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之后,列宁更加注意对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和研究。在1909年到1913年前后,列宁写作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主义基本观点的重要文章,如《马克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卡尔·马克》一文。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列宁在哲学素养方面的很大提高,也能看到他对马克主义哲学思考的不断深化。

  • 标签: 列宁 《卡尔·马克思》 哲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 简介:马克的批判理论并非一种诉诸外部标准的规范性分析,而是一种内在批判。它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一种特定社会秩序及其自我认识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指出后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改变社会的解放实践。这一理论相较于科学和哲学观点,更应被当作一种将描述、解释和规范性论述相结合的实践性理论,是批判理论传统中的典型范本,对当代批判理论仍然具有意义和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批判 解放 实践
  • 简介:本文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皮特·E.戈登就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思想史教授加雷·斯特德曼·琼斯(GarethStedmanJones)的新作《卡尔·马克:伟大与幻象》写的一篇书评,刊登在2016年10月23日的《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一栏上,名为《叫他卡尔》(CallHimKarl)。《卡尔·马克:伟大与幻象》英文版共750页,由贝尔纳普出版社和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书评从此传记所采用的新视角出发,明确指出《卡尔·马克:伟大与幻象》一书聚焦于卡尔·马克本人而不是马克主义。文章一开始就引用马克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来说明很多人对马克和马克主义的误读。戈登认为《卡尔·马克:伟大与幻象》一书有很多优点,其中,斯特德曼·琼斯优雅得体的叙事风格能够引领读者(甚至是不熟悉19世纪历史的读者)穿梭于那个时代的政治论争中。他熟稔思想文化史,从而对马克在哲学和经济学方面所创立的思想中的多个主题的表达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创作了我们这个时代关于马克的最权威的传记。

  • 标签: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误读 新视角 传记
  • 简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图书馆位于德国波恩,是德国境内研究德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的最大的专业图书馆。该图书馆馆藏包括设立在特里尔市卡尔·马克故居的前研究中心图书馆。在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不得不关闭该研究中心之后,该图书馆馆藏中有关卡尔·马克生活和著作的大量珍贵研究资料在本馆(位于波恩)找到了新的储藏之所。而位于卡尔·马克出生地特里尔的卡尔·马克故居博物馆,依然是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的组成部分。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该研究图书馆的历史,它不仅是许多马克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收藏了卡尔·马克自有藏书的稀有珍本。

  • 标签: 马克思故居 图书馆藏 卡尔 德国历史 专业图书馆 中心图书馆
  • 简介:针对宗教视域中的救恩主题,基督教传统意义上的救恩论是呈排他姿态的。本文试图从包容论与排他论的理论分歧入手进行梳理,对促使包容论产生的的理论资源进行探析,从而呈现出包容论对传统基督信仰的某些冲击和影响。

  • 标签: 卡尔·拉纳 救恩论 神学人类学 包容论
  • 简介:在现存的卡尔·马克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手稿中,约有三分之二保存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荷兰)。这些手稿在抵达阿姆斯特丹之前,曾流落于西欧各地,并受到各种政治态势的影响。故事要从卡尔·马克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身开始讲起。马克和恩格斯都出生于德国,尔后游历欧洲各地。1850年左右,他们才在英格兰定居。马克被德国、法国和比利时驱逐后,来到了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的家人在那里有一家纺织工厂。1870年之前,马克及其家人在伦敦经常搬家,经济窘迫。随后,恩格斯搬到伦敦,他抽出大部分时间和大量金钱,来支持卡尔·马克。此后,马克一家终于住进了一所体面的房子,马克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来保存自己的著作和笔记,其中包括他多年来一直在欧洲多地转移迁徙时带着的文件。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卡尔 里德 著作 阿姆斯特丹
  • 简介: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对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的,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的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对物体性事物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的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的重要中介。

  • 标签: 想象 空间 广延
  • 简介:卡尔究竟为乔姆斯基语言研究方案作出了何种贡献?这个问题对于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研究和理性主义思想史研究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历史和学理两个方面,本文从麦吉利夫雷提供的答案入手讨论,致力于论证两个观点:(1)否定性的论点:语言的创造性算不上是乔姆斯基方案的笛卡尔贡献;(2)肯定性的论点:乔姆斯基方案真正的笛卡尔贡献是一种理智化的解释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的思路。

  • 标签: 语言能力 语言知识 理智主义 笛卡尔 乔姆斯基
  • 简介:“乌托邦工程”与“点滴工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工程。它们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它们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即积极的政治观和消极的政治观;以此为基础,它们在社会变革理路上分别表现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通过这种对比,波普充分地展现了其自由主义改良思想的主旨。

