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不是一个唯名论者,而是一个唯物主义实在论者。唯物主义实在论的根据是抽象辩证。马克思的抽象辩证不仅是认识论中的抽象,还包括现实中的交往抽象和历史抽象(即现实抽象),是交往抽象和历史抽象的经纬相织,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自然史和人类史得到真正的统一。

  • 标签: 抽象辩证法 交往抽象 历史抽象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唯物主义实在论
  • 简介:重返晚年恩格斯讨论唯物主义辩证的文本视界,理解唯物辩证的理论意旨与思想限度,理清唯物辩证与自然辩证、历史辩证讨论的侧重点的异同,有助于拨开对于恩格斯思想种种曲解的迷雾。晚年恩格斯通过探索自然界的客观运动规律,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础,并运用唯物辩证这一思维工具反思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面对的时代问题。与马克思强调辩证的革命性相一致,恩格斯认为唯物辩证应该作为一种工具和武器,认识并改变现实。

  • 标签: 唯物辩证法 晚年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后存在多个不同的文本形态。第三笔记本最初发表时,被误认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基于梁赞诺夫在《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所作的说明,以及20世纪20年代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发展,从'《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仅是文献研究推进的产物,而且反映了当时辩证唯物主义形成史研究的理论要求。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为代表,这一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同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以及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现实分析的考察紧密关联。

  • 标签: MEGA 梁赞诺夫 辩证唯物主义 《神圣家族》
  • 简介:除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还重点阐述了生产总体辩证。这一哲学方法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论方法为“靶子”,通过反思后者强调的物质生产基础来证实自身的合理性。它秉承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在将现实的个人及其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作为逻辑起点的同时,诉诸生产一般与生产特殊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完成理论前提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以生产为起点的有机体及其辩证运动,从而构成生产总体辩证的核心内容,并运用到关于货币形式与资本一般的诠释过程中。此外,他还力图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平衡问题,最终使生产总体辩证成为一个逻辑严整、义理丰满的动态结构。

  • 标签: 辩证法 生产总体 现实的个人 精神生产
  • 简介:周靖: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自古典实用主义时代以来,人们一直在拒斥大写的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但在对《表达主义、实用主义和表征主义》(Expressivism,PragmatismandRepresentationalism)一书的简介中,你这样写道,“实用主义者在哲学传统中一直是表征主义的敌人,但他们是自然主义的友人,这里的自然主义指的是休谟和尼采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当你在说休谟意义上的自然主义时,你指的是哪种自然主义?此外,在著名的文章《无表征主义的自然主义》^①中,你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即“哲学自然主义”(philosophicalnaturalism)。这两种自然主义有什么不同?

  • 标签: 实用主义者 表征 自然主义 哲学传统 意义 休谟
  • 简介: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的思想先锋,他的“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的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的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的理由批评儒家的“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的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的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的思考,不仅他的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的矛盾,而且他的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 标签: 胡适 无后主义 非孝 不朽
  • 简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新开端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及其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核心所在。

  • 标签: 共产主义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理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的自由发展 人类社会
  • 简介:国外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进入中国,对其研究已成为当今中国哲学和社会科学最为繁荣的领域,具体表现在: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研究特别繁荣;研究紧跟最新发展,日益贴近前沿;研究机构日益壮大,特色越趋明显;中国开始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重思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奠基阶段;以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不同理解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分化阶段;1968年之后进入多元发展阶段,以各种新社会运动为基础,出现了诸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族性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世界体系论等各种思潮,进一步释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潜能。

