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研究社会知觉的心理学家至少都倾向于赞同这样一个观点,"知觉"出现在"社会"或"人"这样的字眼之后是很不确切的。有时,用社会知觉表示一个有关的简单现象(例如,看一张照片,由此识别其情绪),或用它表示某个更复杂的现象和"认知"过程(例如,从另一个人有限的行为线索中推断他的总人格)。社会知觉一词和对物体或事

  • 标签: 社会知觉 知觉对象 知觉者 知觉恒常性 准确度 心理学家
  • 简介: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 标签: 汉字识别 整体与部分 知觉经验 联结主义
  • 简介:风险知觉是指人对潜伏于环境中的危险的主观评定方式或评定值,以'不确定性'为本质特征.在对心理学领域中关于风险知觉研究的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不同时期风险知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指出已往研究在风险值评定和危险源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测量、扩展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风险知觉 心理学 风险值
  • 简介:<正>一.引言知觉广度即注意范围,是指在一瞬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在一瞬间”通常是指1/10秒,实验时受试者的眼球还来不及转动,所呈现的刺激物即已消失.在此条件下,正常人只能对少量几个对象形成清晰的视觉形象,而要有意识地知觉和把握落在视野上数

  • 标签: 知觉广度 中度弱智儿童 呈现时间 正常儿童 受试者 排列图形
  • 简介:通过考察中文单字词句的阅读知觉广度来探讨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问题。实验采用"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移动窗口范式,记录了20名大学生阅读120个单字词句时的眼动行为,其中实验材料分5种窗口条件呈现。实验结果显示,单字词句的右侧阅读知觉广度为2个单字词,小于以往知觉广度的研究结果。中文阅读的基本加工单元可能是词。

  • 标签: 单字词句 中文阅读 知觉广度.
  • 简介:产品包装是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消费与广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产品包装的形状、尺寸和体积大小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判断、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本文就影响产品体积知觉的高径比效应(elongation),从其概念、形状消费错觉与形重错觉的关系、实际消费中的体积知觉效应,以及注意对形状效应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作了简要的评论.

  • 标签: 产品包装 消费心理学 产品体积知觉 形状效应 高径比效应
  • 简介:研究以Eyelink2000车载眼动仪为工具,采用6×3×2×2的四因素混合设计,借助经典的移动窗口技术,探讨了72名被试阅读知觉广度的发展情况,以及材料难度和阅读能力对知觉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级、材料难度、阅读能力均各自独立地影响知觉广度。(2)小学三年级被试知觉广度的右侧范围为1—2个字,小学五年级被试接近成人大学生的知觉广度,右侧范围均为2~3个汉字。(3)难度对知觉广度有影响,被试阅读难材料的知觉广度为2~3个汉字,易材料为2~4个汉字。(4)高阅读能力被试的知觉广度大于低阅读能力被试,阅读容易材料时比低阅读能力被试有更大的向右眼跳幅度。

  • 标签: 中文阅读 知觉广度 移动窗口技术 眼动
  • 简介:自我相关的刺激一般被认为更易捕获注意。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面孔刺激作为干扰刺激时更易对当前任务产生干扰。然而,以往关于自我面孔是否具有注意捕获优势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通过两项实验考察了知觉负荷对自我面孔注意捕获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负荷较低的相关任务中,与陌生面孔相比,自我面孔表现出显著的注意捕获优势;(2)在注意捕获能力上,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不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可能源于熟悉效应;(3)在负荷较高的相关任务中,自我面孔注意捕获优势消失,表明知觉负荷是影响自我面孔注意捕获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自我相关刺激 自我面孔 注意捕获 任务负荷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投射测验法分离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内隐人格观,然后通过效价匹配实验和错觉关联实验,初步探讨了内隐人格观对他人知觉的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跨性格、能力等不同人格属性有共通一致的内隐观;(2)固存观的反面就是渐变观,它们是同一维度的两极;(3)与渐变观者相比,固存观者更易以一种评价性方式知觉他人信息;同时,渐变观者不像固存观者那样对他人特质作出静态判断,而是集中注意力于理解他人行为发生的动态过程。

  • 标签: 内隐人格观 他人知觉 投射测验 效价匹配 启动效应
  • 简介:两个实验采用阻碍效应范式探讨了特征的呈现方式对类别知觉表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阻碍效应范式中,改变特征的呈现方式引发了不同的类别知觉表征方式;当固定样例特征的呈现位置时,引发了基于样例整体相似性的表征;而随机样例特征的呈现位置时,引发了基于样例特征的解析表征。该结果支持了类别学习的多系统理论。

