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1 个结果
  • 简介:“湟水又东,径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这是北魏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的古湟中八最之一“北山烟雨”——今西宁楼观。楼观,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城北的楼山(现习惯叫北山)。楼山形状奇异,水绕山环,四川烘托,一关东峙,显得格外钟毓而灵秀。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当地群众为河湟名人——汉朝护羌校尉邓训在北山修建了“贤圣之祠”,最早称为“楼山寺”,俗称北山寺,后改称“永兴寺”,又因与城

  • 标签: 土楼观 北山寺 土楼山 邓训 东峙 护羌校尉
  • 简介:一个年轻男人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想要自杀。入夜后,他极度哀伤地带了条绳子走到屋后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

  • 标签: 爱心 人格修养 生活方式 奉献精神
  • 简介:中国传统武术是一种以踢、打、摔、拿、绊、跌等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华武术与道教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武术中的太极、阴阳、八卦、五行等思想与道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中华武术的发展道路上,道教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 标签: 道教 传统武术 中国 太极拳 武术理论
  • 简介:傍晚散步,路经一人家柴堆前,无意间捡起一截竹,抹去竹上的尘土,现出橘黄的竹皮,竹乃“虚其心、坚其节”,其也是节节环连,一身硬朗。回到家,拿这根竹于手上,静观其态势,竹修长酷似人的身姿,竹节犹裙裾,于是一番揣摩,细雕慢琢成一“淑女”,颇显几分婀娜,当做摆件置于案头,家人都说:像,很像呢!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日本首相中曾康弘4月8日下午在首相官邸会见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并同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赵朴初是应日本庭野和平财团的邀请前来日本接受1985年日本“庭野和平奖”,于4月5日抵达日本的。在会见时,中曾首相首先热烈祝贺赵朴初荣获“庭野和平奖”,接着赞赏了赵朴初为促进中日两国佛教界和文化界之间的交流、为谋求世界和平与裁军作出的积极贡献。

  • 标签: 赵朴初 中国佛教协会 佛教界 中曾根康弘 日本首相 副主席
  • 简介:本文译自英国左翼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佩里·安德森2007年出版的著作《流派》(Spectrum)一书中的《哲学》部分中的一章《尤·哈贝马斯:规范事实》(NORMINGFACTS:JürgenHabermas)。在论文中,佩里·安德森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哲学家尤·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持久的国际影响源于它将历史学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论证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以一种强有力的叙述方式来讨论政治现实问题;其探讨的焦点是从工具理性转向哈贝马斯后来所称的交往理性:不是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中通过合理性的、批评的交流来达成,并且独立于绝对主义的权力;安德森又同时指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方法和论据方面是对立的。安德森指出: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表达了对于法律中介作用的敬意,在法律的中介作用中,交往权力被转变成行政管理权力;通过将社会整合重担转变成自动控制体制,把生活世界行为者从社会整合的重担解放出来;但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实际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论述很少,它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而这种假设缺乏宪法史的支撑。安德森还讨论了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和当代民主理论等,并且对哈贝马斯的《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与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 简介:伊斯兰教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在穆斯林日常的宗教功修中得以具体的体现,而且把文化提升到生命之源的高度来认识。本文认为,在伊斯兰文化体系中,与人类起源及生命归宿密不可分,与穆斯林身体与心灵洁净息息相关。

  • 标签: 伊斯兰教 土文化 生命观
  • 简介:痴情的她每天给爱人寄一头发,一共寄了400,等待爱人回心转意。并非所有爱的种子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爱错了人,如同把种子撒在贫瘠的荒漠,将失去生长的季节。

