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离子液体(ionicliquids)是在室温或室温附近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有机液体物质。它作为一类新型绿色介质,近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离子液体研究迅速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国际社会对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强烈愿望,以及离子液体本身的探索价值和应用潜力。

  • 标签: 离子液体 化学分析 绿色化学 储能材料
  • 简介:运用液体深层培养法,采用不同pH值、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适宜pH值为5.0~6.5,葡萄糖、蔗糖、乳糖和纤维素是菌核侧耳菌丝体生长的适用碳源;黄豆、麦麸、酵母膏和蛋白胨等为适宜氮源;其中以黄豆浆作为氮源,蔗糖作为碳源,初始pH5.0为最佳条件组合。

  • 标签: 菌核侧耳 液体培养 菌丝体
  • 简介:为结合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优点、克服液体菌种不能长距离运输的不足,对杏鲍菇液体培养的菌丝球与基质结合的再固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菌丝萌发力与生长速度的比较筛选出最适合"杏大"的基质配方为玉米芯78%,麦麸20%,石膏2%,与其他基质配方相比差异显著(P〈0.01)。25d内保藏时间对菌丝的生长速率和菌丝萌发力没有明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优化的再固化菌种在不同的保藏时间进行呼吸强度和纤维素酶活测定,结果显示,再固化菌种呼吸强度随着保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5℃保藏35~45d时菌丝的呼吸强度急剧上升,在45d时达到最大1.1328mg/(g·h);纤维素酶活随保藏时间下降,菌种活力下降,因此再固化菌种的保藏时间在35d为宜。

  • 标签: 杏鲍菇 液体菌种 再固化菌种
  • 简介:人参苷为人参主要的药理活性组成部分,通过水解二醇系人参苷的糖苷配基是制备稀有人参的常用方法。酶法转化因其底物高度专一、条件温和、副产物少等潜在优势而被作为结构修饰和生理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对糖苷酶转化人参苷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其工业化生产高活性苷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人参皂苷人参皂苷糖苷酶微生物转化
  • 简介:目的:随着人参药用和保健价值的不断发掘,人参苷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人参苷与肠道菌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仍为空白领域,本实验旨在探明人参苷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人参苷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有机溶剂法提取人参苷,将正常BALB/c小鼠按2mg/0.1kg人参苷进行连续灌胃饲养,分别在灌胃第10d和第13d无菌收集小鼠粪便,提取肠道细菌基因组总DNA,应用PCR-DGGE技术获得肠道菌群分子指纹图谱,进行菌群结构相似性、多样性分析,并将感兴趣的优势条带进行切胶、测序分析,对获得的序列在GeneBank数据库比对。结果:灌胃人参苷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荧光假单胞菌和丁酸梭菌数量明显增加。结论:人参苷使小鼠肠道的菌群结构和数量发生明显改变,天然的人参苷口服很难被直接吸收利用,因此推测人参苷可能以肠道菌群作为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靶点,进而行使提高健康水平等保健功能。

  • 标签: 人参皂苷 肠道菌群 PCR-DGGE
  • 简介:对喇叭石蕊共生菌、藻液体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生菌生长在以40g/L肌醇为碳源、2g/LL广谷氨酰胺为氮源、起始pH值为7.0的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温度为20℃时表现最佳。其共生藻的生长在以160g/L葡萄糖为碳源、1.75g/LNaNO3为氮源、起始pH值为5.0的BB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温度为20℃时表现最佳。

  • 标签: 地衣 喇叭石蕊 共生菌 共生藻 液体培养
  • 简介:在泰山虫草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分离获得一株泰山虫草菌(Cordycepssp.)。对其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发现其生长周期短,发菌快,适应性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筛选其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及条件,用SAS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对菌丝生物量、多糖进行方差分析,并测定发酵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泰山虫草最优的菌丝体发酵培养基组合是:马铃薯20%、蔗糖2%、豆粉2%、胶体几丁质0.5%、无机盐0.1%KH2PO4、12h光照。

