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选取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随机引物分别对针叶树和阔叶树上的34个壳(Lophodermiumspp.)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从而表明RAPD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于壳属种内及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通过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部分表型性状在壳属近似种区分方面的重要性.

  • 标签: 散斑壳属 RAPD分析 亲缘关系
  • 简介:以沈阳地区芹菜枯病菌的纯培养菌株为试材,通过对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营养及环境条件的多因子试验,明确了芹菜枯病菌菌丝生长以在CDAMS—VI培养基上最好,其次是CSA、CCSA和PDA,菌丝生长及产孢对碳源、氮源种类有明显的选择性。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21℃,致死温度为39℃(处理40min),光照明显抑制菌丝生长。病菌分生孢子在水和芹菜汁中不能萌发,在水琼脂上萌发最好;孢子萌发的适宜pH值为4.6~6.6,适温为17—25℃,致死温度为42℃(处理20min),RH100%最适宜孢子萌发。光照和变温处理可促进分生孢子器的形成,病菌在PDA上从孢子萌发到分生孢子器形成并释放出分生孢子需要16~18d。

  • 标签: 芹菜斑枯病菌 培养条件 孢子萌发 孢子器形成
  • 简介: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音免疫缺陷小鼠(scid小鼠)进行夜现周期性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平均14.8%:感染的10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作者认为Seid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 标签: SCID小鼠 微丝蚴 丝虫感染 鼠模型 体内发育 免疫缺陷小鼠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三叶潜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潜蝇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潜蝇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潜蝇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三叶潜蝇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三叶潜蝇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背景】美洲潜蝇是一种严重威胁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生产的入侵性害虫。由于潜叶蝇类害虫体型较小、生活方式隐蔽、形态相似,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以美洲潜蝇为研究对象,以菜田常见的4种潜叶蝇类害虫为参照,采用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PCR,SS-PCR),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方法】调用GenBank中一段936bp的美洲潜蝇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OⅠ)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219613),并根据此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1对,其扩增片段大小为294bp。【结果】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该引物只对美洲潜蝇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对其他种类如南美潜蝇、三叶潜蝇、葱潜蝇、豌豆潜叶蝇等没有扩增能力。该引物不仅对成虫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对蛹、幼虫以及单粒卵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3840头成虫。【结论与意义】SS-PCR技术体系可用于美洲潜蝇的鉴定识别与检测监测,对阻止其进一步扩散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美洲斑潜蝇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快速鉴定 种特异性引物 分子检测
  • 简介:通过观察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GDGM)及作者野外采集的共180份标本的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对中国球盖菇科的广义褶菇属及其所含的灰褶菇属(CopelandiaBres.)、疣孢褶菇属(PanaeolinaMaire)和狭义褶菇属[Panaeolus(Fr.)Qul(s.str.)]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对中国分布的16个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显微线条图绘制,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其中,包括1个新组合:栗褶疣孢褶菇[Panaeolinacastaneifolia(Murr.)SarentoyaetTolgor];2个中国新记录种:热带灰褶菇[Copelandiatropicalis(Ola′h)Singer&R.A.Weeks]、小型褶菇[PanaeolusalcidisM.M.Moser];12个省级新记录种:北京新记录种硬腿褶菇[Panaeolussolidipes(Peck)Sacc.],内蒙古新记录种硬腿褶菇[Panaeolussolidipes(Peck)Sacc.]、锐顶褶菇[Panaeolusacuminatus(Schaeff.)Qul.]、黑斑褶菇[Panaeolusater(J.E.Lange)Khner&Romagn.]、紧缩褶菇[Panaeolussphinctrinus(Fr.)Qul.]、红褐斑褶菇[Panaeolus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吉林省新记录种半卵圆褶菇[Panaeolussemiovatus(Sowerby)S.Lundell&Nannf.]、栗褶疣孢褶菇[Panaeolinacastaneifolia(Murrill)Bon],黑龙江新记录种红褐斑褶菇[Panaeolus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宁夏新记录种变蓝灰褶菇[Copelandiacyanescens(Berk.&Broome)Singer]、锐顶褶菇[Panaeolusacuminatus(Schaeff.)Qul.],西藏新记录种红褐斑褶菇[Panaeolussubbalteatus(Berk.&Broome)Sacc.]。