  • 标签: 凌琦 第三天 活下去 不计后果 在路上 第二年
  • 简介:本文的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的工作为前提的,在他的视野,意义问题和“语言的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的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的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语言意义观被提出的,它的提出为我们描述了另一种看待意义问题的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的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的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的东西,这一讨论以“理解”和“规则”为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考察来揭示“使用”自身的内涵,进而呈现“意义”的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一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的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一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维特斯坦认为,哲学即一种“语言批判”,而“语言”之所以需要“批判”,是因为它一再地诱导我们提出一些同样的,但却是错误的“哲学问题”——这样一种观点,从宗教的角度看,即可视语言为“原罪”,“语言批判”的工作即一种摆脱诱惑的过程。“生活形式”是后期维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宗教信仰是在某一生活形式中生长出来的具体样式,宗教语言在特定的生活形式中获得意义。宗教信仰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的要求与生活方式之间的错位是心灵苦恼产生的根源,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改变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宗教 语言批判 生活形式 生命
  • 简介:20世纪20年代,维特斯坦曾告别哲学,到偏远的山区当小学教师。我们可将维特斯坦的这一经历,视为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20世纪30年代,维特斯坦通过对弗雷泽《金枝》的批评,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人类学的关切。在维特斯坦对《金枝》的批评中,他认为仪式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功能性的,而是人类愿望的表达和满足。人类学的视野使维特斯坦认识到了语言的多样性,并促成其中后期哲学的转向。而与语言的多样性相伴随的,是价值的多样性。维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中,在某种程度上持有一种相对主义的立场,但这里的'相对主义'与其说意味着'怎么都行',毋宁说是对绝对主义的批评。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人类学 仪式 语言 价值
  • 简介:前期维特斯坦对于意义和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把握其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斯坦哲学中该对概念的翻译问题出发,分析和比较弗雷格与前期维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的原因,最后阐明和揭示前期维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的命题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和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闻名于世,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衰,书中对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认识和解读。“抠”和“”是乡下人的特点;固定与封闭可以说是“安土重迁”的价值观念熏陶的乡村生活的基本常态;传统的血缘与宗族文化是维护农村社会结构稳定的轴心,在乡村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只有破除城乡之间的种种限制,使城乡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断交流和融合,才能使乡村社会逐渐摆脱血缘模式的羁绊。基层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将对整个社会关系的变革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重视农村社会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 标签: 《乡土中国》 社会文化 乡村生活 费孝通 “土” 农村社会结构
  • 简介:有关维特斯坦哲学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的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的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一个思想剧烈变化的过程。1929年,维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的新的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就是他提出的"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的工具以及现象显示的场域,在对现象的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的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斯坦对现象思考的过程。维特斯坦将我们对一个实体的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一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一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的直接经验得来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的"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一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的可能性不是事实的可能性而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的逻辑形式决定的,表达它的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的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是一种先验性的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的现象学语言是矛盾的,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的是个体的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一样,一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的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的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守住原则,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加拿大生活的几年里,经常能感受到加拿大人的“一筋”。初到加拿大的大学任教时,我发现每一个系的办公室里都备有各种办公自动化设施,电脑、复印机、传真机……同时包括纸张,全部免费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师生们如有需要可直接上手操作,无须任何登记,没有时间规定,也没有任何人监督。

  • 标签: 加拿大人 感受 办公自动化 时间规定 办公室 复印机
  • 简介:儒童本生,佛教诸经记述甚多,大致讲同一故事一一释迦前世为少年修行者时,逢定光佛宣扬佛法,即买花献佛,见地淤泥,布发于上,佛足蹈而过。只是关于这位少年修行者之称谓,诸经所载不尽一致:《过去现在因果经》谓之“善慧仙人”;《增一阿含经》谓之“超术梵志”;《修行本起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六度集经》则均谓之“儒童”。

  • 标签: 云冈石窟 儒童本生 佛教 阿输迦施土 信仰模式 造像
  • 简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西方思想史上一个核心的问题。本文认为,在"事实与价值"这一特定问题上,维特斯坦尤其是前期维特斯坦,与新康德主义者如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有一种思想上的联系。因此,本文的主要任务,即是对此一可能的思想联系,给出一个简明的勾画,以期在比较中加深我们对维特斯坦哲学的理解。

  • 标签: 事实 价值 文德尔班 李凯尔特 维特根斯坦
  • 简介:才貌俱佳的女教师鄂春萍与担任中学校长职务的老公离异后,仍然向前夫敞开洞房之门。在做了前夫两年的秘密情人后,她将前夫的阴茎浸入硫酸溶液进行“清洗”。2007年7月23目,湖南双峰县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依法判处鄂春萍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赔偿受害人医疗费和精神抚慰金30万元。此案蹊跷之处在于:一对水火不容的知识分子夫妇在分道扬镳后,为何还要同床共枕?

  • 标签: 女教师 前夫 免费午餐 硫酸 “根” 爱情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斯坦逻辑图像论的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的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的模型背后所隐含的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了图像的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等图像论的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揭示了图像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