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禅籍所传的砖作镜在内容上并不难解。砖是一个比喻,本来就是为了帮助理解而进行的创作。看见南岳怀让砖的样子,马祖道一禅师所说的“砖岂得成镜耶”一句是任何人都有的很普通的疑问。然而后来在将之公案化之后,其解释上是否会存在大的不同呢?本文将在介绍马祖禅师所活跃的时代之后,就“砖作镜”的成立,以及宋代大慧禅师的理解,甚至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师道元禅师的思想创新等方面来加以诠评。

  • 标签: 磨砖作镜 坐禅不成佛 作佛 密受心印
  • 简介:日本达宗是一个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派。虽然在历史上它没有显赫的势力,但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宗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传承体系上,它直接源于中国的临济宗大慧派,在思想上也受到永明延寿的《宗镜录》的影响。但其修行方法与中国禅宗大异其趣,如重视达信仰而无明显的临济宗的宗派意识;轻视参禅而重视“信受”;不重戒律而强调“自心即佛”等,此外,此宗派对禅宗祖师的舍利信仰,也是日本舍利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达宗的历史考察和禅思想分析,力图揭示其思想和实践的特色,并通过考察与中国禅宗的关系,彰显中国禅文化在向日本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从一个侧面说明日本禅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 标签: 达磨宗 大日能忍 拙庵德光 《成等正觉论》
  • 简介:人与兽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旧约·传道书》第三章廿至廿一节旧约圣经中的《传道书》是公认的不容易解释的书,也是充满无穷智慧和魅力的书。我喜爱它的文字,却未完全了解它的奥义。然而,我认为主旨是明确的,这就是第三章第

  • 标签: 上帝 传道书 耶稣基督 犹太人 沉思 玛利亚
  • 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中学以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关注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心理发展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和教师,负责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维护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为更有效地发挥全体教师和干部对学生心理监护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心理教师的专业作用,保证全体学生得到全体教师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心理监护,特制定本制度.

  • 标签: 江苏 苏州市田家炳中学 学生 心理危机 分级预警制度 心理监护
  • 简介:"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的"只言片语",而是他的一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斗争哲学"不仅实践上有错误,而且理论上也是违反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斗争哲学",提倡"和谐哲学",实现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转变。

  • 标签: 斗争哲学 扬弃 和谐哲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简介:<正>关于齐国得名的原因,太史公本早已言及,《史记·封禅书》谓:“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但因良史惜墨如金,用语过于简略,遂启后世学者争执之端。自东汉许慎《说文》有“齐,禾麦吐穗,上平也”一说问世以来,愈使

  • 标签: 齐国史 再探 说文释例 太史公 史记 封禅
  • 简介:我承认我不是一个乖女孩。上学的时候,我不愿意老老实实呆在教室里,像其他女孩那样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听老师讲课,做笔记。每当老师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大量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时,我则会在桌子底下偷翻一本娱乐杂志。我从不看言情小说,我总以为那里面把爱情写得太完美了,以至于让人产生怀疑。

  • 标签: 跌倒 二氧化碳 言情小说 做笔记 女孩 老师
  • 简介:本文在笔者以前考证的基础上,又以读书所得新证据对北宋两刘牧的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证。并以考证结果为根据,对诸多巳成“事实”进行了商榷,指出。三衙刘牧无任何易学著作存世;朱震等有关“河洛”图书的传承代次,全是瞎说,不可引以为据;“河洛”图书内容出于彭城刘牧著一卷本《易散钩隐图》之后,很可能是其弟子窜入;范谔昌的“象学”并不讲“河洛”图书,以此溯及陈抟之“象学”亦非“河洛”内容,范氏晚于彭城刘牧.并非其师等。最后指出;彭城刘牧讲太极大道,理应在“宋明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 标签: 刘牧 三衙刘牧 彭城刘牧 易散钩隐图 北宋 易学
  • 简介:学术界在阐释老子的自然观念时出现了同义反复和循环定义等逻辑问题.这源于对自然意蕴缺乏深入地批判和反思.只是把自然当作形容词或抽象的名词去分析。《道德经》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自然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及其社会.因此自然是一个富含人文性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在伦理阶段,它保持着素朴的本体世界的真理本性.指引着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运行,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共同体;自然在教化阶段.本体世界的“道”异化为“德”与“不德”,失去了最高的指引功能,导致价值世界失去规范和生活世界失去秩序;自然在道德阶段,本体世界回复其至善的指引作用、引导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向“玄德”乃至向自然之道回归、最终这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自然 现“象”
  • 简介:王重阳诗词在整个道教文学史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他以诗作鉴,“自鉴”、“鉴人”,磨炼道心,寄托道情,广传道意,寓庄于谐,题材多样,用典生动、贴切,语言看似随意,实乃炉火纯青、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王诗的道教史、文学史价值,均应得到充分肯定和研究

  • 标签: 王重阳 诗词创作 活死人 黑格尔 诗词作品 道藏
  • 简介:一位读者朋友来信,诉说她婚姻的不幸。她年轻时非常漂亮,女人的容貌,在婚姻市场中是一项可观的资本。因此,只有中学学历的她,嫁给当地一位很有势力的男性。婚后辞去出纳工作,做了全职太太,不久生下一个男孩。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坐拥豪宅,出入有车,家有保姆。既无家务的负担,又不用承受职场上的压力,她不应该再有什么不满,有什么怨言。但事实恰恰相反。她一直想迷离这不幸的婚姻。

  • 标签: 婚姻 家庭 生活方式 情感
  • 简介: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皇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 标签: “五行” “聖”德 天道观 道德形上学 汉代 思孟
  • 简介:《周易参同契》以《周易》卦爻象数作为符号,既说明外丹炉火,又隐含内丹修炼。“乾坤”多数学者认为就是比喻外丹炉鼎和内丹人身,本文认为还比喻金丹练就的形象以及阳极盛和阴极盛之时的火候。“坎离”主要指外丹的铅汞药物和内丹的元精(元气)、元神,而没有表示火候的涵义。“八卦”主要用于表示火候。实际上只用六卦(除去坎离二卦)。“十二消息卦”表示人身能量流的阴阳变化,即炼丹火候的阴阳消长变化。《参同契》巧妙地借用了《周易》卦爻符号表示火候,从而解决了时空、质量、场的转换问题,构成时空统一的、可顺可逆的四维模式,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 标签: 卦爻 内丹 外丹 《周易参同契》
  • 简介: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糅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到宋代继续扩大影响,进入诗话领域,宋代诗话《沧浪诗话》是其代表.通过对严羽《沧浪诗话》中的“妙悟”“识”两个概念的剖析,还原到当时的禅宗文化背景中,试图剖析历代在这一文本中的争论,厘清禅宗、文人集团的不同创作路径.

  • 标签: 禅宗 《沧浪诗话》 妙悟
  • 简介:提及超我,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高尚的道德动因,负责稽查和判断自我和本我。因此,当齐泽克说“超我是淫秽的、‘黑暗的’法律”时,我们不能不深感惊异。不管这个断语如何令人惊诧,却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来自于拉康。当拉康在1953-1954年的研讨报告中回到超我这个主题时已经指出:超我既是法律又是对法律的摧毁。在拉康看来,超我完全不亚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它要求主体不仅要服从超我无意义的命令,而且要享受这种服从。超我的淫秽就在于此。

  • 标签: 超我法律他者淫秽
  • 简介:  在中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十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也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十二生肖印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