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无论是纵观近20年来客观的历史现实还是考察福山在这期间所做出的对美国的批评和对中国的赞扬,考察福山如何从高调鼓吹'终结论'到被迫唱起'衰败论'(即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衰落),都说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已终结了。对于正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的中国人民来说,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轰动走向衰落是个难得的'历史事件',因为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即研究福山的这一理论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以及为什么会走向衰落,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更能认清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标签: 福山 《历史的终结》 黑格尔的历史观 金融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本文是德国杜宾根大学荣退系统神学教授、神学家莫尔特曼(JurgenMoltmann.1926-)关于希望的末世论的论述,发表在1999年Concilium第3期上。莫尔特曼在此文中说明末世论不是关于界毁灭和大灾难的理论。世人鉴于社会邪恶与生活不堪忍受.也鉴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多次提出宇宙毁灭、人类毁灭的预言.古今中外.不乏其人。但莫尔特曼认为.基督教同这一类启示文学著作毫无共同之处。

  • 标签: 末世论 上帝 基督教 神学家 邪恶 预言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的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的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的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的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的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的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的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的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的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的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的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的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对民主的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的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的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的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的体现,但古典范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的终结;新的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的重构,而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的未来观。

  • 标签: 历史哲学 未来观 民主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的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的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罗杰·斯佩里以裂脑人实验所得大脑功能的成果,我们称之为裂脑人理论。他创立了大脑两半球各有优势的既分工又合作的分工说,结束了千百年来人类对脑功能的定位区域说、颅相学、记忆中枢(记忆中心)、音乐中枢(音乐中心)等假说。这是一个里程碑的科学发现,在

  • 标签: 大脑功能 语言能力 遗传基因 思维方式 脑额前叶理论
  • 简介:自启蒙运动以来普遍主义(即观念与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一直是欧洲思想的特征。它同时也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话语中的一个设想,这些话语认为当社会实现现代化时,它们将共同拥有某些、通常是随着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价值和信仰(人权、民主、社会主义等等)。当全球化把许多现代化的假设合并起来后,某些全球化的倡导者继续相信全球化将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致力于使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密切联系的某些观念得到普及。与此相反,本文认为全球化见证了那些被现代化交付给历史的传统重新出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在'全球现代性'的背景下,出现了各种文化现代性的主张和文化分歧,它们挑战了普遍化的假设。至少在现在,全球化所创造出来的共性最好被描述为'差异中的共性'。

  • 标签: 全球化 现代化 社会主义 普遍主义
  • 简介:发明离不开思维程序。发明的过程是用思维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发明问题而言,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变换已知得到未知的过程,未知的问题可以通过变换已知得到答案,怎么变换呢,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告诉你怎么变换。

  • 标签: 思维程序 发明 思维方法
  • 简介:针对我国侦查强职权主义的特点,学界提出了侦查程序诉讼化理论,期望运用现代诉讼的基本原理改造现有的侦查程序,引进司法权的介入与控制,增强犯罪嫌疑人与侦查机关平等对抗的能力。侦查程序诉讼化理论契合了现代诉讼程序保障权利、限制侦查权滥用的价值追求,但由于对侦查程序的内涵把握不准,在司法介入的性质和犯罪嫌疑人地位的定位上难以做到理论白洽和符合侦查实践。不同于审判程序,侦查的过程既存在侦查机关单方面调查活动,又包含了控辩双方及其他程序参与人的参与。因此,我国侦查程序改造的路径选择应当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而展开。

  • 标签: 侦查程序 诉讼化 路径选择 程序改造
  • 简介: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论”需要回到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展现其在不同时期对哲学态度的思想转变,从而揭示马克思“哲学终结论”的本质内涵在于“终结”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旧哲学,其真正目的在于为创立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开辟思想道路,而不是要宣布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的死亡和消失。据此,马克思“哲学终结”思想对于现当代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它启示人们哲学研究本身也应该在继往开来的同时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 标签: 马克思 哲学终结 实践唯物主义
  • 简介:个人自主是一个充满歧义的概念。程序性自主观反对为自主个人的行动或愿望施加任何内容方面的限定,而实质性自主观则主张施加这类限制。在揭示实质观困难和回应实质观质疑的基础上,一种德沃金自主理论框架下的程序观辩护尝试对个人自主的外部影响机制做出说明,使其与人们的道德直觉相容,同时补充完善德沃金自主理论。