  • 标签: 灰斑褶菇属 疣孢斑褶菇属 斑褶菇属 形态学分类 新记录种
  • 简介:【目的】小瓜虫病是澳洲龙纹苗种阶段危害巨大的寄生虫病。探究小瓜虫在澳洲龙纹鳃器官上的分布及其影响可以丰富小瓜虫的致病性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也可以为渔业生产中小瓜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光镜及扫描电镜技术确定病原,并观察小瓜虫在澳洲龙纹鳃丝、鳃小片及鳃盖上的分布情况及这些器官的变化情况。【结果】小瓜虫侵染澳洲龙纹的鳃器官后,分布在鳃丝、鳃小片及鳃盖的表面,上皮细胞之下及鳃小片之间,或是包裹在黏液细胞里,但侵染后期在鳃丝及鳃小片上的数量明显少于鳃盖。侵染后期,鳃丝、鳃小片及鳃盖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变形,黏液细胞分泌增多,鳃小片末端膨大变形甚至黏连融合,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结论】对于鳃部而言,侵染后期小瓜虫主要分布在澳洲龙纹的鳃盖上。小瓜虫主要通过侵染引发澳洲龙纹鳃部器官的变形膨大,使其丧失正常的功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渗透压调节失衡,最终导致鱼体缺氧死亡。

  • 标签: 小瓜虫 澳洲龙纹斑 鳃盖 扫描电镜
  • 简介:在临床中应用中药癣净药液浸泡治疗足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探讨其治疗足癣的作用机理,我们采用试管内药基法研究了中药癣净抗真菌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药 癣净散 真菌 足癣
  • 简介:目的观察钩藤浸膏的益智作用。方法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3个实验组每天灌胃高、中、低剂量的钩藤浸膏,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蒸馏水(0.2mL/10g),阳性对照组每天给与茴拉西坦溶液(三乐喜,0.2g生药/kg·bw),连续给药3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外,用东莨菪碱、亚硝酸钠、40%乙醇分别复制小鼠记忆获得障碍、记忆巩固障碍、记忆再现障碍模型,用Y型迷宫法测定小鼠训练和测试成绩。结果三种模型实验组的训练、测试成绩都显著好于模型对照组(P〈0.01),记忆再现障碍模型的实验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钩藤浸膏对各模型小鼠的记忆障碍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钩藤浸膏有一定的益智作用。

  • 标签: 钩藤散 小鼠 记忆障碍 益智
  • 简介: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病是由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oryzae)不同致病变种引起的两种最重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别综述了这两种高度相关的病害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包括已发掘和利用的主效抗性基因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为水稻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病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 标签: 水稻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遗传
  • 简介:目的播性隐球菌病1例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男,72岁,红皮病1年2个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双下肢出现结节、溃烂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尿素酶试验、PCR扩增测序比对明确诊断,同时做胸部及脑部CT。结果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酵母细胞。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区测序比对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胸部CT显示左下肺后基底段空洞性病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由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引起的播性隐球菌病。给予患者静滴氟康唑400mg/d治疗2周,之后改口服300mg/d治疗,3个月后结节性皮损全部消退,胸片显示左肺陈旧性病变,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治疗15个月后,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结论对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确定菌种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 标签: 播散性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 氟康唑 红皮病
  • 简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给畜牧业带来很好的发展前景,政府对于畜牧业的各种补贴仍将持续,而且力度会逐年加大。畜牧业尤其是养猪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仍大有可为。

