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夏厕种团(Fanniacanicularis-group)为厕属众多种团之一。本文综述了世界该类昆虫分类研究概况,在查阅国内外该类昆虫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该种团的研究简史,进一步界定了该种团与厕属其它类群的主要区别特征,给出了该种团全世界已知47种的名录及其分布,讨论了该类昆虫生态学及其研究意义。

  • 标签: 厕蝇科 厕蝇属 夏厕蝇种团
  • 简介:【背景】实的竞争可能发生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但未见卵和蛹的种间竞争的相关报道.【方法】将橘小实与番石榴实的卵及蛹按照相应的比例或龄期分别进行混合培养,分析2种实的卵或蛹混合后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是否受到彼此影响.【结果】橘小实与番石榴实的卵同龄等量混合,对彼此卵的历期和孵化率无影响.当橘小实和番石榴实的蛹为新鲜蛹时,分别与比它们蛹龄大1d的对方蛹混合,蛹的羽化率分别为(87.67±3.61)%和(84.33±2.56)%,显著小于对照,说明在此混合蛹处理中,后化蛹者的发育可能受到先化蛹者的抑制.【结论与意义】总体上,在卵和蛹期,橘小实与番石榴实未产生竞争作用;但不排除蛹期竞争的可能性,这种竞争可能存在于特定的蛹期.

  • 标签: 橘小实蝇 番石榴实蝇 种间竞争
  • 简介:类昆虫(双翅目Diptera:实科Tephritid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为害农作物茎秆和水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果蔬贸易,被许多国家列为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实共生菌对宿主实的取食、生殖、发育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21个属的共生细菌(Enterobacter、Klebsiella、Citrobacter、Pseudomonas、Providencia、Erwinia、Acetobacter、Serratia、Proteus、Hafnia、Cedecea、Arthrobacter、Lactobacillus、Micrococcus、Streptococcus、Staphylococcus、Vibrio、Hafnia、Deinococcacea、Bacillus、Wolba-chia)以及1个属的共生真菌(Candida)被鉴定。其中,肺炎杆菌Klebsiellapneumoniae、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oxytoca、成团泛菌Pantoeaagglomerans、费氏柠檬酸杆菌Citrobterfreundii、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和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普遍存在于实中且备受大家的关注。Wolbachia作为初级共生菌,主要分布于宿主的卵巢和产卵器中;其他次级共生菌则主要分布于宿主的消化道内。共生菌与宿主种群、宿主的地理分布、寄主植物以及宿主入侵能力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实共生菌,对于发现新的实诱饵,提高不育实的环境适应性,以及提出新的实防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实共生菌的分布、种类、生物学特性、功能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探讨了下一步的研究热点。

  • 标签: 实蝇 共生菌 研究进展 问题 展望
  • 简介:【背景】泽兰实是紫茎泽兰的专性寄生天敌,已成为控制紫茎泽兰的重要因子。泽兰实的寄主选择力对其控制紫茎泽兰至关重要,但相关报道还很少。【方法】采用"Y"形嗅觉仪在实验室内测定泽兰实雌成虫对寄主植物——紫茎泽兰及其他植物的选择行为,以及紫茎泽兰受重金属胁迫后泽兰实对其选择的变化。【结果】不同日龄的泽兰实雌成虫对紫茎泽兰的选择性不具有显著差异;交配与否对雌成虫的寄主选择没有显著影响;雌成虫对紫茎泽兰的选择显著高于黄蒿、水葫芦和蓝花鼠尾草等非寄主植物;雌成虫对花期及机械损伤的紫茎泽兰选择更显著;紫茎泽兰经重金属镉(Cd)、铅(Pb)和锌(Zn)单一及复合处理后,泽兰实雌成虫对其选择性显著降低。【结论与意义】泽兰实雌成虫的寄主选择性随植物种类、寄主植物(紫茎泽兰)的生育期、健康状况及重金属胁迫而变化,这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泽兰实控制紫茎泽兰。