  • 标签: 卡尔·波普 乌托邦工程 点滴工程
  • 简介:云楼屹立在万荣县城内的东岳庙内。创建于唐代,毁于辽代,重建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后来明清两代又予重修。东岳庙,坐北向南。离字象门宫。庙基较街心约高六百毫米。庙的南北中轴线上设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阎王殿(原山门已不存在),六幢建筑物构成一个庄严紧凑的布局。

  • 标签: 飞云 献殿 南北中轴线 辽代 坐北向南 德元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的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的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的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的“我”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的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的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故我在”是一个有限且不完满的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的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的发现及这一发现的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6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高等研究院主办。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主要以年轻学者为主,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上海交通大学欧洲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宣扬教授致开幕辞,强调了笛卡尔思想在哲学史上的重要性。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现代哲学 上海交通大学 笛卡尔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 简介:关于笛卡尔对激情作用的论述,通常认为笛卡尔不但将激情的一项功能理解为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而且还将激情视作我们的向导。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对这种通常的解读发起挑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笛卡尔的说法,激情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笛卡尔真的主张激情的功能是知识性的吗?第二个问题是,在笛卡尔看来,我们是否应当以激情为导向?对笛卡尔关于激情功能的学说所提出的一种解读主张激情可以并且也应当作为我们的向导,只是需要受到某些控制。

  • 标签: 笛卡尔 激情 感觉 心灵与身体
  • 简介: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在笛卡尔视角中的世俗存在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道集笛卡尔传统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理念于一身。人的在世,从提问开始。提问产生虚无和否定,人是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存在,是自为的存在。

  • 标签: 存在 虚无 否定性 自在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
  • 简介:卡尔·亨利是当代福音派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其名著《神·启示·权威》以启示论为中心展开异彩纷呈的讨论,特别是其中驳斥逻辑实证派的攻击等段落以缜密而机智的论证令人叫绝。但正如逻辑缜密的批评家常会尴尬地发生的情形一样,我们不得不思考,他自己立论的观点,是否也能经得起像他批评论敌时所用的方法一样缜密的推敲呢?我认为,至少卡尔·亨利所坚持的《圣经》是命题式启示的基本

  • 标签: 启示 命题式 圣经 认识论 亨利 理性
  • 简介:《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中间的“行深”及“照见”说明了“惟”的重要及意义。“惟”一般人都是说“想像”或“创意”,是指以智慧来观照世间,和所谓凭空想像的创意,是有所差别的;惟也好,

  • 标签: 《般若心经》 佛教 “思惟” 教义
  • 简介:“庆祝新年是古老而普遍的传统,庆祝活动中往往包括斋戒、涤罪、振奋以及迎新送旧等仪式。复始更新是新年节日的本质,借创世周年纪念之机,重温创世的故事,祝福神灵,振兴宇宙,鼓舞人群,这种含义在世界各民族的习俗中都可发现,仅有较明显或较隐晦之区别而已”《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 标签: 故事 各民族 隐晦 神灵 传统 仪式
  • 简介:人的思维有三种类型,睁眼思维、卧和梦思维。梦思维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它是通过无意识境界的捷径,多里随机性。每个人每夜都会做梦,只是各人情景不同而已。根据生理学研究,睡眠是脑神经的抑制过程,大部分抑制中又有一部分在兴奋,便是梦中思维。那么,梦对文学创...

  • 标签: 思维科学 梦思维 梦境 文学创作
  • 简介:人和飞禽走兽,在不同的皮囊之下,骨子里是多么相近:大腿装在两根粗大的骨头上,往上连着脊椎,肋骨在两边呈弧形展开。再往上,颈椎将颅骨举起,颅骨上几处洞穴,用来安装眼睛鼻子耳朵嘴巴之类。建筑在这样一具骨架上的肉体,攀爬抓打奔走跳跃喜怒哀乐,衍生出多少故事!

  • 标签: 散文 《人生之思》 学群 文学作品
  • 简介:人生如书,我们宁愿自己是一本封面普通而内容丰富的“简装本”,也不愿自己是一本装潢精美诱人而内容空洞的“精装本”,更不愿自己是一本不能正规出版发行,却在私下流转的“手抄本”,虽吸引人但其中必有不可言喻的隐痛。我们最希望自己是一本别人需要的工具书,虽然读来可能并无趣味,但只要别人有解不开的难题时,把它一翻,便可从中找到正确答案。

  • 标签: 人生哲理 思考 智慧 婚姻 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