  • 标签: 国外马克思主义 历史 20世纪80年代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状 中国哲学
  • 简介:美国学者雷蒙德·怀利对1935年至1945年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崛起的思想演进和政治发展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于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是怀利的毛泽东研究最大特色。其另一大特色是深入分析了陈伯达在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在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这是第一次有学者把毛泽东和另一位党史人物并排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可以说,怀利的'毛主义崛起'研究勾勒了一幅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肖像,拓展了毛泽东研究的新视野,特别是深化了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 标签: 毛泽东 陈伯达 延安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为全党树立了典范: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完整、准确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坚决批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倾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邓小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深刻启示。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系统工程中,健全的体制保障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有效的机制是使传播系统协调统一和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从具体操作层面而言,为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首先需要通过确立领导体制引领、民主体制助推、法律体制辅助的相互关联的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构建完善的体制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传播领域各要素结构及运行规律的研究,探索建立合力凝聚与递升、舆论调研与反馈、媒体资源整合与互动、网络信息管理与干预等协同作用机制。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体制 传播机制
  • 简介: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57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物质主义和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青少年物质主义及其各维度与幸福感和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在物质主义与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自尊在物质成功和物质中心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物质快乐与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物质主义通过降低自尊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水平。

  • 标签: 青少年 物质主义 幸福感 自尊 中介作用
  • 简介: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可被理解为两个版本。弱版本认为在科学实践中社会性因素必然地参与到知识论过程中。强版本则坚持一些社会性因素是科学实践中知识论过程的构成性成分。弱版本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强版本则引起许多争议。这两个版本之间存在着论证上的鸿沟,而该鸿沟是学界质疑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CCE)的主要原因。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具身进路也存在着类似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生成理论对强版本具身进路的辩护策略可以被借用来处理批判语境主义的强弱版本之间的鸿沟。两种对应强弱版本鸿沟策略的相似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意味着生成进路所提供的资源可为批判语境主义提供更好的辩护。

  • 标签: 批判语境主义 海伦·朗基诺 生成进路 具身认知
  • 简介:21世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在改变全球经济地理、政治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宏观语境.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总是钟情于成功的故事。2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故事应当在中国,“中国”理所当然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基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超越西方的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反思的现代性”话语,在解码中国样本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书写现代性的中国版本;在规避“现代性之痛”的基础上,实现现代性的救赎;在摆脱西方话语路径依赖的条件下,形成原创性的中国现代性话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21世纪 样本 西方话语 历史性变化
  • 简介: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分两个阶段的思想,为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基础。毛泽东主张通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劳动者参加国家管理等举措,逐步建设社会主义。在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远见卓识,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 标签: 毛泽东 “批注和谈话” 科学社会主义 两个阶段
  • 简介: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将社会和规范方面融入对科学的理解中,实践实在论也使文化和规范方面在理解科学时发挥重要作用。对二者的比较分析表明,前者可作为实在论的一种形式。二者的结合可发展出“多元社会实在论”这一新的实在论形式。在讨论了地图类比、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对不充分决定性问题的分析之后,通过借助海伦·朗基诺的最近研究可得出,多元社会实在论尽管可能,但由于缺乏上帝视角,它在为不充分决定性问题提供决定性解决方案时并不乐观。

  • 标签: 目标导向的经验主义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实在论 不充分决定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推进。首先,学科地位作用日益明确,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科规模拓展提升,一级学科博士点增至8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至273个。二是学科体系建立健全,已在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范围内形成了所属的七个二级学科。三是引领作用得到凸显,体现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各群体思想的引领上。其次,学科研究范式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研究的立场坚定鲜明,研究立场除了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学科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前者是就学科的主体性而言的,后者则是就学科的合理性而言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改革开放 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研究范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群体
  • 简介: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这个历史使命,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作出了艰辛探索,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具体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历程,就是围绕着推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展开的。今天,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门槛上,回顾老一辈革命家为这个伟大战略的提出、完善所作的历史贡献,无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战略构想
  • 简介: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科学地指出了产生腐败的社会根源和消除腐败的基本途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保持廉洁、反对腐败'庄严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成为始终不变的立党方针。党执政近70年,在不同时期,总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反腐败思想,紧密结合反腐败斗争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反腐败理论,有效地指导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时代,胜利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反腐败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如磐石的反腐败决心,持续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系统反腐的社会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反腐败
  • 简介: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邓小平一生思考与实践的重大问题。他多次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少立大志、接受共产主义洗礼到从戎报国,为国家民族独立而战斗;从“三下三上”、坚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到处变不惊、笃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反对本本、强调实事求是,到矢志改革、推进中国对外开放事业,邓小平以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胸怀与担当。新时代,我们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感受他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境界与追求,就是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持续不断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