  • 标签: 泽兰实蝇 紫茎泽兰 寄主选择
  • 简介: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频繁及其复杂化,实类害虫的传播扩散机率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农业生产安全,成为影响果蔬等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检疫问题之一.因此,实的准确识别与快速鉴定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对目前已经被用于实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同时,根据BOLDSystems现有的数据,汇总了截至2014年10月22日实DNA条形码的种类、已公布研究的记录数及涉及的实种类.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实鉴定的DNA条形码有COⅠ-5P、COⅠ-3P、COⅡ、COⅢ、CYTB、atp6、28S等7种;其中以COⅠ标记为主,已公布的记录数为4540,是其他5种DNA标记的113.5倍,COⅠ-5P标记研究的实科种类有315种,COⅠ-3P标记的有116种;目前研究较多的为果实属、寡鬃实属、腊实属.本文对今后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实种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标签: 实蝇 DNA条形码技术 PCR技术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三叶斑潜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斑潜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斑潜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斑潜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三叶斑潜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三叶斑潜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与体内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其中,肠杆菌科细菌是这些内共生微生物中的重要一类,广泛存在于实肠道和生殖系统中.研究证明,共生肠杆菌科细菌在参与实的碳氮循环、营养代谢、生殖免疫及生物防治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鉴定出部分实内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的类群,发现许多优势的益生肠杆菌种和代谢产物,它们能增强实的健康,提高昆虫不育技术的应用高效性.本文对实共生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分布和作用,以及它们在不育昆虫技术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宿主与共生菌群落间的互作关系,而且对人类开发新型实防治饵剂以及将此类共生益生菌应用于实不育技术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肠杆菌科 实蝇 共生系统 功能 不育昆虫技术
  • 简介:【背景】美洲斑潜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斑潜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潜叶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的美洲斑潜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斑潜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斑潜、三叶斑潜、葱斑潜、豌豆潜叶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斑潜的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 简介:【背景】瓜实是重要的瓜果害虫,研究其在田间的时空分布可为进一步探讨成虫在栖息地的迁移规律奠定基础。【方法】试验于2013年9月17日-11月8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面积约6900m^2,其中,苦瓜地面积为34m×19m。以黄绿色粘板进行诱捕取样,点算粘板上瓜实雌、雄成虫个体数,以地学统计学方法研究瓜实成虫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瓜实成虫密度有2个峰;其半变异函数多为高斯模型,在调查范围内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变程范围为9.648-65.580m,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结论与意义】运用Kriging插值法,由软件Surfer10.0绘制的密度等值线图清楚地反映出瓜实成虫主要分布于苦瓜地内,呈现出瓜实成虫被苦瓜吸引,并迅速繁殖及之后向瓜地外扩散的变动特征。

  • 标签: 瓜实蝇 苦瓜 地学统计学 等值线图
  • 简介:【背景】橘小实是水果国际贸易中被关注的有害生物。枇杷为福建名优水果,同时福建为橘小实疫区,枇杷橘小实的检疫处理技术是保证枇杷出口的关键环节。【方法】对人工接入枇杷果实中的橘小实卵和幼虫的低温感受性、小规模处理和大规模处理及低温对枇杷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橘小实2—3龄幼虫混合虫态最耐受低温;1.5℃下处理12d,可完全杀死枇杷果实中的橘小实,并且低温处理对枇杷果实无损伤。【结论与意义】低温可用于枇杷内橘小实的检疫处理。

  • 标签: 冷处理 橘小实蝇 枇杷
  • 简介:【背景】泽兰实是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能够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可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的蔓延。【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5、10、15、20、25、30、35、40℃等8个温度及配置浓度为2.5%、5%、10%和20%的不同营养物(白糖、蜂蜜和葡萄糖),测定温度及营养物对泽兰实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在5℃时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分别为35.06、35.26d;在40℃时雌、雄成虫寿命最短,均为0.16d。雄成虫饲喂20%葡萄糖时寿命最长,为30.00d;而雌成虫饲喂20%白糖时寿命最长,为19.20d。【结论与意义】在5~40℃泽兰实雌、雄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性;20℃下补充白糖、蜂蜜和葡萄糖均能延长雌、雄成虫寿命。这为泽兰实的室内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泽兰实蝇 寿命 温度 补充营养
  • 简介:【背景】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变以及南方携虫水果的频繁调运,橘小实逐渐向北扩散危害,对水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方法】2008~2010年应用性诱剂的监测方法对柑橘园橘小实种群数量进行了定点、系统的跟踪监测;并结合气象资料和田间调查情况,通过对当旬成虫数量与当旬及其前延逐句气象要素的筛选来建模,进而确定影响橘小实种群数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临海柑橘园橘小实种群数量时序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其性诱成虫初见期在6月下旬至8月初,高峰期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11月中旬后成虫数量逐渐下降,到12月下旬未诱集到成虫。气象因子筛选和建模结果表明,柑橘园橘小实成虫种群数量年度变动以旬平均温度为决定要素,季节性变化以旬降雨量为决定要素。【结论与意义】临海柑橘园橘小实种群数量随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长。本研究对提高橘小实监测预警水平、有效控制橘小实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橘小实蝇 种群数量 消长规律 气象因子 数学模型
  • 简介:类害虫严重危害多种水果和蔬菜,是世界果蔬产业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严重影响了发生地的果蔬生产和出口贸易活动。昆虫不育技术(SIT)是一种物种特异和环境友好型防治措施,在多种实类害虫的防治、阻截和根除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昆虫的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可对SIT进行改进,提高其防控效果并扩大应用的物种范围,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害虫遗传控制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通过受四环素调控的tet—off基因表达系统来实现昆虫“不育”的基本原理和在果蝇及其他几种主要实类害虫中建立的不同类型的遗传控制体系,以及类似体系在其他农业昆虫中的应用情况。简要介绍了在橘小实遗传控制技术体系构建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对该技术的在害虫综合治理(IPM)尤其是实类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 标签: 遗传控制 实蝇 昆虫不育技术 tet—off基因表达系统 致死品系
  • 简介:【背景】瓜实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背景】南亚果实是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市发生为害,对瓜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0、14、18、22、26、30、34℃7个恒温条件,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南亚果实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历期,并推算出相应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南亚果实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36、2.43、7.64℃,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有效积温分别为20.21、187.69和156.65日度。完成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64℃,有效积温为364.55日度。当温度达到34℃时,卵的发育历期相对延长,而蛹则不能正常发育,无法羽化为成虫。【结论与意义】在10~30℃,南亚果实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26和30℃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显著短于其他各处理温度的发育历期。该试验结果为了解南亚果实的发育温度极限和进一步开展该害虫的适生性分析提供了基础信息,进而为制定该虫的检疫措施提供依据。

