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白寿先生生于1909年3月,河南开封人,回族,经名哲玛伦丁,少年随母学习《古兰经》,青年时期到上海文治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学习。1939年至2000年3月先后执教于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终生从事史学研究和史学教学,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 标签: 白寿彝 燕京大学 成达师范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史学研究 《古兰经》
  • 简介:我的两个姐姐大学毕业后。都相继跟随两个姐夫远嫁他乡。因为离着远,工作又都很忙,所以回娘家的次数实在是少之又少,为此,每次回家她们皆大包小包地带一堆礼物,吃的、穿的、喝的、用的,一应俱全。

  • 标签: 大学毕业 礼物
  • 简介:苏轼(1037—1101)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嘉祐进士,曾因反王安石新法,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儋,卒后谥文忠,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崇佛禅,为著名居士。

  • 标签: 居士 东坡 “唐宋八大家” 家人 翰林学士 王安石
  • 简介:<正>一"人格"是现代社会及文化中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人们对人格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界说却不尽一致。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古代汉语中并无"人格"一词。中文"人格"一词是近代从日文引入的,一些近代启蒙思想家如梁启超、蔡元培等最早在其文章中提到它,如梁启超在《新史学》、《新民说》等著作中曾较多地提到人格一词。此后,随着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深入,"人格"一词逐渐流行起来。而日文中所谓"人格"一词系译自英文"Personality",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一般将其解释为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然而,人格是一个跨多门学科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在现代西方文化中,西方学者对人格的研究和认识也已远远超出心理学、医学等范畴,趋向于用文化学的角度和方法来把握它。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Jung.C)的观点,文化要求于他所起的角色就成为人格,它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应该说,这种说法与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人格概念的考察和使用大体是一致的,

  • 标签: 传统人格 人格思想 儒家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儒学 独立人格
  • 简介:民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形成、变化都与本民族的历史变迁、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劳动等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花腰服饰是花腰彝人外观上的显著标志和生活习俗及审美观的体现,从色彩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民间信仰的观念和意识,折射着这个民族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心理积淀。

  • 标签: 民族服饰 文化内涵 解读 文化载体 历史变迁 政治经济
  • 简介:今年是白寿教授从事学术活动六十周年,在高校执教五十周年,也是他八十大寿之年。为了庆祝他的成就,2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同志约二百人,多为我国史学界老一辈专家

  • 标签: 白寿彝 学术座谈会 国史学界 史德 中国通史 中国史学史
  • 简介:<正>“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哲学对人的第一要求。相对于此,东方的儒家哲学则以“成就你自己”为首要的关注之点。从先秦开始,儒家的哲学思考便指向了成人(人格的完善)。作为宋明时期的新儒学,理学同样受到了这一思维传统的制约。当然,较之先秦儒学,理学对人格的考察无疑更为深入。

  • 标签: 人格境界 理学家 儒家哲学 朱熹 成人 价值理性
  • 简介:一、毕节地区的文古籍及其整理翻译概述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因为历史上“千年土司”的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的存在,文这种民族文字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普遍使用,文古籍文献的蕴藏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因文献语言的发育完善,文献门类的齐全等,在全国彝族分布区来说,也是少有的。毕节地区文古籍文献蕴藏量是最丰富的,在1966年以前,民间的收藏至少在5万册以上,但这些藏书的三分之二左右毁于1966年至1976年之间。

  • 标签: 《彝族源流》 彝文古籍 《西南彝志》 翻译 整理 毕节地区
  • 简介:先秦儒家的人际关系学说,是儒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流毒深远的糟粕,又有至今仍有一定价值的精华。在个人与群的关系上,他们强调群对个人的制约,以群为重。在人与己的关系上,他们主张洁矩,即按别人在他的立场上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来对待别人。这些观点本身,当然包含封建等级宗法意识,如果剔除这些,而在人的政治经济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它们,是会为我们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提供某种启示的。先秦儒家既强调道德主体的特立独行,又主张与他人的谐调统一;既提倡任贤使能反对嫉贤妒能,又劝导贤者对不肖宽容,教育。这种辩证的观点,对于调整今天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先秦儒家 荀子 新型人际关系 道德主体 人与人 经济平等
  • 简介:理论分析表明道家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生死的智慧,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因死亡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但此假设并未得到来自实证研究方面的任何证据的支持.本文通过三个实证研究对此结果进行了考察.研究一发现道家人格多个维度与死亡焦虑多个维度显著相关.研究二不但复现了上述结果,还发现:与启动死亡焦虑条件相比,在未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人格与死亡焦虑间相关系数显著的个数更多,绝对值更大.研究三发现:词汇性质与启动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启动死亡焦虑的条件下,道家与儒家词汇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汇.结果表明:道家人格具有对抗死亡焦虑的作用,但在应对特质与状态性质的死亡焦虑中,道家人格表现出了独特的时间特异性.

