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比较孟子的道德成熟论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之间的异同,从而探究在道德成熟论中有哪些部分仍然与当今世界的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本文中,我们试图站在科尔伯格的视角向孟子的道德成熟论提出挑战,并尝试着以某种创新性解释来帮助孟子作出合理的回应。通过这场虚构的对话我们发现,尽管孟子和科尔伯格在理论倾向、对道德进步的界定以及在道德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依然能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从而使我们可以汲取儒家的思想资源以重新审视当代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

  • 标签: 孟子 科尔伯格 道德成熟论 道德发展论 道德教育
  • 简介:阴阳"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古老学说。在古代中国,情感主义者(如孟子和王阳明)都没有把阴阳作为其道德理论的基础,但事实上,中国的阴阳思想为18世纪欧洲情感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情感主义伦理学中,"阴"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阳"可以理解为理性目标,二者具有必然的补充性。阴阳可以视为个体和整体意义上的道德情感论的基础,并有可能通过阴阳范畴将情感主义伦理学加以规范化。

  • 标签: 道德情感主义
  • 简介:《易传》通常被认为是释《易》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但目前的中国伦理思想史教科书多不见对《易传》伦理道德思想的阐述,这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易传》的道德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系统的阐释:一、依据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架构,阐述《易传》阴阳相反相成而为“易”(即“变”)、“生生之谓易”的生命本体论,人道本于天道,故人要成就自己,就必须“继善成性”,人之所以能够“继善成性”的依据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二、“继善成性”的具体实现路径是“修业进德”即内修其身与开物成务,其原则是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具体方法是“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三、“修业进德”的境界是“圣人气象”即“与天地合其道,与日月同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同其吉凶”的圣人境界。

  • 标签: 《易传》 道德哲学 《周易》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电带来了道德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一,要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 标签: 道德建设 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 经济活力 道德素质 利益格局
  • 简介:基于道德形而上学和美德认识论,斯密和休谟认为,道德评价的最佳视角是作为一个客观的旁观者。为了解释道德真理,我们需要采用这种旁观者的评价视角,在道德判断过程中把道德优点和认知优点分离开来。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道德评价或提供道德规范,道德构建主义的主张更加深思熟虑,并优先于评价者的视角。

  • 标签: 亚当·斯密 评价者 道德事实
  • 简介:道德相对主义既非一个独立的学术流派,亦非某一时代的道德思潮,而是伦理思想史上长期出现的一种思想倾向。学者们围绕道德相对主义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在充满敌意、对立和冲突中推动了道德相对主义的发展,由此产生了众多的道德理论。当代学者不再拘泥于知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研究,而是转向发掘道德相对主义的多样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进而重视道德相对主义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道德相对主义 道德多样性 论争 价值
  • 简介:人情是一个中国文化中使用广泛的概念,其内涵较为复杂,其中有情,但又无情,其中有公正,但也会制造不公正。人情有两面性,需要克服人情的局限性,发展健康的人情关系。

  • 标签: 人情 公平 需求
  • 简介:道德是一切文化的灵魂与根蒂,从文化理论上讲,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不仅仅是文化而已,追本溯源,文从质上来,理由情中生。道德的情质是宇宙之间运化万物的唯一能量。“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同“水”与“波”的关系——水即波,波即水,水波一体;道即物,物即道,道物不二。

  • 标签: 道德 天地 文化理论 “道” “水” 万物
  • 简介:《圣经》是基督教最原始、最权威、最重要的经典,也是其教义、信仰、道德、历史和崇拜仪式等的根源和汇聚。康德的道德宗教在对基督教的道德建构中,尤以对其经典《圣经》的道德化诠释为首要和核心。本文立意探讨其诠释《圣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多重原因,并对其诠释《圣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想做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和比较,从而揭示康德释经学在神学和哲学中引发的启蒙意义和深远影响。

  • 标签: 康德 《圣经》 道德诠释
  • 简介:道德勇气"是敢于捍卫道德的勇气,是解决道德困境的关键。拉什沃思·M.基德尔将"勇气"分为两类:"血气之勇"和"道德勇气",认为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为道德原则所驱动。他把"道德勇气"视作三个概念领域的交集:原则、危险和忍耐,认为"道德勇气"是一种义务论式的,而非后果论式的。实际上,真正的"道德勇气"呈现为一种"混合"样态,不仅包括行为者的动机和情感,更涉及对后果的审慎衡量。道德勇气能够通过实践逐渐获得,它不仅是一种德性,更是一种能力。

  • 标签: 基德尔 道德困境 道德勇气
  • 简介:道德自信是人们在其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肯定、价值抉断并准备身体力行的行为状态,是信仰层面的坚定、判断层面的坚持、行为层面的坚守。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根,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走向,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性标志,是文化的内核。道德自信的心理障碍、认识障碍、制度性障碍是当前提高道德自信必须扫除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文化自信 道德自信 困境
  • 简介:伯纳德·威廉斯提出过一套名为“距离的相对主义”的理论,认为“我们”应该悬置对于遥远的古代或者未来生活的道德判断,因为“我们”无法转投到古代或者未来的道德系统中生活,因而与它们只处于“名义上的对抗”。结合威廉斯“内在理由”的主张,系统地重构出他对于“距离的相对主义”的论证,由此可以发现,威廉斯对“名义上的对抗”这一相对主义适用条件的刻画,并不足以保证相对主义只适用于古代或者未来的道德观。

  • 标签: 伯纳德·威廉斯 距离的相对主义 名义上的对抗 内在理由 道德相对主义
  • 简介: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一章,针对杜林从永恒道德推出永恒真理,又以永恒真理支撑永恒道德谬论作了深刻的、尖锐的批判;同时在批判的过程中充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与道德观。特别是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共同道德的存在条件,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道德 真理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的,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的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的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的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的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的‘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的“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的、天赋的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的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的本质。鉴于物种的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的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的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美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全球正义的契机。在全球贸易和金融、气候变化等诸领域,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特色的道路,尽管可能经历了一些挫折,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经济、政治与国际局面,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美国主导世界体系下的全球非正义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道义上负责任的做法应当是谋求平稳的战略收缩。着眼未来,来自权力中心之外的道德呼吁以及全球范围内的真正合作将有助于解决中美之间和平共处和权力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 标签: 中国崛起 正义 跨国责任 战略收缩
  • 简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2017年10月22日,由南京大学中华道德传播研究中心、唐仲英基金会、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自信与道德重塑”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15余家期刊编辑部、报社、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近11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围绕“文化自信与道德重塑”主题,以中西方文化对比的世界眼光和开阔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了我

  • 标签: 文化自信 道德重塑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中国养老保障的道德权利思考是针对老龄群体的伦理性探讨。本文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含义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当下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权利现状。指出主要存在着农村老人享受权利与机会的非均等化与养老保障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两个突出的问题。最后,本论文从确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核心道德理念以及凸显以人为本的孝道原则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道德解决路径。其中后者又从建立健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应的道德调控与建立和社会主义法制相匹配的道德权利的评估两点展开深入分析。

  • 标签: 道德权利 农村 养老 保障
  • 简介:毛泽东诗词中关于道德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道德哲学整体逻辑框架。挖掘和梳理毛泽东诗词中的道德哲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广博内容和思想体系,以及拓展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毛泽东 诗词 道德哲学
  • 简介: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是关涉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重视道德建设。建设农村伦理型社区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以"仁、义、礼、智、信"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典型内容的中华传统道德,能够通过对农村社区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传统道德 农村 伦理型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