”的表现手法,与南朝中晚期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遵循共同的程式。传顾恺之《洛神》祖本创作时代很可能是南朝中晚期,不会早于南朝,创作者并非顾氏。

  • 标签: 《洛神赋图》 服饰 南北朝 东晋南朝
  • 简介:曹植,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被称为“建安之杰”。《洛神》是其中名作。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此很讲究结构技巧和词句华美,表现出高度的形象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寄寓了作者有志不遂的思想感情。

  • 标签: 曹植 《洛神赋》 文学评论 想象力 恋爱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