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NP++VP”偏正结构詹卫东一、引言关于“NP十+VP”偏正结构①,汉语语法学界曾有过不少研讨和争论。不过主要是争论这一格式中VP词类性质②。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讨论这一格式。具体地说,是考察动词进入这一格式能力差异,以及分析这一格式对N...

  • 标签: 语义关系 认知语法 偏正结构 论旨角色 事件性 动作性
  • 简介:本文从近代汉语典型文献《水浒传》入手,对其中"VPNP"结构作了系统考察,简单地勾勒"VPNP"结构发展轨迹,并试图找到与现代汉语"VPNP"结构相关信息。

  • 标签: 《水浒传》 “VP得NP” 近代汉语
  • 简介: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认识。

  • 标签: “NP+之+VP”结构 构成成分 语法功能
  • 简介:本文研究建立在对《颜氏家训》中“NP+多+VP结构进行穷尽统计分析基础上。经统计,《颜氏家训》一书中共有“NP+多+VP结构58例。文章根据“多”性质以及语义指向,将“NP+多+VP结构分三类进行考察研究,试图通过用例分析,深入剖析“NP+多+VP结构,以精确化“多”译法。

  • 标签: 颜氏家训 NP+多+VP 语义指向 翻译
  • 简介:动词后面"到"词性一直以来存在很大争议,至今没有形成统一观点,这一情况严重影响到相关问题处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以现代汉语出现频率极高动词、形容词为基础,从具有代表性各种观点入手,分析了这种句型三种构成形式以及"到"前面动词情况,参照判断动词语法标准,弄清了"到"性质,从中得出结论:动词后面的"到",动词特征比较突出,是动词,并没有介词化。

  • 标签: 语法特征 词性
  • 简介: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NP+敢+VP”构式,并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句法形式.从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互动。

  • 标签: “NP+敢+VP” 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压制 构式压制
  • 简介:“(NP1)+在+NPL+VPNP2”歧义复杂性表现在NPL与NP1、NP2空间位置组合可能性,空间位置组合可接受程度直接导致了歧义程度高低。通过对空间兼容度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空间兼容度直接导致了歧义单义化或者弱化”结论,具体表现为:歧义量与歧义度正相关,“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由大到小4种比值2:2、2:3、1:2、1:3直接对应了歧义度由高到低4种不同情况。

  • 标签: 歧义度 空间兼容量 次兼容度与最大兼容度比值
  • 简介: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结构助词“”被视为定中短语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一个辅助性连接成分,“”字结构是向心结构,但却无法协调“NPVP”之类结构与向心结构理论之间矛盾;有人则依据生成语法理论将“”分析为“”字结构中心语,由此引发了激烈争论。本文试图寻找争论根源,并做出自己一点思考。

  • 标签: “NP的VP”结构 向心结构理论 中心语理论
  • 简介:本文运用变换和类比分析方法,就表现形式为“NS+V+得+NPVP句子进行讨论.指出这些形式相同句子,句法结构并不相同,因此是同形异构句.具体分析其谓语,可以区分为四类:A.兼语句,B.述·宾·补句,C.连动句,D.述补句.此外,文章还就如何处理句中“得”这一问题作了粗浅分析,提出了初步看法.

  • 标签: 变换 类比 “得”
  • 简介:汉语“NPVP”构式是“NPNP”构式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构式例示。在整体扫描认知识解下,VP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构式压制,成为一个非典型名词,从而消解了该构式中词类相悖。这种解释对汉语其他有标记构式以及汉语词类研究有一定启发意义。

  • 标签: “NP的VP”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引申 构式压制 整体扫描
  • 简介:生活中,人们总能说出一些让人困惑句子来,如:"小明谁都不认识"意思可以是"小明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是"任何人都不认识小明"。大家几乎都知道这句话有歧义,却很少有人理解产生该歧义原因。句式"NP+谁+都+不+VP"中,NP_1和NP_2(谁)作为施事和受事指向不明,从生成语法来看,该句是由于移位产生歧义。当然产生歧义原因并非任意,该句式中任何一个成分都必须满足一定要求。对NP_1、NP_2(谁)、都不、VP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并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该句式产生歧义原因进行解释,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类否定歧义句。

  • 标签: 歧义句 “NP+谁+都+不+VP” 句子成分分析 句法分析
  • 简介:有人认为汉语里不存在“NP1+把/将NP2+在L+VP”句式。本文用大量例句说明汉语里存在这种句式。这种句式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动词都没有“附着”语义特征。“在L”有多种语义指向,蕴涵多种语义角色;受动词限制,“在L”可以次范畴化为[原点][起点][终点]和[方向]对立。“在L”语义功能制约该句式与相关句式变换。“在L”位于“把/将”字短语和动词之间受诸多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在L”语义指向、“在L”蕴涵语义角色、时序原则和成分照应原则。

  • 标签: “把/将”字句 在L 语义功能 变换 位序
  • 简介:"很"修饰动词性成分这一语言现象很早已引起了人们关注,相关论文也有不少,本文从VP类别和性质,VP被"很"修饰动因,以及"很"语义功能等方面对前人研究加以总结和评述.

  • 标签: 很VP结构 VP的类别与性质 动因 语义功能
  • 简介:在认知语法理论框架下研究"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象征关系发现,"给"字结构NP1+V+给+NP2+NP3"和其语义结构"施事+动作+与事+受事"之间象征关系是通过"自主/依存联结"实现。运用"新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分析了"NP1+V+给+NP2+NP3"语义合成过程,以期对其语义建构机制做出合理解释。

  • 标签: NP1+V+给+NP2+NP3 象征关系 语义建构
  • 简介:在生成词库理论框架下,"谓词隐含"(袁毓林1995)实质上就是"事件强迫"。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汉语NP1+NP2"结构,根据该结构语义关系,对该结构能否隐含谓词以及隐含什么样谓词现象进行了归纳和描写;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结构可以隐含谓词,有的结构不能隐含谓词,并将这种现象产生原因归结为NP1和NP2所代表概念或事物之间关系紧密程度差异。此外,文章还涉及"NP1+NP2"结构歧义性问题,歧义性源于"NP1+NP2"结构隐含谓词多样性,而谓词多样性又是因为NP(包括NP1和NP2)有多种物性角色。

  • 标签: 谓词隐含 事件强迫 物性角色 “NP1+的+NP2”结构 歧义
  • 简介:“跑+NP结构是一种复杂语用现象,涉及语言内外部各种因素。以语言顺应论理论为框架,从语境因素顺应、语言结构选择顺应、顺应动态过程、顺应过程意识凸显程度四方面,对“跑+NP结构动态顺应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跑+NP结构具有较强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跑+NP结构产生和发展是历时顺应产物,而该结构流行却是共时顺应结果。顺应论为解读“跑+NP结构提供了全局视野,不仅考察了“跑+NP”语言结构内各层级因素,也考察了语言结构因素,同时揭示了“跑+NP结构出现语用动因。

  • 标签: “跑+NP” 顺应论 历时顺应 共时顺应
  • 简介:文章对现代汉语"不+NP结构NP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NP具有陈述义,但NP仍是名词。"不"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影响NP意义,"不+NP整体功能使NP仍保持其名词性质。

  • 标签: “不+NP ”NP 意义 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