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是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HB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脏疾患,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目前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可以使90%的接种者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慢性HBV携带者,由于其机体对HBsAg蛋白产生耐受,不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技术,通过向体内递送编码抗原的细菌质粒,刺激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在小鼠和其他的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HBVDNA疫苗可以特异性地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清除HBV转基因动物血循环中的HBsAg颗粒和HBVDNA。如果加入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可以进一步提高HBV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它不仅可作为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治疗型疫苗。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DNA疫苗 免疫 HBV 基因
  • 简介:利用DNA重组和细胞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分别获得了P7.5启动子和P11启动子单独带动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和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含有P7.5和P11启动子分别带动一个HBsAg基因(正反两个插入方向)的四种重组痘苗病毒,比较了它们对HBsAg表达的影响。含P7.5启动子的比含P11启动子的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HBsAg水平更高些;在同一个重组痘苗病毒中P7.5和P11两个启动子分别带动HBsAg基因时,两个启动子同向转录表达的HBsAg水平较低,而两个启动子又向转录时表达的HBsAg水平较高,但均没有单一P7.5启动子带动的HBsAg基因的表达水平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重组痘苗病毒 启动子
  • 简介:利用PCR技术扩增HCVns3基因,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与原核表达质粒pProEX-HTb连接,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DH5α,酶切鉴定得阳性重组质粒pProEX-HTb-ns3并测序;pProEX-HTb-ns3转化宿主细胞获得工程菌,用IPTG诱导,获得NS3蛋白的高效表达,薄层扫描显示其占菌体总蛋白的35%;目的蛋白在变性条件下经Ni2+-NTA凝胶亲和层析纯化,透析并浓缩后用丙型肝炎患者阳性血清做为一抗行Western-Blot证实特异性和抗原性.结果成功表明,诱导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6His-NTA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Western-blot结果显示纯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HCVNS3蛋白的高效表达及纯化,为利用NS3蛋白作为诊断抗原及制备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非结构区 原核表达 纯化 抗原性 ns3基因
  • 简介:在感染人类SARS病毒株中尚未发现具有抗体依赖的病毒入侵增强作用的抗体。该抗体作用因能影响疫苗抗病毒能力甚至会加重疾病,而一直备受疫苗研制者们的重视。迄今为止,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并未在感染人SARS-CoV病毒株系中发现,这也许能减轻人们对疫苗这种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产生的忧虑,但在该类疫苗投入使用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动物模型试验。

  • 标签: 病毒入侵 病毒抗体 SARS-COV 加速 增强作用 疫苗研制
  • 简介:Huntington病(HD)是一种由HD基因中的CAG重复扩增导致的遗传性神经变性性疾病。谷氨酸盐受体的过量刺激所致的兴奋毒性细胞损害可能是PD的发病原因之一。HD转基因小鼠模型对兴奋毒性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目前已经建立了多种HD动物模型,这些模型有不同的遗传背景,不同长度和类型的转基因表达启动子,不同长度的CAG重复序列和/或HD基因。另外,还有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等制作方法的区别。所有的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对兴奋毒性的敏感性。作者建立了一种HD转基因大鼠模型,并研究了其对兴奋毒性的敏感性。该模型的转基因片段启动子为HD基因启动子,含22%大鼠HD基因和和51个CAG重复序列。受试动物为3和18个月龄的HD转基因大鼠,和野生型同窝鼠。在动物单侧脑纹状体内注入谷氨酸类似物喹啉酸。注射后7天后取脑组织检测病变情况,用Fluoro-Jad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神经蛋白NeuN。

  • 标签: 转基因小鼠模型 大鼠模型 敏感性 HD 毒性 兴奋
  • 简介:目的研究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和胎鼠发育的影响,确定其是否存在生殖毒性和致畸性.方法①雄鼠分别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连续10d,末次给药24h后与母鼠合笼,在妊娠第三天取胚胎,记录各剂量组胚胎发育率.②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高、中、低剂量[36、72和360mg/(kg.bw)]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3d,在妊娠第三天收集胚胎,记录胚胎发育率.③孕鼠妊娠零天给药,分别经口灌服各剂量氧氟沙星溶液,连续给药10d,在妊娠第16天取出胎鼠,记录胎鼠体重、胎盘重、活胎数、胎鼠外观畸形和内脏畸形等指标.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雄鼠服用高剂量组360mg/(kg.bw)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而中等剂量和低剂量组对着床前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显著(P>0.05).雌鼠服用不同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不显著(P>0.05).氧氟沙星对受孕鼠的活胎数和吸收胎数均无明显影响,给药组的活鼠体重、胎盘重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药物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外观畸形和内脏畸形,也不存在剂量和效应关系.结论孕鼠服用不同剂氧氟沙星对昆明系小鼠胚胎和胎鼠发育无明显的影响,表明氧氟沙星对雌性鼠不具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致畸性;但雄鼠服用高剂量氧氟沙星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影响显著.

