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运行,促进了东盟农产品特别是热带水果向中国的输入,随之极大地提高了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中国的风险.如何保障东盟农产品输入中国同时又能有效阻断农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为此,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防控平台”,华南、云南地区及越南、泰国、菲律宾、緬甸、老挝、柬埔寨东盟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了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入侵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技术支撑平台,对东盟农业有害生物的基础数据库、风险评估、快速鉴定、口岸监测、检疫处理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创建了以“境外监测指导防控、口岸检验检疫处理和境内应急防控”为核心的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体系,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示范应用.

  • 标签: 东盟 农业 入侵有害生物 预警 防控
  • 简介:【背景】热带拂粉蚧属于粉蚧类昆虫,食性杂,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2014年5月,在我国云南緬甸边境发现该虫危害草本植物马松子.【方法】在收集整理热带拂粉蚧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其主要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并对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热带拂粉蚧雌成虫长椭圆形,触角8节,体长2.5-3.0mm,宽1.5-2.0mm,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形态特征双条拂粉蚧非常相似.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热带地区适合该虫生存和危害,一旦入侵我国会对花卉、水果和蔬菜等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结论意义】热带拂粉蚧在我国有传播扩散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 标签: 热带拂粉蚧 粉蚧科 新纪录种 危害分析
  • 简介:以引进的蒙古大果沙棘乌兰格木为母本,中国沙棘为父本,于1995年开展了杂交选育研究,共选育出45个优良单株。入选的优良杂种单株大部分的树高、地径、冠幅均显著高于母本乌兰格木,但低于父本中国沙棘。杂种2年生枝棘刺数为0~6个,界于父母本之间。优良杂种单株果实百果质量为20.10~63.17g,其中8个单株出现超亲现象,其余均明显小于母本,但较中国沙棘提高0~206.7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优良杂种单株生态适应性、经济价值分别明显高于母本引进品种、父本中国沙棘,生态经济价值十分优良。

  • 标签: 沙棘 蒙古沙棘 中国沙棘 杂交育种 生态经济型
  • 简介:目的复习肥胖的定义、危害、诊断及治疗原则,回顾近年来有关代谢综合征的新进展,并根据作者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对我国南、北方体重、腰臀比、血压及糖耐量损害(IGT)和糖尿病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利用自然人群,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直接测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服糖后2小时血糖。结果北方受试者的平均体质指数(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略高于南方,糖尿病患病率有较高的趋势,但缺乏统计学意义,然而南方受试者腰围随年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IGT的发生率高于北方受试者。结论我国肥胖、糖耐量损害及糖尿病患者较1980年及1990年显著增多。阳性家族史、年龄、受教育程度、体力活动量、体质指数、腰臀比及吸烟指数是糖尿病及糖耐量损害的危险因子。其中年龄40岁、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体质指数25以上及腰臀比0.9以上人群糖尿病及糖耐量损害患病率剧增。

  • 标签: 肥胖 代谢综合征 中国 脂肪 糖尿病
  • 简介:[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明确该虫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及扩散历史;此外,使用特定公式对苹果蠹蛾在发生区造成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扩散完成后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明确该虫在我国的现有和潜在危害。[结果]苹果蠹蛾于1953年首次在中国新疆被发现,目前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省的144个县(市、区、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74.56°~106.8°以及东经120.02°~132.95°,发生面积约49410hm~2;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显示,苹果蠹蛾导致中国苹果和梨的潜在减产数量为185.01万和81.33万t。[结论意义]该虫已在中国形成东西2个分布区,对占据中国苹果产量80%的西北黄土高原(陕西为主)和渤海湾(山东、河北、辽宁为主)两大苹果主产区构成了严重威胁,须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苹果蠹蛾 入侵生物 中国 分布 扩散 经济损失
  • 简介:自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1958年撰写的《动植物的入侵生态学》出版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部著作被公认为是生物入侵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开端。这期间生物入侵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概念、假说、方法和技术被提出和整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一门生态学领域的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本文在对近50年来生物入侵专著和论文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介绍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状。同时综述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着重阐述了主要科学问题("入侵潜力成功入侵的关系"、"入侵种种群的扩张扩散"、"入侵种的生态适应性进化"及"本地生态系统对入侵的响应及可入侵性")和预防控制的技术体系(风险评估早期预警、检测监测、狙击灭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干扰调控),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框架,提出入侵生物学是研究外来物种的入侵性生态系统的可入侵性,以及外来物种预防控制的科学,是一门多领域交叉的学科。最后展望和讨论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 标签: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学科构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问题
  • 简介:中国经过遗传改良的重要造林树种有100多种,全国年均提供各类林木种子2300万kg,年均生产各类良种壮苗约130亿株。林木良种在生产上的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综合增益,其中用材林平均生长增益达10%~30%,经济林平均产量增益达15%~68%。中国每年进口林木种子15万kg以上,涉及50多个树种;每年出口林木种子30万kg和苗木400多种。近10年来,中国林木遗传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优先考虑对已保存的林木遗传资源的维护和资金补贴,加强种苗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林木良种的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

