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由陈晋撰写的《文人毛泽东》,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毛泽东的力作。本书三个方面丰富和深化了毛泽东研究:首先,视角独特,不同凡响。以往的毛泽东传,都是从政治、军事活动等方面来记述毛泽东的一生,或者截取毛泽东一生的某个横断面(如早年...

  • 标签: 毛泽东 文人 毛泽东研究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实味 毛泽东文艺思想
  • 简介:灵岩山位于苏州城西西南方十五公里木渎古镇,因为以前其山多石,犹如灵芝状,故山名灵岩。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曾在灵岩山建馆娃宫与越国美女西施在此寻欢作乐。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是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武帝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宋初改为秀峰禅院,

  • 标签: 古代文人 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 灵岩山 梁武帝
  • 简介: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 标签: 《世说新语》 魏晋文人 审美心理 理想人格 知识分子 文人士大夫
  • 简介:河州(今称临夏)之称谓远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已见于史,而到清代中叶以后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到了民国时期,河州之名远播西北,影响到全国回族社会,及至海外穆斯林中。时至今日,知道河州之名的远比它历史上曾有过的名称——袍罕、导河为多,特别是在这块土地的辖境外。河州的魅力在何处,恐怕不能不谈到这里形成的回族文化。

  • 标签: 民国时期 回族文化 河州 民俗文化 伊斯兰教
  • 简介:从东晋的“佛学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上大夫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人,也多少要懂一点音乐。“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必需的修养,而且,琴——音乐,更被置于四艺之首。魏晋之际,虽尚无“琴棋书画”的成说,但己将“琴”与“书”并提,

  • 标签: 文人士大夫 音乐生活 佛教信仰 中国传统 书画 魏晋
  • 简介:道家、道教的思想理论,对中国文人的思想影响相当大,汉初,刘邦虽尊奉孔子,但汉初的治国,则以道家的“元为”为主导思想,造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道家的思想不能不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影响。一些著名的文学家。不仅具有儒家的人世思想,也有道家的人生思想。贾谊的《鹏鸟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 标签: 道教 中国文人 “无为”思想 人生观 儒家思想
  • 简介:刊玛窦是接受过16世纪正宗西方教育,然后来到中国与中国学者进行了近30年学术交流的最早的西方人。他非常熟悉当时西学的特点,而且向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介绍了不同于中国“天圆地方”的西方宇宙观,以及中国所没有的西方的演绎式推理法。然而,与利玛窦所想到的不同,原来中国并不是没有和实用性无关的数理逻辑,研究二进制的莱布尼茨就惊叹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卦序之精妙。不过必须指出,利玛窦的西学输入之后,为17世纪以来东亚文人的学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利玛窦 西学 传教
  • 简介:<正>在几年的英语学习中,笔者不经意中发现汉语和英语在人称代词上上些有趣的差异。试归纳如下:——口型之别。汉语中发“我”的音开口度很小,显得非常自谦,毫不引人注目。其他如“吾”、“余”甚至方言中的“俺”、“咱”等,均是如此。“你”“他”音时,口型才依次张大。而英语中的“I”发音时口张得特别大,显得有些当仁不让,惟恐他人忽略自己,而讲“you”、“he”、“she”时口型则逐次缩小。

  • 标签: 人称代词 开口度 中发 圣一
  • 简介: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经历魏晋隋唐的初始阶段.至五代宋元而走向成熟,并在其后盛行不衰,以致成为贯穿中国绘画史后半段的一条主线.从唐宋的王维、苏轼,到近代的齐白石,黄宾虹等,他们不仅传承和丰富了中国文人画的图式,而且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思想,也极大地充实了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并不断浸润着国人的情操.品格和精神.……

  • 标签: 中国传统 传承审美 传统文人画
  • 简介:《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  原始社会所确立的线的艺术形式被延续下来,这是中国画用线艺术的渊源所在.真正的艺术是个体全人格中善的情感真实无伪的表现.情与理的统一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要求,这一意识对于人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方法同样起着主导作用.这也正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观念的根源所在.……

  • 标签: 尘事怡悦 怡悦性情 性情试论
  • 简介: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道德本体论的建构。无论是“理本体”还是“心本体”都将儒家伦理精神涵泳其中而获得了一种统摄世间万物的意义。伦理与艺理相通,道德本体论的建构对当时文人画的体例与风格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并塑成了相应的审美旨趣。

  • 标签: 宋明理学 道德本体论 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