  • 标签: 泰山虫草 液体培养条件 正交试验
  • 简介:通过对尖顶羊肚菌液体培养基质与条件的研究,明确其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适宜光照条件、适宜葡萄糖和蛋白胨浓度、适宜培养基,以便应用于尖顶羊肚菌液体菌种的生产和工业发酵.结果表明: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6;葡萄糖和蛋白胨最适浓度分别为200g/L和10g/L;菌丝在黑暗环境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振荡培养形成的菌丝球多,菌丝生长量大;菌丝球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可引起培养液pH值的上升或者下降;菌丝球可利用培养基内的氨基酸,使氨基酸降解,在胡萝卜酵母膏培养基中振荡培养8d的菌液总氨基酸含量较原液减少了36.71%,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甲硫氨酸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

  • 标签: 尖硕羊肚菌 液体培养 培养条件
  • 简介:为优化蛹虫草菌的液体培养条件,对蛹虫草菌丝体进行液体摇瓶培养.以干菌丝体得率为指标,对影响发酵产量的重要因子设计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扩大培养,检测此时菌丝体中虫草素及虫草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菌丝体液体发酵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v/v),发酵初始pH7.0,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96h.扩大培养后,测得菌丝体中虫草素的含量为51.785mg/100g,虫草精多糖含量为1.92g/100g.

  • 标签: 蛹虫草菌 液体发酵 条件优化 高效液相
  • 简介:【背景】瓜实蝇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广泛分布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液体植物保护膜对瓜实蝇的控制效能,并初步探索了该保护膜的作用方式,以期为瓜实蝇的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方法】测定了应用保护膜后瓜实蝇的产卵、存活以及对苦瓜的为害率。【结果】保护膜显著影响了瓜实蝇产卵、存活以及选择性。随着保护膜浓度的升高,瓜实蝇的存活率和在供试苦瓜段上的产卵量逐渐下降,但300和400倍保护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当浓度达到400倍时产卵量最低,为0.33粒,死亡率最高,约为50%;室内研究发现保护膜可持续影响瓜实蝇产卵5d;此外,通过将保护膜应用在损伤的苦瓜上,发现保护膜并没有抑制瓜实蝇产卵。在田间,研究发现苦瓜的果长影响了保护膜的应用效能,2种果长的苦瓜应用保护膜后12~14cm苦瓜的被害率显著低于6~8cm苦瓜的被害率。【结论与意义】400倍的植物液体保护膜是防治瓜实蝇的最佳浓度,应用时间建议每4d一次。保护膜最合适的应用时期为果长发育至12~14cm时,即生长后期。施用保护膜时一定均匀,且在寄主果实受到损伤时不宜喷施保护膜。

  • 标签: 液体植物保护膜 瓜实蝇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探究桔梗苷对烟雾致矽肺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2012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男性矽肺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于矽肺宁片4片/次,3次/d,口服;氨茶碱片0.1g/次,3次/d,口服;必漱平片16mg/次,3次/d,口服;舒喘灵片4.8mg/次,3次/d,口服;疗程24周。实验组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加用桔梗苷胶囊10g/次,3次/d,口服;疗程24周。治疗结束后,检测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aO2、PaO2、PaCO2、血清IL-8和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O2、PaO2、PaCO2水平均得到改善,实验组以上指标较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实验组IL-8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桔梗苷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烟雾致矽肺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血清IL-8和TNF-α含量。

  • 标签: 桔梗皂苷 矽肺 白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目的:探讨人参苷对骨肉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骨肉瘤患者60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人参苷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血清VEGF及TSGF水平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体积均显著减小,血清VEGF及TSGF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更明显,血清VEGF及TSGF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人参苷能够显著降低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及TSGF水平,减小肿瘤体积,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人参皂苷 骨肉瘤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蒺藜甾体苷类化合物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光镜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形态的影响;MTT法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观察不同浓度TTS-12对新生隐球菌细胞生物膜关键基因PMT4表达的影响。结果经TTS-12处理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结构更疏松,TTS-12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指标及PMT4基因表达水平(P〈0.01)。结论TTS-12可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通过降低新生隐球菌PMT4基因表达可能是其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蒺藜 新生隐球菌 生物膜 TTS-12 PM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