  • 标签: 现代农业 农村散养生猪 发展前景
  • 简介:目的开发256层螺旋CT大鼠活体胸部CT扫描中减少图像呼吸、心跳伪影的序列。方法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iCT对10只SD大鼠进行胸部CT成像。每只大鼠均采用A、B两种扫描方式,A方式为常规胸部CT扫描序列,为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B方式为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两组均在120kV条件下扫描,扫描长度为8cm。对所得CT数据进行横断位与冠状位肺窗与软组织窗重建,观察图像并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并对不同观察者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分析10例大鼠胸部CT扫描数据。A、B两种扫描序列的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DLP)值分别为144.7mGy/cm与72.2mGy/cm。两组间肺组织CT值与肝组织CT值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0.205、0.545,P>0.05),两组图像噪声差异无显著性(t值为-0.865,P>0.05),两组图像肺组织的SNR差异无显著性(t值为0.903,P>0.05),但肝组织的S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885,P<0.05)。两位医师的评分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763,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A、B两种扫描方式的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为(2.5±0.53)分、(4.3±0.67)分,差异有显著性(χ2值为14.76,P<0.05)。结论大鼠胸部CT扫描采用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可获得与胸部常规CT扫描(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大致相当的CT值与噪声、信噪比,但采用非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大鼠胸部图像的呼吸心跳伪影,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提高观察者的诊断信心。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成像 动物实验 胸部 伪影
  • 简介:目的播性隐球菌病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患者女,47岁,肝移植术后2d,面部、肩部、四肢皮肤出现多发溃疡,伴昏迷。通过脑计算机断层扫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及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确诊,并对获得菌株进行尿素酶试验、API试验、PCR扩增测序等实验研究。结果皮损组织病理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菌体,PAS染色阳性。血液和脑脊液真菌镜检均为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API试验鉴定为新生隐球菌。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激光俘获显微切割结合PCR扩增,序列分析与培养获得的菌株直接PCR扩增后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脑脊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血液特异性隐球菌抗原(++++)。脑CT显示为多发结节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播性隐球菌病,致病菌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结论通过对该病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播性隐球菌病奠定基础,确立了显微切割技术在皮肤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播散性隐球菌病 肝移植 显微切割技术
  • 简介:报道以反复多发脓肿为表现的播型隐球菌病患者1例。患者男,68岁,因"全身反复多发性脓肿1a,伴低热2个月余"入院,该患者以背部脓肿起病,反复发作累及肺部、骨骼、皮肤等多部位,多次组织及血标本病原学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均阴性,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在右髂部脓肿切开组织物中培养到新生隐球菌。经脓肿切开引流及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脓肿消退,症状消失,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4个月后停药,并已随访至今7个月,患者未有发热及新的脓肿出现。

  • 标签: 多发脓肿 播散型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 简介:冈崎姬小蜂是我国多种潜叶蝇的优势寄生蜂。鉴于蔬菜潜叶蝇尤其是入侵潜蝇在我国的肆意扩散和危害,本文总结了冈崎姬小蜂的分类地位、分布和田间发生、寄主种类、取食和繁殖、性比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田间应用进展。冈崎姬小蜂是一种抑性、卵育型的幼虫内寄生蜂,通过产卵寄生和取食2种方式致死寄主;雌蜂对寄主的偏好具有“寄主大小依赖型性别分配”现象;寄生蜂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和极强的控害潜力,尤其适用于控制入侵我国的相对耐高温的美洲潜蝇和三叶草潜蝇。未来将以更高效利用该寄生蜂为目标,主要集中于:(1)生物生态学和环境适应性的全面深入研究;(2)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特性及生理机制的研究;(3)因地制宜的规模化饲养技术和释放应用技术研究;(4)与其他潜叶蝇寄生蜂的协同控害及竞争共存机制研究。

  • 标签: 冈崎姬小蜂 卵育型寄生蜂 寄主取食 控害效应
  • 简介:目的:探讨外敷栀黄止痛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外敷栀黄止痛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两组治疗7日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VAS评分和疗效结果。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敷栀黄止痛配合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栀黄止痛散 针灸 痛风性关节炎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非HIV患者马内菲蓝状菌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并总结9例马内菲蓝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6例无基础疾病,3例有基础疾病,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5例患者有骨损坏,2例有皮疹,淋巴结肿大7例,贫血7例,脾增大7例,肝大5例,体重下降5例,6例患者接受抗结核或非结核治疗。最后有6例患者治愈或好转,3例死亡。结论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的主要原因。非艾滋病患者感染马内菲蓝状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早期诊断困难,尤其需与结核病等疾病相鉴别。抗真菌治疗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 标签: 马内菲青霉菌 非艾滋病患者 播散真菌感染 马尔尼菲蓝状菌
  • 简介:目的通过静脉内接种的方法,构建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兔模型,并用PCR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性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在接种后24h,用伊曲康唑注射液5rag/kg对兔模型进行治疗,1次/d,共14d。在不同的时间段取兔模型的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真菌通用引物以及白念珠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监测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结果在接种白念珠菌后1h、6h,外周血中用PCR方法就能检测到白念珠菌,且能持续到8—10d;实验兔外周血血培养1h后阳性,持续到18h。实验结束后解剖实验兔,治疗组较对照组内脏器官的组织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低。结论PCR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检测播性念珠菌病的方法,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性白念珠菌病有效,但是真菌的清除率特别是肾脏组织的真菌清除率并不理想,治疗结束7d后,组织匀浆真菌培养仍然阳性。

  • 标签: 念珠菌病 播散性 动物模型 伊曲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