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最近公布的清华简《父》,学界基本认同其为《尚书》类文献,但有《夏书》说、《商书》说、《周书》说,通过分析三说,判断《父》可能是源于创作于商初的"语"体档案,是商汤灭夏后,访夏王室贵族父,借鉴夏代贤王恭明德事迹,以史为鉴的产物。商汤与父的对话,经商代史官记录整理成为商代典册,在商代官学教育中传习而得以保存,成为《商书》的一篇。经历商周王朝鼎革,周对包括《父》在内的商代典册档案进行整理,因其载有夏代贤王明德事迹,具有较强的史鉴意义而得以继续流传于世。至战国中后期,《父》依然存世,见引于《孟子·梁惠王下》,而清华简《父》则可能是战国时流传于楚地的《商书》抄本。《父》对于判断《商书》时代、证明夏王朝存在性意义重大。

  • 标签: 清华简 《厚父》 《商书》 创作时代
  • 简介:恽代早期马克思主义观具体体现有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思考上,注重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经济分析,得出"舍改造经济制度,无由改造社会"的科学结论;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认识问题上,明确提出要实现民族独立必须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打倒军阀;在中国革命动力的基本问题上,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作出了初步判断。这些看法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重要理论成就。

  • 标签: 恽代英 早期马克思主义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
  • 简介: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家、理论家和青年运动领袖恽代,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在探索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甄别;在同反动势力和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中,既坚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同时又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社会文化改造的主张。重温恽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恽代英 传统文化 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