  • 标签: 遗传资源 遗传改良 综合增益 可持续经营和利用
  • 简介:遗传资源搜集原则是通过种子采集追求样本具有最高程度的遗传多样性。为了合理而有效地搜集野生大豆资源,近年来通过野生大豆居群考察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明确了野生大豆资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动态:遗传多样性地理的和生态的区域性、生态系统内居群的遗传相关性及各种生境下居群遗传多样性差异,从理论上奠定了野生大豆资源合理有效搜集的依据。根据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居群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策略和方法。

  • 标签: 遗传多样性 考察搜集 搜集策略 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
  • 简介: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 标签: 害虫 椰子 中国
  • 简介:为了弄清楚我国椰子害虫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扫网法、拍打法、诱捕法和吸虫器法等调查方法,调查了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椰子园害虫。结果表明,我国椰子害虫共有64种,分属7目25科,其中新发现我国椰子害虫31种。

  • 标签: 害虫 椰子 中国
  • 简介:中国石蕊属种类的研究中,依据形态特征及nrDNAITS序列数据,鉴定出采自海南的一新记录种——粗糙石蕊(Cladoniarudis)。提供了描述及图片,依据序列数据估计了其近缘谱系的分化时间。

  • 标签: 分类学 系统发育 分化时间 石蕊科 NRITS 热带地区
  • 简介: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合组织开展了“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150位候选人中有近五分之一为奋斗、或曾奋斗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 标签: 新中国 人物 袁隆平 联合组织 科技工作者 评选活动
  • 简介:中国分布的大型真菌中筛选出100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食用、药用或剧毒)或者中国特有的、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珍稀物种,旨在为人们认识、利用和保护这些物种提供参考。

  • 标签: 红色目录 大型真菌 保育
  • 简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一门新兴学科,涵盖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应用的方方面面,所以有人形象地将转化医学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BenchtoBedside,B2B)”的科学。转化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联系起来,弥合他们之间的界限。

  • 标签: 医学 转化 中国 临床应用 基础科学 新兴学科
  • 简介: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资料,对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Inocybesubgen.Inosperm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确认该亚属8个分类群在中国的分布,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包括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褐丝盖伞Inocybeneobrunnescens、淀粉味丝盖伞I.quietiodor、蜡盖丝盖伞I.lanatodisca。根据采集的材料对此3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绘图,并基于ITS序列,采用贝叶斯法分析了之相近物种之间的系统学关系。基于nLSU序列重建了我国丝盖伞属凹孢亚属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我国该亚属物种欧洲和北美的近缘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初步认为裂盖组为非单系群。

  • 标签: 丝盖伞科 物种多样性 系统发育关系 新记录种
  • 简介:2013-2014年度《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不断提升,充分彰显了期刊在业界的权威性影响力。依靠编委、审稿专家和广大实验动物工作者组织高水平的专题是主要的成功之道。

  • 标签: 中国科协 实验动物 比较医学 专题 学报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