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生死疲劳》生动描述了中国农村50年历史的壮阔画卷,塑造了大量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丰富、深刻的主题与思想。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通过对蓝脸形象的塑造来唤醒和歌颂公民个体在公共领域中对自己的生命主体权利的充分意识,是在给蓝脸这样的生命主体精神的捍卫者唱下一曲赞歌。而它透过叙述同时也表达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在私人领域,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涉及道德伦理的日常生活领域,对人的德性诉求与人的动物性存在空间同时予以承认的问题。虽然通过蓝解放的新恋情突出传达了对人的动物性存在空间的承认和追求情爱的个人权利的肯定,但小说当然并不否认人的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必要性。关于互助的一些独特安排,主要就是这样一种终极关怀动机的表达。

  • 标签: 《生死疲劳》 公民个体 公共领域 私人领域 终极关怀
  • 简介: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疲劳和心理负荷因素对瞳孔大小的调节作用。实验一主要检验文本阅读中的疲劳效应;实验二分析不同文本加工水平者的瞳孔变化差异,以探讨疲劳和心理加工对瞳孔变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文本阅读中,疲劳会使瞳孔缩小,心理负荷增大会使瞳孔放大,一定的心理负荷可以起到维持瞳孔大小不变的作用;疲劳和心理负荷因素对瞳孔大小的调节存在颉颃效应。

  • 标签: 瞳孔大小 心理负荷 疲劳 文本阅读
  • 简介: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差异近年来已引起认知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神经语言学家的广泛兴趣.本文从神经语言学角度出发,以Levelt的语言产生模型为框架,对词语加工哪一水平上的损伤会导致动词和名词分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 标签: 脑功能 动词 名词 认知心理学家 心理语言学家 神经语言学
  • 简介:摘要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ncephalofluctuographtechnology,ET)以其独特的测评功效已经在临床医学、体育等领域得到较多应用。本文通过对ET的技术原理、关键测评功效及该技术在有关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论证了应用脑波超慢涨落技术研究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的可行性。根据对目前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的必要性的讨论,提出了应用ET技术系统开展民航飞行员心理疲劳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 标签: 脑波超慢涨落技术 民航飞行员 心理疲劳 可行性
  • 简介: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探讨了7~10岁普通话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语义一致和不一致情况的加工表现。被试分为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实龄匹配儿童和语言能力匹配儿童三组,结果表明7~10岁的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与年幼的语言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条件下的加工快于不一致条件,两组儿童的表现均符合词汇体假设;与此不同,实龄匹配儿童的加工速度整体均快于以上两组儿童,且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加工速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普通话7~10岁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合法性的习得仍不成熟,语法体的加工仍受词汇体影响,处于语法体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

  • 标签: 特异性语言损伤 学龄期儿童 词汇体 语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