  • 标签: 南亚果实蝇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 简介:【背景】柑橘大实是柑橘类果树上的重要害虫。预测该虫的羽化出土进度、掌握成虫发生动态是指导橘同成虫期防治的重要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在25℃恒温、室内常温和室外网室3种条件下饲养柑橘大实的蛹,以逐日观察成虫羽化出土数量;在重庆武隆、四川江油等5个地区共设置240个麦克菲尔(MePhail)诱集器,以糖酒醋液和水解蛋白为诱饵诱集成虫,得到柑橘大实成虫羽化出土的逐日数量和橘园成虫诱集的逐期数量。【结果】用逻辑斯带模型拟合成虫羽化出土和橘园成虫诱集动态,结果表明,成虫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在25℃恒温条件下分别为4月25日、28日和30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6d;在室内常温条件下分别为5月3日、7日和10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8d;在室外网室条件下分别为5月8日、14日和18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11d;橘园诱集成虫分别为6月2日、14日和26日,盛期的持续时间为25d。【结论与意义】随着羽化期温度的提高,柑橘大实羽化出土期提前,历期缩短,羽化整齐。虽然网室成虫羽化和橘园成虫诱集都处于室外条件,但后者的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比前者分别迟了36、30和22d。因此,建议采用室外网室饲养蛹的方法监测柑橘大实成虫的发生期,若仅凭橘园诱集成虫的数据,因其滞后性十分明显,对指导柑橘大实成虫防治的意义不大。

  • 标签: 柑橘大实蝇 羽化出土动态 橘园成虫诱集动态
  • 简介:瓜实BactroceracucurbitaeCoquillett是世界上重要的检疫性害虫,通过在14、18、22、26、30、34℃温度下孵化和饲养实验,测定该虫卵、幼虫、蛹、产卵前期、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8.0982℃、4.5245℃、4.5245℃、7.4751℃、10.0019℃和28.8506、162.7462、145.7249、166.5126、503.8343日度。根据该虫的致死温度和有效积温模型,运用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预测了瓜实在中国的适生区和年发生代数,结果表明:该虫可在中国48.96%地区发生(气象站点所代表的地区),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 标签: 瓜实蝇 有效积温 适生性 年发生代数
  • 简介:柑橘大实是柑橘类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几年在我国柑橘种植区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给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概述了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周期、营养状况(饥渴)以及水淹对柑橘大实生物学特性和成虫行为的影响,柑橘大实成虫和幼虫人工饲养技术参数,柑橘大实蝇蛹滞育机制,辐照不育关键技术包括最佳辐照剂量和辐照时期,及其在湖北柑橘园柑橘大实防控中的应用与示范情况等,并指出了尚需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内容。

  • 标签: 柑橘大实蝇 辐照不育技术 人工饲料 滞育机制
  • 简介:纳塔尔实CeratitisrosaKarsch属双翅目实科腊实属,为害30余种经济植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运用CLIMEX3.0及ArcGIS9.3对纳塔尔实在我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纳塔尔实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为18.250°N-30.250°N,其中,华南和东南地区为高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2020和205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分别移至31.250°N和32.250°N,且中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移明显;210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移至33.750°N,且高度适生区北移明显。因此建议目前应加强纳塔尔实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网点主要设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其应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应对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进行定期监测,严防该虫入侵。

  • 标签: 纳塔尔实蝇 潜在地理分布 CLIMEX ARCGIS
  • 简介:运动产生的应力刺激在经过力学偶联、生化偶联、信号的传递后到达骨效应细胞,引发骨重建对骨骼的调控,而这种调控的结果依据运动的方式、强度和部位的不同表现出不同骨密度的变化.骨重建是骨吸收作用和成骨作用相互协同的结果,其主要受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调控.

  • 标签: 运动 骨密度 骨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