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据国外媒体1月29日报道。最新研究显示,维生D或能缓解哮喘症状,体内维生D含量不足的患者,哮喘症状更严重。

  • 标签: 维生素D 症状 哮喘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高脂饮食建立慢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血管病变模型的方法。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行单侧肾切除后随机分为单纯肾切除组、单纯肾炎组、单纯高脂组、肾炎高脂组。单纯肾炎组、肾炎高脂组在单侧肾切除后3d尾静脉注射OX7抗体(100mg/kg),1周后尾静脉连续注射OX7抗体(每次100mg/kg,1次/周,共3次),单纯肾切除组和单纯高脂组在同一时间尾静脉注射PBS,注射抗体后第2天单纯高脂组、肾炎高脂组腹腔注射维生D3(6万U/kg,1次/4周),同时给予高脂饲料。分别于第4、8、10周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血压、尿蛋白、血浆白蛋白、血脂、血钙、肾功能以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肾炎高脂组)大鼠第8周肾小球外的小动脉出现管壁增厚,管腔变小,平滑肌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紊乱,纤维组织增生。第10周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脂组肾小球外小动脉管壁轻度增厚,管腔变化不明显,模型组血管病变积分明显高于单纯肾炎组和单纯高脂组(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抗Thy1肾炎大鼠加用高脂饲料并腹腔注射维生D3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慢性系膜增殖性肾炎血管病变模型。

  • 标签: 高脂 系膜增殖性肾炎 血管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板蓝根颗粒联合维生C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健康婴儿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板蓝根颗粒和维生C共同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对照组仅采用维生C预防,比较两组小儿一年内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0例,占总例数的58.82%,对照组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9例,占总例数的85.2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呼吸道感染次数≥3次共7例,占20.59%,显著低于对照组11例(32.35%),P〈0.05。结论:采用板蓝根颗粒和维生C联合预防小儿呼吸道感染,显著降低小儿呼吸道感染率和感染次数,效果明显。

  • 标签: 板蓝根颗粒 维生素C 呼吸道感染
  • 简介:维生E是人和动物必需维生.本文以20份向日葵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通过对维生E含量、含油率、皮壳率以及百粒重的测定及统计分析,试图了解向日葵种质资源中维生E含量变异及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在20份向日葵种质资源中,油葵的维生E含量和含油率明显高于食葵;含油率与维生E含量在0.01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率与百粒重在0.0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百粒重与皮壳率在0.01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初步评价,发现3份富含天然维生E的向日葵种质资源.

  • 标签: 向日葵 雏生素E 种质资源 相关变量 维生素E 含量变异
  • 简介:以色列Technion以色列技术研究所的AndrewPLevy及其同事在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上报告,补充维生E可减少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结合珠蛋白(Hp)2-2基因型。

  • 标签: 2型糖尿病 维生素E 心血管 事件 患者 预防
  • 简介:研究了无机盐、维生、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绣球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钠质量浓度为1.0g/L时,菌丝生长速率达到最大,随着添加量增加,菌丝生长速率呈下降趋势;维生B1、B4、B6在供试范围内对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强,维生B2、B12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在含有8mg/L维生B4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6-苄氨基嘌呤(6-BA)在供试范围内对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强,6-糠氨基嘌呤(6-KT)质量浓度较高时(〉8mg/L)可促进绣球菌菌丝生长。

  • 标签: 绣球菌 营养生理 无机盐 维生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简介:Circulargenomes,beingthelargestproportionofsequencedgenomes,playanimportantroleingenomeanalysis.However,traditional2Dcircularmaponlyprovidesanoverviewandannotationsofgenomebutdoesnotofferfeature-basedcomparison.Forremedyingtheseshortcomings,wedeveloped3DGenomeTuner,ahybridofcircularmapandcomparativemaptools.Itscapabilityofviewingcomparisonsbetweenmultiplecircularmapsina3Dspaceoffersgreatbenefitstothestudyofcomparativegenomics.Theprogramisfreelyavailable(underanLGPLlicence)at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dgenometuner.

  • 标签: 基因组分析 三维空间 调谐器 多循环 语境 比较基因组学
  • 简介:本文观察了用抗氧化剂维生E预处理后.三氯乙烯(3000mgB.W.)一次性经口染毒24h大鼠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乙烯染毒组肝脏中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维生索E干预组的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均分别低于三氯乙烯染毒组(P<0.01),说明三氯乙烯急性染毒可引起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及肝损害,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升高可能是机体受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刺激而诱导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维生E对三氯乙烯所致的肝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染毒 肝脏 三氯乙烯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鼠肝 维生素E
  • 简介:C3d是补体C3不可再被酶解的最小片段,在抗原特异性免疫建立之前,C3d可识别非己抗原并与之共价结合,增强了抗原递呈细胞的递呈能力、降低了B细胞的活化阈、提高特异性抗体的滴度、促进抗体亲和力成熟等.近年来研究显示,C3d还可以促进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并改变机体免疫应答模式.所以,C3d是连接固有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本文对C3d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生物学功能以及作为分子佐剂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简要总结.