  • 标签: 道家 道家人格 死亡焦虑
  • 简介:作为弟兄姊妹的家——教会有责任把众弟兄姊妹领到青草地上.可安歇的水边.牧养好.引导好他们,使每个基督徒都成为基督的精兵.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为主发光作盐……

  • 标签: 基督徒 家人 教会 基督教
  • 简介:基于文化影响人格的视角,结合对道家人性论的分析,建构道家人格结构理论模型,本文将道家人格操作化界定为:道家人格指在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与道家人性论之'自然本真'的内涵一致并表现在知-情-意-行层面的典型的人格特质。以此为基础,从道家经典著作中选取486个描述人的词语,经由多次意义分析和初测,保留了37个,并最终形成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初测)版,包括自然、本真、柔韧、谦退、超脱和寡欲6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2)支持了该六维结构。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系数分别介于0.430~0.704和0.528~0.721,各题项与其所属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及各维度间的相关(绝对值)分别介于0.389~0.795和0.157~0.444。研究反思认为,特质因素论与(道家)人性整合观间的矛盾影响了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的效度,这使得任何对道家人格量表题项版有效性的考查,都不能以因素分析得到的单一因子为单位,而应以整合道家人性观及道家知-情-意-行心理行为特征的层级模式为单位。情境(判断)测验能够有效契合针对中国人文化心理行为特征的测量,但情境(判断)测验的效度以及中西情境(判断)测验的比较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需要立足现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收集更多质性资料、深入探究道家人格各维度的丰富内涵并编制具有针对性的道家认知思维方式量表。

  • 标签: 传统文化 道家 人格 道家人格 测量
  • 简介:2月19日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白寿教授八秩寿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协会长沈遐熙,副会长张秉铎率伊协各部室负责人及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马维芝前往白副会长寓所为他祝寿。白教授虽然年已八旬,而面色红润,身

  • 标签: 中国伊协 白寿彝 秉铎 沈遐熙 政协常委 面色红润
  • 简介:理学家以《四书》为依托,从《四书》开发与阐明的儒家心性论和人伦道德学说实现了人学为本旨的而表现为以理念形态的儒学的复归,质言之,实现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儒学的归位。以此言之,理学的兴起亦可谓是儒家人伦道德学说的重建与振兴。

  • 标签: 理学 儒家 人伦道德 回归 振兴
  • 简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儒家管理学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对于儒家管理学学术界仍然缺乏必要的研究.与西方管理学相比,儒家管理学的人性假设体现出更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同时这种人性假设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儒家管理学的理论建构,使得儒家管理学实现了德治与法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完美融合.

  • 标签: 儒家 管理哲学 人性 管理目的 西方管理学
  • 简介:本文以提示"三才之道"的意蕴为契入点,通过易儒互动、会通过程的考察,探讨儒家人文哲学的宇宙论根据及其有原创意义的思维模式,又采用中西哲学差异比较的方法,概括出"有机人本"、"宗法群体"、"主观能动"、"道德理性"四项观念,剖析和诠释儒家人文哲学的内容特质和精神价值,进而为合理评价儒家哲学人文资源的现代意义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依据.

  • 标签: 儒家人文哲学 三才之道 有机人本主义 宗法群体主义 主观能动主义 道德理性主义
  • 简介:题记白寿,经名哲玛伦丁,于1909年2月19日生于古都开封的一个回族穆斯林家庭。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园,堪称是中国的一代史学大师、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回族史学奠基人。他不仅为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赢得了荣誉,也为回族穆斯林增添了光彩!

  • 标签: 史学大师 白寿彝 回族穆斯林 纪念 宗师 社会活动家
  • 简介: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道教 人格美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