  • 标签: 氧氟沙星 生殖毒性 致畸性 发育影响 小鼠胚胎 着床前
  • 简介: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可加深对SARS病原学的了解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加速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建立、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疫苗的开发,同时也有助于给该病一个更精确的定义。可以说SARS动物模型的建立,不但是SARS研究的瓶颈问题,其应用更是贯穿SARS研究的整个过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报道有4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恒河猴、食蟹猴、绒猴、非洲绿猴)和6种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豚鼠、田鼠、仓鼠、转基因鼠),以及雪貂、家猫等可以作为SARS动物模型用于实验研究,并已经开始利用动物模型进行疫苗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本文就已报道的各类SARS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根据动物模型和SARS患者的比对,提出动物模型建立的技术要点。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动物模型 病理 冠状病毒
  • 简介:目的检测精制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的保护效果.方法甲型肝炎病毒(YN5株)经Vero细胞培养制成精制甲肝灭活疫苗,采用普通狨猴进行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研究.结果7只狨猴均有特异性抗体产生,无血清酶活性升高和肝组织学病理改变,接种疫苗的狨猴能抵抗甲肝病毒强毒(Han-ZD)株的攻击.但是,对照组狨猴均出现血清酶异常升高和肝组织学病理改变.结论甲肝灭活疫苗(YN5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

  • 标签: 甲型肝炎 灭活疫苗 狨猴 免疫保护 免疫原性
  • 简介:RobertsA等人为了评价疫苗和抗SARS病毒药物的有效性,建立了金黄地鼠小动物模型。他们用滴鼻的方法用SARS病毒感染了5周龄金黄地鼠。根据检测结果,SARS病毒在肺脏和鼻甲骨中以高滴度复制。下呼吸道的病毒滴度在攻毒第2天达到高峰,第7天后消失。在攻毒后第14天,在部分地鼠鼻甲骨检测出有低滴度病毒复制。病毒在攻毒早期就在上呼吸道复制,病理检查发现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随后引起炎症反应,局部硬化,病毒被清除,肺组织最终被修复。

  • 标签: 金黄地鼠 病毒感染 SARS病毒 动物模型 检测结果 病毒滴度
  • 简介:目的为建立SHIV艾滋病动物模型提供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将新合成的SHIV-XJ02170病毒适应猴体,并增强其毒力.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选出13只无SIV,STLV-1,SRV/D和B病毒感染的猴.第一批实验,将SHIV前病毒DNA质粒经肌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500μg;SHIV病毒液,经静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2ml.病毒质粒和病毒液各接种2只猴.当第一批猴体检出病毒后,10ml感染猴的全血,抗凝后静脉注射到第二批猴体内,当第二批猴检出病毒后再将10ml感染猴的全血静脉注射到第三批猴体内,连续传代4次.每批实验均定期采集血液标本,分别用肝素和EDTA抗凝,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基因PCR检测;CD4,CD8测定;病毒抗体检测.结果SHIV-XJ02170病毒和SHIV-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在猴体内的传代中均能分离出病毒;从传代猴的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检出了病毒DNA和RNA基因;CD4,CD8测定结果显示有暂时性倒置现象,后变为正常倒置与正常交替出现;在传代的猴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HIV病毒抗体.结论SHIV-XJ02170病毒与SHIV-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均能在恒河猴体内复制.

  • 标签: 体内 复制 病毒DNA 外周血单核细胞 PCR检测 静脉注射
  • 简介: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EB病毒抗原可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以提高鼻咽癌病人存活率。本文对EB病毒生活周期及其抗原系统,EB病毒与鼻咽癌之间关系及应用EB病毒抗原进行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进展作一概括介绍

  • 标签: EB病毒 鼻咽癌 诊断 抗原
  • 简介:利用构建的犬2型腺病毒E3区缺失质粒pBE3L分别构建了含有和不含外源性启动子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和狂犬病病毒糖蛋白(Rgp)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BE3LGFP、pBE3LCGFP、pBE3LRgp和pBE3LCRgp,并分别对DK细胞进行了转染实验,以检测其表达,结果显示,pBE3LCGFP质粒在转染DK细胞后,于36h即可观察到荧光,72~96h无明显差别,传3代后仍可见表达荧光的细胞,pBE3LC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于48~96h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糖蛋白的表达,而pBE3LGFP和pBE3Rgp质粒转染DK细胞后经检测均无表达,表明构建的E3区缺失性载体不能利用E3区自身的启动子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但利用外源性启动子可使外源基因获得良好表达.

  • 标签: 犬2型腺病毒 E3区 表达载体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C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 简介:将甘蔗花叶病毒的CP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2b(+),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高效表达,表达蛋白约占总蛋白的15%.用此蛋白制备了效价高专化性强的抗体.此方法可以解决制备马铃薯Y病毒病毒的血清时遇到的病毒提纯产量低和寄主蛋白影响等问题.

  • 标签: 甘蔗花叶病毒 CP基因 表达 抗血清 表达载体
  • 简介:东部马脑脊髓炎病毒属虫媒病毒,能引起人和马发生急性脑炎.东马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可分为南美型和北美型,包括两个开放读码框架,分别编码结构蛋白(E1,E2,E2,C,6K)和非结构蛋白(nspl,nsp2,nsp3,nsp4).其中E1/E2包膜糖蛋白以异二聚体的形式构成病毒颗粒外刺突.非结构蛋白主要参与负链RNA的合成.近来,随着研究深入,病毒受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东部马脑脊髓炎病毒结构、进化、复制、组装等方面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 标签: 东部马脑脊髓炎病毒 分子生物学 结构 进化 复制 组装
  • 简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婴幼儿和幼年动物病毒腹泻的最主要病原.A组RV的NSP4蛋白被认为是病毒的肠毒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个非结构蛋白NSP4在RV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综述了多功能肠毒素NSP4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轮状病毒 非结构蛋白 肠毒素 NS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