  • 标签: 个人自主 实质性 程序性
  • 简介:本文将借助康德的认识理论,构造一个康德式的道德程序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道德律是管理准则的程序,该程序要求准则中的关切及其满足方式获得从小群体到大群体再到所有理性行为者共同体的逐渐承认。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尤其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示了这种理论的可能性,但这两本书的重点在于描述一种批判的道德理论与其他独断论的道德理论的区别,而没有着力阐述批判的道德理论是如何运用的,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虽不是康德明确论述的,但依然是康德式的。第一节说明认识的程序论,第二节提出道德程序论,第三节将此理论与若干竞争理论对照。

  • 标签: 认识的程序论 道德的程序论 管理准则 承认的外部协助
  • 简介:  对工业文明的绝望和希望,对消逝传统的留恋与决绝,造就了本雅明理论的奇特之处.《讲故事的人》就是把艺术生产理论置于对现代工业社会异化的批判的背景上,站在反抗现代技术与怀旧的立场上进行论述的.……

  • 标签: 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 复制艺术 现代工业 社会异化 艺术作品
  • 简介:程序公正是指处理管理事务所依据的原则是否公正。普遍认可的程序公正原则包括一致性、避免偏见、准确性、可修正、代表性、道德与伦理原则。程序公正研究主要有测量和实验操纵两种研究范式。对程序公正的测量主要以单维为主,亦有少数多维测量量表;对程序公正的实验操纵主要以发言权为主,有少数研究对准确性、无偏性或综合几项原则进行操纵。未来研究应考虑程序公正的结构问题,对程序公正的操纵范围进行扩展、操纵方法考虑情景性,还需关注程序公正与程序不公正的差异。

  • 标签: 程序公正 结构 测量法 操纵法.
  • 简介:新兴宗教巴哈伊信仰的经典翻译活动正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地进行,因此,对此研究值得深入探讨。同时,巴哈伊权威文献中含有大量关于翻译的论述,值得挖掘梳理。有鉴于此,本文回顾了新兴宗教巴哈伊信仰的经典翻译史——特别是英译史与中译史,梳理了有关翻译标准和翻译程序的论述。

  • 标签: 巴哈伊信仰 经典翻译 翻译历史 翻译标准 翻译程序
  • 简介: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21时57分,天主教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又译作约翰·保罗二世)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有读者来信询问新教宗如何产生,本刊特请教会专家作如下解答。

  • 标签: 天主教 新教 程序 选举 2005年 读者来信
  • 简介:“圣人”在天主教而言是指死后灵魂升天、可作教徒表率、应受教徒礼敬的人。教会对“封圣”即册封“圣人”,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及程序,要有当地教会提出并考察论证。此次梵蒂冈的“封圣”完全无视中国教会主权,而由所谓“台湾地区主教团”越俎代庖,违背了教会的规定和程序。罗马教廷册封“圣人”的程序和规定,其主要内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 标签: 罗马教廷 “圣人” 天主教 宗教信仰 政治目的
  • 简介:以较为复杂的课堂学习材料为对象,研究定势对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迁移中有定势负效应;重视样例的条件结构,构建起条件原型的学习准备状态,将有助于知识迁移;2.具备条件认知学习状态的被试,不仅顺利完成表面形式的迁移,而且在内在结构的迁移中,能突破表面形式的干扰,表现出较好的内在结构迁移成绩;3.结构类比要比仅仅进行特征类比产生更大的迁移效果。

  • 标签: 定势 程序性知识 学习迁移
  • 简介:本研究以学习者拥有领域知识的水平差异为基点,结合元认知监控手段,考察学习策略与程序性知识迁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以揭发意义或价值、建立新旧知识信息间实质性联结的解释策略对拥有高、低领域知识组的被试具有明显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而以相似性为基础的练习策略往往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的是新旧知识间表面特征的联结,因而程序化技能的迁移范围不如前者。(2)在运用获得的认知技能碰到阻碍时,解释策略不仅使高知组被试能够突破无关变量的影响,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低知组被试掌握的规则缺陷。

  • 标签: 学习策略 程序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