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在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面,一座迷人的金融城市正在崛起。它就是浦东!从前,浦东只是一片泥土地,是一个虚幻的美梦。但是,中国的建设者会把它打造成新千年的第一个大都会,最终,它将使香港黯然失色。——罗恩·格鲁克曼写于上海浦东

  • 标签: 21世纪 上海 浦东地区 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运输
  • 简介:本文基于对传统易学和上世纪易学研究的分析,对21的易学研究进行了前瞻性描述,重点讨论了四方面问题:易学价值的新认定;理论思维的新探讨;天人关系的新开展;形上之道的新诠释。笔者认为:重新认肯传统易学的文化资源价值,是上世纪易学研究获得的共识,在21,此一共识仍将被普遍认同。而站在发展传统易学,回应时代需要,建立现代易学新体系的立场看,探讨易学阴阳相成互补的思维形式,发展易学天地人整体和谐的天人观,诠释易学蕴含生生之德的形上之道,将更有可能在本世纪引起人们的重视。

  • 标签: 易学研究 整体和谐 天人关系 天人观 天地 诠释
  • 简介:在世界范围内,20社会主义实践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又复杂曲折的历史图景。现今,现实社会主义实践已走过百年历程,总结社会主义百年实践的基本历史经验,可以为21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启示
  • 简介:<正>21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学在21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
  • 简介:2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在改变全球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语境.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总是钟情于成功的故事。21,世界上最伟大的故事应当在中国,“中国”理所当然成为21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基础。21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超越西方的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反思的现代性”话语,在解码中国样本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书写现代性的中国版本;在规避“现代性之痛”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性的救赎;在摆脱西方话语路径依赖的条件下,形成原创性的中国现代性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21世纪 样本 西方话语 历史性变化
  • 简介:2001年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围绕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21》;系列丛书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21”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东亚哲学 二十一世纪 学术交流 理论研究 学术价值 东亚文化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又是2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主要是由该思想体系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世界意义决定的。要深刻理解这一表述,首先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从词义上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马克思主义”不是简单的同义词,而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鲜明区别的两个概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中国讲的,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21马克思主义”则主要是针对世界讲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当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21世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体系 民族特色 辩证统一
  • 简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观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的新型发展观,它为21中国发展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性、前瞻性的思想指导。

  • 标签: 21世纪中国 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六届三中全会 中央领导集体
  • 简介:<正>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21发展,探索和掌握它发展的规律性.就自然要回顾它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发展的本质,以及探寻它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胜利前进的,其中也有它的挫折和失误。但这不是它本身逻辑发展的必然遭遇,而是由于人们未能正确的把它的原理原则同具体时代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反而采取了教条主义的或修正主义的态度.结果造成了它在发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问题研究 科学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实践
  • 简介:进入21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梳理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首先在认识论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复兴,重新提出了被斯大林体制强行分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与卢卡奇相反,当代辩证唯物主义更希望从辩证的角度来包容历史唯物主义。此外,在金融危机之后,重读《资本论》也成为了一个新的潮流,这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更希望借此来创造一种全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在马克思还原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之后,还需要进行生命政治学的批判,因为政治经济学拆分了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解决作为个体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合法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生命政治学批判,也只有从身体上的生命政治学批判之后,建立一种新的共产主义概念才是可能的。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21世纪 新趋向
  • 简介:发展21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既是立足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自觉,又是基于当今世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理论创新,基于推进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勇敢担当,基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经验总结,基于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智慧结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 标签: 21世纪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视野
  • 简介:<正>历史迈进了2121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五大已确立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设想。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的极大丰富、政治的高度民主,同时也意味着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正如美国学者考尔伯特·罗兹曼在谈到现

  • 标签: 现代人格 文艺学 现代性 现代化建设 人格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丰富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需要继续加以多层面综合推进:第一,在创新和发展主体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并由后继者日益完善的理论体系;第二,在学术内涵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术思想体系;第三,在社会功能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指导思想体系;第四,在人民福祉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改善民生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思想体系;第五,在价值观念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和价值观的文化思想体系;第六,在国际交往层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和平发展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思想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定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 简介:在20的描述中,寓言不是作为一种叙事的文体,而被视为一种写作风格。寓言的整个叙事,通过一系列多义的形象限定和阐发了这些意义;寓言的叙事结构和形象试图在行动中建立一个不同价值的等级秩序,揭示特殊和一般,赋予经验的表达以意义与目的。寓言主要把解释看作是一种策略,寓言的形象同时包含了叙事的字面意义层面和有待解释的寓意层面。也就是说,现代寓言的意义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由文字叙事隐含的复杂性清楚地表达的。因为叙事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可以引发多种解释的意义模式的基础上,由于绝对事物的缺席,现代寓言叙事不能终止解释的过程,而是以无法做出定论而告终。本文主要对20影响巨大的现代寓言理论作一较全面的研究

  • 标签: 寓言 叙事 写作风格 解释策略
  • 简介:文章对20西方美学主潮作了一个总体的描述,并找出了一些主要西方国家文学艺术理论发展的共同趋向,指出对于文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对这个趋向的认识是重要的,可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在研究文学时的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清晰的意识。

  • 标签: 20世纪 西方 美学 艺术概念
  • 简介:21初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批评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展开了研究。一是探讨何谓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及未来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二是认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总体具有复苏趋势、力量与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巨大等特征。虽然世界社会主义也依旧面临势单力薄、组织能力不强、'资强社弱'的局面,并且不可能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事实,也明确昭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金融危机 社会主义
  • 简介:本文考察了19末科学、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激发了现代主义艺术家如杜尚、克利、康丁斯基、瓦萨雷里等许多人与原型这个概念的密切啮合关系。很少有人关注到原型在多大程度上兼具有实物模型和概念策略的双重特征,以及它以何种方式横贯20上半叶的欧洲艺术景观。本文通过考察20早期艺术对原型的有意识的运用,拟对原型这一概念作出仔细思考。由原型所产生的美宣告了这一概念不再至关重要。

  • 标签: 艺术 收藏 设计 原型性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