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周武王灭商前后就应该已在洛阳建造城邑,城址位于今汉魏故城一带,而成王时周公又在渥河两岸营建新邑,以涧河附近人洛三焦地带为周人的宫庙宗室区,灌河东岸为再迁殷民的聚居区。此后洛阳诸城统称成周,直至东周敬王时才特指敬王所居之城,这便有了王城与成周之别。

  • 标签: 洛阳 武王 成周 王城
  • 简介:9月19~21日在河南洛阳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河南省老子学会、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洛阳老子学会、洛阳老君山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议。

  • 标签: 老子文化 洛阳市 国际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道家研究
  • 简介: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以孝文帝迁都洛阳为一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而且使洛阳再度成为中原地区佛教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实早在汉代,洛阳就是佛法流布的重镇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洛阳之白马寺,即为佛法传入...

  • 标签: 《洛阳伽蓝记》 中原地区 北魏 佛教文化交流 四夷馆 佛教传播
  • 简介:在讨论中唐儒家心性论渊源的时候,学者多采用思想比较的方法。洛阳地区近出铭文中首次出现中唐佛教的'复性'一词。这提供从历史环境的角度讨论儒佛二家心性观念关系的可能。佛教复性观念延续了盛唐时期东山禅法的教学内容和禅修方法。这一禅法与中唐知识人试图重整人伦秩序的理性精神颇为契合。贞元后期,李翱、韩愈定居洛阳,他们的亲知友朋直接接触禅法,不约而同地感知佛教的复性观念。这是儒家知识人提出心性论的知识环境。

  • 标签: 东山禅法 复性观念 中唐儒家 洛阳
  • 简介:略析澄易学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澄(1249~1333),字幼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人,是宋末元初的一位易学家和理学家。其易学著作主要有《易纂言》和《易纂言外翼》。《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认为:“草庐(澄)出于双峰,固朱学也。”从...

  • 标签: 《周易》 阴阳对立 六十四卦 吴澄 经卦 《序卦传》
  • 简介:<正>虞对儒家的基本态度是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等儒家代表人物都受到他的攻毁。但他对战国末年的儒学大师荀子却是个例外。本来虞对荀子亦持基本的否定,但后来经过他对《荀子》的重新审视,又以为荀子的见识度超越儒家与诸子,甚至视荀子为儒学的路德、中国古代学术界的培根。并写作了《荀子之政治论》、《荀子之〈天论〉与辟机祥》、《荀子之〈劝学〉及〈礼论〉》等三篇论著,来阐发荀子的政治观、天道观与人性修养学说,对荀子的学说作了高度的评价。

  • 标签: 吴虞 君主主义 荀子 法后王 法先王 儒家德治主义
  • 简介: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方言中的4个分支与圣经翻译有关,即太湖分支的上海方言、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杭州方言,台州分支的台州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方言。据笔者统计,方言圣经译本总计114种,其中汉字49种,罗马字65种,含2种《圣经全书》汉字本,1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9种《新约全书》汉字本,8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 标签: 圣经译本 吴方言 汉字 教会方言 罗马字
  • 简介:清代,松江府娄县有一个诗才敏捷、颖慧绝伦的女子,名叫学素。后来,嫁给了翰林院编修顾伟权。

  • 标签: 嵌字诗 翰林院 吴学素 清代
  • 简介: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更深刻,是“天学诗”成熟期的代表,我们姑且称之为得道诗,一些诗作诗中反映了当时教会的崇拜与圣工。这十二首诗除了被称为“仰止歌”的第二首前面已经介绍过外,其他十一首如下:

  • 标签: 诗歌 天学 吴历 成熟期 真理 真情
  • 简介:“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16:15)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众多神长教友爱国爱教、热心参与福传,他们是天主的仆役,不问收获,只务耕耘,使得教会在历经文革的创痛后,各项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

  • 标签: 福传 热心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改革开放 八十年代 爱国爱教
  • 简介:澄在理气问题上提出"理"与"气"不可分,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的观点,认为理气不可以先后言.亦不可以有无言,这既跟他的治思想密切相关,也是对当时主流思潮以"有"、"无"、"先"、"后"言理气的一个反动.澄易学理气论思想的提出,在学术史上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意义:其一是在本体问题上,发展了的元气生机观,使儒学基本上摆脱了以"空寂"、"虚无"为特征的佛、道本体论的影响.其次,理气不可分,理在气为儒家追求在现实超越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澄区分理与气,区分功能与实体,比张载仅立"清虚一大"为万物源有更多的合理性,为儒家的成圣成贤的修养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理气论 易学 儒家 有无 张载 《易》
  • 简介:史书对唐代北宗禅高僧普寂晚年居住地和籍贯,有不同记载。本文据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和《资治通鉴》、《旧唐书》、《元和姓纂》等史料考证:1.普寂晚年居住洛阳,并卒于此;2.长乐信都是普寂俗家郡望,蒲州河东是其旧居地。在对普寂晚年驻锡之所的考证,本文发现,唐代洛阳有兴唐寺。