  • 标签: 特征呈现 知觉表征 类别学习 阻碍效应
  • 简介:采用颜色-形状联合搜索任务探讨短期特征联结知觉学习的效果和机制。训练被试在由不同颜色和形状组合的字母干扰子中搜索具有特定颜色和形状的目标字母,训练时间约为40分钟。通过训练,被试搜索特定的颜色-形状联结的目标字母的能力有所提升,并且学习效应能够迁移至背景改变目标不变的条件中,但是不能迁移至背景不变目标改变的条件中。这一结果提示,被试在进行短期联合搜索知觉学习时,学习到的是目标,而并非背景或目标与背景的联系。

  • 标签: 视知觉学习 联合搜索 短期 目标 背景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耳机以叠加法和分离法传送双重听觉信号的知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响度感觉是听觉中枢对同一信号的双耳输入强度加工整合的结果;(2)信号间的中枢干扰作用比外周干扰作用要小.前一论点在对三维虚拟听觉显示研究中也是应十分注意的.

  • 标签: 双重听觉信号 叠加法 分离法
  • 简介:选取汉语中存在语音意识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正常儿童和成人各25名为被试,考察了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言语知觉缺陷。言语知觉任务采用范畴知觉范式,要求被试识别合成或自然的语音范畴连续体。结果发现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识别合成和自然的刺激都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对范畴内刺激的识别缺少一致性;个体分析表明大部分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有较低的识别函数斜率;回归分析表明言语知觉技能通过语音意识的中介作用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 标签: 发展性阅读障碍 语音意识缺陷 范畴知觉 汉语儿童
  • 简介: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中的呈现随眼动变化范式.对16名老年人和16名青年人的汉语阅读知觉广度进行探测。结果发现:(1)老年人汉语阅读知觉广度具有不对称性;(2)在以汉字为呈现单元的条件下,老年人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汉字及注视汉字右侧2—3个汉字;(3)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阅读知觉广度范围更小。

  • 标签: 阅读知觉广度 老年人 眼动.
  • 简介:本研究以24名小学教师和98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与测验法探讨了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有着较高的准确性;(2)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水平随教龄和职称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3)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水平与其条件性知识掌握情况表现正相关;(4)小学教师对学生注意问题的知觉准确性与其所教年级无关。

  • 标签: 小学教师 知觉准确性 学生注意问题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民族心理距离测量量表、阶层差异测量量表、刻板印象评价量表、文化依恋量表和民族本质论量表,以内蒙古自治区303名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外群体知觉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和阶层差异感知对民族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民族本质论在民族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依恋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民族心理距离和民族阶层差异感知可以预测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民族本质论在个体对其他民族的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的文化依恋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控制外群体知觉、改变个体本质论信念来改善族际关系,帮助个体跨文化适应。

  • 标签: 民族差异 刻板印象 文化依恋 民族本质论
  • 简介:采用工作记忆和时间判断的双任务范式,探讨了言语工作记忆的保持过程对时间知觉的影响。研究中操作记忆负荷和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ISI:记忆刺激消失到时间判断任务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结果发现,记忆负荷越大,知觉到的时间越短,韦伯比例越低,反应时间越长;ISI越短,知觉到的时间变短,反应时间越长,这表明知觉时间和反应决策是一致的,不存在累加时间和反应判断之间的trade-off。但是记忆负荷和ISI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记忆负荷和ISI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时间判断,言语工作记忆的保持和时间加工共享工作记忆资源。

  • 标签: 言语工作记忆 保持过程 时间知觉 工作记忆资源.
  • 简介:<正>知觉属于人的一种认识活动。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信息加工的原则对于知觉有不少的解释和实验研究。(一)知觉的一般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通常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当人们说某人已经知觉了一物体或一事件时,就意味着这个人

  • 标签: 现代认知心理学 知觉理论 模式识别 特征分析法 实验研究 感觉登记
  • 简介:基于Berry等人提出的“移民适应理论”,考察了城市农民(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城市适应策略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歧视知觉的关系.311名失地农民和461名农民工受邀填写城市适应策略问卷和歧视知觉问卷.结果发现:①中国城市农民(失地农民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策略主要由“分离策略”、“同化策略”、“角色认同混乱”和“混合策略”四种形态构成.②歧视知觉对城市农民的城市适应策略具有广泛而普遍的预测效力,歧视知觉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分离、同化策略或陷入角色认同混乱;歧视知觉负向预测混合策略.③歧视知觉对城市农民的城市适应策略的预测方向和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的调节.

  • 标签: 失地农民 农民工 城市适应策略 歧视知觉
  • 简介:使用Eyelink2000型眼动仪,采用经典的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对24名被试在不同窗口条件下英文阅读的眼动指标进行记录和分析,以考察小学五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的知觉广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五年级学生英语阅读的知觉广度的右侧范围是注视点右侧5-8个字符空间。

  • 标签: 英语阅读知觉广度 呈现随眼动变化技术 小学五年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