  • 标签: C3D 免疫应答 分子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塞米松棕榈酸酯、维生B12、利多卡因联合使用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IL-1)、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每组.观察组采取塞米松棕榈酸酯、维生B12、利多卡因进行关节腔内注射,对照组采取中药涂抹方案.评判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血清IL-1、MMP-3、TIMP-1水平、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IL-1、MMP-3、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TIMP-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IL-1、MMP-3、TIMP-1、VA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塞米松棕榈酸酯、维生B12、利多卡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1、MMP-3水平,升高TIMP-1水平,缓解患者疼痛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关节腔内注射 膝骨性关节炎 白介素-1 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 简介:Ithasbeenshownthattheprogressinthedeterminationofmembraneproteinstructuregrowsexponentially,withapproximatelythesamegrowthrateasthatofthewater-solubleproteins.Inordertoinvestigatetheeffectofthis,ontheperformanceofpredictionalgorithmsforbothα-helicalandβ-barrelmembraneproteins,weconductedaprospectivestudybasedonhistoricalrecords.WetrainedseparatehiddenMarkovmodelswithdifferentsizedtrainingsetsandevaluatedtheirperformanceontopologypredictionforthetwoclassesoftransmembraneproteins.Weshowthattheexistingtop-scoringalgorithmsforpredictingthetransmembranesegmentsofα-helicalmembraneproteinsperformslightlybetterthanthatofβ-barreloutermembraneproteinsinallmeasuresofaccuracy.Withthesamerationale,ameta-analysisoftheperformanceofthesecondarystructurepredictionalgorithmsindicatesthatexistingalgorithmictechniquescannotbefurtherimprovedbyjustaddingmorenon-homologoussequencestothetrainingsets.Theupperlimitforsecondarystructurepredictionisestimatedtobenomorethan70%and80%ofcorrectlypredictedresiduesforsinglesequencebasedmethodsandmultiplesequencebasedones,respectively.Therefore,weshouldconcentrateoureffortsonutilizingnewtechniquesforthedevelopmentofevenbetterscoringpredictors.

  • 标签: 预测算法 三维结构 二级结构预测 跨膜蛋白质 隐马尔可夫模型 培养
  • 简介:利用O-超家族芋螺毒素具有保守信号肽编码序列的特性,采用RACE方法,对线纹芋螺O-超家族芋螺毒素的cDNA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并经化学合成,获得一种新型高活性芋螺多肽毒素SO3。该肽含25个氨基酸残基,其序列为CKAAGKPCSRIAYNCCTGSCRSGKC-NH2,有三对二硫键。对其进行了正确折叠及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该肽折叠主峰对小鼠脑内给药100ng,可明显观察到小鼠颤抖现象,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非正确折叠则无反应。

  • 标签: O-超家族芋螺毒素 线纹芋螺 SO3 折叠 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 标签: 血浆(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 简介:【目的】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是我国危害较严重的3种菊科人侵植物.了解3种菊科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可以为研究其人侵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廊坊中试基地开展同质园实验,比较分析了黄顶菊、三叶鬼针草和豚草3种菊科人侵植物在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根际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3种外来菊科植物的生长时期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3种外来植物人侵域的土壤速效磷、硝态氮含量以及磷酸酶活性随生长时期变化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旺盛生长期达到最大值.人侵域土壤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狗尾草明显不同.3种外来植物人侵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结论】3种外来菊科植物的人侵改变了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创造出更有利于自身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以利于其进一步扩张.

  • 标签: 黄顶菊 三叶鬼针草 豚草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 简介:目的探讨血液细菌感染对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排除影响G试验结果的干扰因素后,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血培养细菌阳性及血培养阴性患者各40例,采集血清进行G试验检测。结果40例血培养细菌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菌22例,革兰阴性菌18例,其中只有1例大肠埃希菌的G试验结果为阳性,4例在灰区,其余为阴性。40例血培养阴性标本3例G试验结果在灰区,其余为阴性。血培养细菌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G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细菌感染对G试验检测干扰较小。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菌血症 交叉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即G实验)对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11~2017.4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患者中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132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使用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动态系统及其试剂进行检测,用ROC曲线比较G实验、真菌培养、G实验联合真菌培养的检测结果。结果132例高危院内IFI感染的患者中,共有43例诊断为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培养的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96%,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是0.72和0.80,G实验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88%,PPV和NPV分别是0.73和0.86;G实验真菌培养检测的敏感度提高为84%,特异度提高为92%,阳性预测值0.78,阴性预测值0.92;G实验Youden指数0.58,真菌培养Youden指数0.63,联合检测Youden指数提高到0.76;G实验结果、真菌培养结果及联合检测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757及0.798。结论G实验是一种快速、简便、实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联合传统真菌培养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价值。

  • 标签: (1-3)-β-D葡聚糖 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6月间临床G试验的住院患者结果,分析G试验诊断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等能力指标。结果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228.4±250.1pg/mL,非真菌感染组G试验检测值32.6±13.6pg/m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G试验对真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83%、92%、88%、89%、87%、0.75。结论G试验是真菌感染的重要早期实验室指标之一,对其合理应用可有效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治水平,特别是阴性结果对排除真菌感染的意义更大。

  • 标签: (1 3)-β-D-葡聚糖 G试验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目的:探讨卡前列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缩宫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及对纤维蛋白原(FBI)、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2例剖宫产产妇,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的宫内注射及静脉滴注,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先给予缩宫的宫内注射,再在子宫肌壁注射卡前列氨丁三醇注射液。比较两组产后出血情况、宫缩持续时间、子宫底下降速度、恶露持续时间、FIB、D-D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h、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宫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子宫底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恶露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P<0.05)。两组治疗前FIB、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胸闷、头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产妇中应用卡前列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缩宫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可能与有效减少FIB、D-D表达有关。

  • 标签: 剖宫产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 缩宫素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