  • 标签: 普寂 洛阳 兴唐寺
  • 简介:雕塑家显林是中国佛教雕塑史上一个特别的存在。1994年,他人选独立创作设计了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大佛高88米,铸铜材质,为世界巨型铜铸雕塑之一;2000年,他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主持海南三亚“三面观音”像的定稿设计,三面观音高108米,不锈钢锻造,位居世界巨型雕塑前列;2001年他投标入选原创设计了河南鲁山县的“中原大佛”,佛高128米,亚金铜板锻造,为目前世界最高雕塑……其一人参与多尊巨型佛像创作的经历在古今雕塑界实属罕见。

  • 标签: 佛教雕塑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协会 创作设计 书写 2001年
  • 简介:《中华佛教名胜大全》第一次编委会议在华东师大教授张志哲和上海图书公司林国华二同志的主持下,于五月二日至二十三日在中国古都洛阳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会议认真讨论了编写《大全》的指导思想、规模、特点、范围、体例、进度、出版等事宜,自始至终洋溢着友好热烈的学术气氛。会议认为这部《大全》是关于中国佛教名胜的第一部大型辞书,它具有全面性、资料性、学术性、知识

  • 标签: 编委会议 学术气氛 大型辞书 图书公司 中国佛教 古都洛阳
  • 简介:宋代项安世著《周易玩辞》一书,主张“因辞而测象”的治易路效,其学术风格兼重象效和义理.项氏《周易玩辞》一书,对元代澄产生了很大影响。澄的易学思路。基本也遵循“观象玩辞”的路效进行,其易学著作《易纂言》多处提及并肯定项氏观点,但澄没有在项氏的观点面前止步,在易象内涵、卦变理论和义理的理解等方面,表现出与项氏易学不同的特点.

  • 标签: 项安世 易学 吴澄
  • 简介:先人风范永世长存——怀念耀宗先生□徐明涵●耀宗先生是一位国内外颇有知名度的爱国基督教界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先生率领中国基督教内的爱国人士发起三自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改变了殖民地教会面貌,成为独立自主自办的教会,并从此获得了新生,走上了健康发展之...

  • 标签: 中国基督教 共产党 社会主义 三自爱国运动 国教会 人民民主
  • 简介:《戏答无珍》中所谓雪、冻、病云云,都不过是摩诘托病说法的一种道具,一种由“疑”而造的托词而已。本诗实在可以分为两层:表层之所思、所感,不过是一种浅层的感性表现,不过是作者为了表现自己的人格和内在的气韵而设的道具而已;而深层之意蕴,乃是作者内在的文化品格。透过层层烟雾,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作者人生将再一次绽放,他的人格将得到再一次升华。范仲淹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语)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内在质的规定性。有此品格,作者怎能不心定气闲呢?

  • 标签: 文化人格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洛阳 蕴涵 《岳阳楼记》
  • 简介:丁茶山和草庐都是当世最杰出的易学家,以象数学的角度为主解释《周易》是他们的共同点。其中,茶山对《周易》的象数性解释的核心是《四笺小引》的“推移”、“物象”、“互体”、“爻变”。而草庐对《周易》的象数性解释的核心是《易纂言外翼》12种方法具体运用于《周易》卦爻辞解释的方法——“卦变”、“变卦”、“互卦”、“象例”。因此,可以说丁茶山和草庐的《周易》解释方法的核心理论是一致的。但对这些解释方法的实际运用,茶山又是和草庐存在区别的。即茶山在爻辞解释上,继承了草庐“爻变+互体”的方法,同时又全面运用了“推移”这一方法,这可以说是茶山自己的独特解释。这也是茶山与草庐在《周易》解释方法上的最大不同。

  • 标签: 丁若镛 吴澄 推移 物象 互体 爻变
  • 简介:中华民国的建立,不只是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同时还把封建体制下凝固的文化传统摆在了新时代的激变与转折之中.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要求国家政权与文化与此相应,旧有的一切适应封建体制的政治结构与文化传统通通需要转变自身.于是,文化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学术界出现了反传统的研究趋势,思想界则有新学与旧学的激烈辩论.打倒孔家店也好,推行白话文也罢,尝试汉语拉丁化,提高俗文化地位,倡导立足国民的新史学,表彰走向民间的新思潮,如此等等,都是此一国家体制转变带出的文化表现.李鸿章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不是就此做出的感慨,但借用来描述此一时代转变同样十分恰当.作为文化传统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佛教及其文化,显然也被逃身无术地裹挟在此一时代转变的大潮之中.

  • 标签: 佛教研究 吴华民国 成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