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8 个结果
  • 简介:<正>撰写《新记大公史稿》之前,吴廷俊同志曾化四年时间通读了新记公司时期的全部《大公》,并作了数百万字的详细摘记,大致把握了《大公》的思想脉络。但是报社内情往往无法从报纸版面上反映出来,他还得虚心地向《大公》旧人了解和请教,并广泛搜集有关《大公》的史科和回忆文章。到了动笔撰稿的时候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难怪写书成了他游刃有余的乐事。我浏览这部书的感觉,仿佛在聆听老朋友娓娓而谈,作者谈起当年《大公》的往事,可谓历历如数家珍。由此而悟出一条治学的真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术成果偏爱勤于学习、勤于思

  • 标签: 新记《大公报》 学术成果 “文人论政” 报纸版面 思想脉络 新闻统制
  • 简介:大公》是唯一一份历经百年仍在出版的中文报纸,也是唯一一份获得国际荣誉的中文报纸。它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开创了中国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它坚持以“四不原则”为办报思想,有独立的报格,坚持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站在中立的立场评论中外时事。

  • 标签: 张季鸾 大公报 文人论政
  • 简介:党报同的第一次论战是在1941年5月.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被打退,它在政治上极端孤立的处境下,反共活动有所收敛,却加强了对新闻界的控制,报刊上充满反共叫嚣.

  • 标签: 党报 历史 周恩来 《致大公报书》
  • 简介:范长江是靠在《大公》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在采访完西安事变后发生重大变化,自动“投共”去了;现在大家都比较认同是范长江的一句话惹恼了张季鸾,即值夜班是“出卖健康”,于是被张季鸾下了逐客令。

  • 标签: 《大公报》 范长江 政治态度 西安事变 张季鸾 新闻界
  • 简介:<正>报网融合概念的提出已有20余年的历史,从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形态被认可的那天起,报网融合就成了学者、专家们热议的话题,它经历了早期"报网互动"的自觉,到如今形势所迫下"报网融合"的自省。20年过去了,报还是那张报,网还是那张网,融合大多停留在意识上,"雷声大雨点小",或者说想得多、做得少,探索的多、成功的少。原因究竟在哪里,答案莫衷一是。报网融合需要无为而治,不破不立报网融合,融什么?笔者认为,

  • 标签: 报网融合 《大公报》 媒介形态 报网互动 传播渠道 新媒体时代
  • 简介:大公》刊载了大量宣传禁、戒缠足的文章,从缠足影响国家兴盛、国家命脉、国家形象三个方面揭示了缠足的危害性,虽然其也论述过缠足于家庭及个人的影响,然其最终的落脚点在国家。《大公》通过舆论启蒙民众,宣传、推动天足社团的活动,使民间士绅得以为反缠足活动发声,也藉由宣传扩大了官方反缠足政策的影响,形成舆论的洪流,使政府对缠足的态度逐渐由劝诫向惩戒转变,最终将禁止缠足纳入新政议案。尽管清末未能实现将禁止缠足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但是《大公》站在国家立场改变缠足陋俗的努力对开通风气功莫大焉。

  • 标签: 《大公报》 缠足 清末
  • 简介: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

  • 标签: 中国 新闻事业史 编辑思想 策划 萧乾 《大公报》
  • 简介:<正>新记大公(1926年——1949年)是旧中国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对于它的成功,已有人作过多种评论。本文试图借鉴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把大公看作一个系统,从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从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大公的报业机制,探寻其成功的内在原因。个性特征:经济独立、按商业原则经营的政治性报纸经济独立、按商业原则经营,积极干预时政、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是新记大公

  • 标签: 大公报 旧中国 经济独立 报业机 抗战胜利 民族资产阶级
  • 简介:《独立评论》存在于1932—1937年,是20世纪30年代最富影响力的政论性刊物。围绕着《独立评论》聚集了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等一批被称作“独立评论派”的知识精英,他们借此刊物发表对政治的观点,以尽“文章报国”之责。新记《大公》1926年9月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续办,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在中国报刊史上是一张具有“文人论政”色彩的独立报纸。新记《大公》的《星期论文》是一个邀请学者、专家发表观点的精英论坛,曾经被称为《大公》的四大特色之一。

  • 标签: 新记《大公报》 独立评论派 论文 星期 《独立评论》 “文人论政”
  • 简介:大公》自创办之日起,就以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开启民智、寻求民主为己任,以大公无私、客观公正的态度评论时事、评骘人物、评判事件,尤其以“敢言”著称于世、享誉报界,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区别于他报的显著特色。毫无疑问,它的“敢言”传统与言论风格,既是一种媒介担当、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它的勇于承担“舆论监察”的天职与敢于扮演“社会镜鉴”的角色,不仅在过去产生了重大作用与深远影响,亦对当前报刊的业务改进和体制改革具有参考价值和纲鑑意义。

  • 标签: 《大公报》 敢言 传统特色 当代启示
  • 简介:研究《大公》从1902年至1912年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倡办"新式学堂",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大公》强调体育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强化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 标签: 学校体育 新式学堂 《大公报》
  • 简介:在1946年11月至12月“制宪国大”召开期间,《大公》连续发表多篇社评,就制宪中许多问题进言献策,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大公》的部分建议得到了大会采纳,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从条文上看是一部比较民主的宪法。然而,国民党并无真正还政于民的诚意,《大公》呼吁的民主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 标签: 制宪国大 《大公报》 《中华民国宪法》 民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抗战时期,重庆版《大公》文学副刊《战线》和《文艺》刊登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诗歌译作。文章详细考察了两个文学副刊抗战译诗主题的趋时性以及语言和形式的大众化,并揭示了抗战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语境对翻译的规导和影响。

  • 标签: 重庆版《大公报》 《战线》 《文艺》 抗战译诗
  • 简介:胡政之对《大公》的改革,使1916年10月到1920年8月成为《大公》王郅隆时期最兴旺的几年。

  • 标签: 胡政之 王郅隆 《大公报》
  • 简介:【摘要】在中国新闻史上,百年《大公》是不得不提的报纸,它独特的办报理念折射出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芒。本文旨在从办报宗旨、办报实践、服务意识和职业报人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它的专业主义色彩,并力图分析原因以及带给我们当今报业的启示。

  • 标签: 专业主义精神 主义精神启示 大公报新闻
  • 简介: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桂林的抗战形势及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和发展来考察《大公》(桂林版)的创办和发展过程结合桂林文化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大公汉桂林版)的言论内容及效果来考察((大公》(桂林版)的创办在桂林抗战文化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思考桂林抗战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 标签: 《大公报》(桂林版)桂林抗战文化
  • 简介:《〈大公〉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与中国现代化》,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民族-国家范式,[关键词]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民族-国家范式新闻史研究

  • 标签: 中国新闻史 大公报研究 新闻史研究
  • 简介:《〈大公〉新论——20世纪30年代〈大公〉与中国现代化》,即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和民族-国家范式,[关键词]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民族-国家范式新闻史研究

  • 标签: 中国新闻史 大公报研究 新闻史研究
  • 简介:民国元年的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有原则的妥协,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议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又是涉及“改朝换代”“脱胎换骨”的大事,遂举国关注。其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中立骑墙者亦有之。辛亥议和期间《大公》所刊载的诸多社会舆论有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即希望南北政府竭力避免战祸再起,期待和议早日达成。以《大公》为中心文本考察和议期间的社会舆论,不仅能够从所选文本对于南北议和的报道与评论中了解该报刊论者群体的政治立场及态度,也能够窥见民国肇始而专制未破之时变幻多端的社会生态。

  • 标签: 南北议和 《大公报》 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