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紧盯孩子学习,除了孩子的成绩别的都不关心,这种状态已经成为当今家长的“通病”。不断地追问孩子有关上课、考试的细节,而对孩子涉及情绪、周边关系的倾诉反应淡漠,这种“冷热不均”的亲子交流极大地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和成熟。事实上,孩子的心情及同学、师生关系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必须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否则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就再不想跟父母沟诵了。

  • 标签: 亲子交流 孩子 家长 学习成绩 周边关系 师生关系
  • 简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话语之一,与共产主义、剩余价值、阶级等其他话语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这类话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异议,但今天却遭遇了质疑,既有对坚持群众史观却否定英雄史观的疑惑,有对教材和法律把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他爱国人士规定为人民,但却不能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所带来的困惑,更有提出用为纳税人服务代替为人民服务的错误认识等。"人民"话语中诸如此类的疑惑,只有在实在和非实在的统一中解读,才能化解冲突,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魅力。

  • 标签: 人民 实在性 非实在性
  • 简介:“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对人民幸福问题高度重视。人民幸福不仅具有目的价值,而且具有手段价值。提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减少人民痛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社会怨恨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的深层根源。正确认识人民幸福的双重价值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民幸福 目的性价值 手段性价值 社会转型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态度研究中的一种理论模型——双重态度模型。该模型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该模型中内隐态度的界定;双重态度的理论假设;基本类型;双重态度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另外本文还回顾了有关双重态度的实证研究。

  • 标签: 双重态度模型 内隐态度 社会心理学 外显态度
  • 简介:通过与科学的比较,张东荪从普遍的维度研究了形而上学的思想实质、概念特点、价值意义。他区分了“形而上学系统”中核心范畴的两种功能和抽象概念的两层涵义,论证了“形而上学知识”的合法和必要。进而,他依据形而上学的民族和历史特点,考察了汉语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提出了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张东荪在重建新宇宙论时,遵循了这一理念,表现出了与现代本体论重建运动不同的实践方向,也显示了形而上学观念在中国发展演变的复杂

  • 标签: 张东荪 形而上学 知识 科学
  • 简介:日本设计起步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短短几十年,便跻身于世界设计大国的行列,并对欧洲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成熟的双轨并行体制,以及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是日本现代设计崛起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设计风格 日本 传统 现代设计 设计理念 兼容并蓄
  • 简介:罗建华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矛盾普遍与特殊辩证关系原理的深刻滋养下,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在其生动的干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从多个维度积极生发和呈现。从毛泽东对干部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的阐述与诠释中,充分彰显了其干部教育思想对大众教育模式与精英教育模式的双重超越:对大众教育模式的超越体现在,一方面基于对受教育者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教育不应止步于大众教育的水平和层次。

  • 标签: 干部教育思想 双重超越 毛泽东 普遍性与特殊性 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
  • 简介:苏伟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辩证矛盾理论看待与处理新的实践中的重大矛盾问题,成为自觉继承、全面运用这一理论的典范。习近平提出的“问题是事物矛盾表现形式”的观点,对毛泽东矛盾概念有重要厘清作用。

  • 标签: 矛盾理论 习近平 毛泽东 创新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 简介:海德格尔技术追问的双重品质表现为现象学特性与非现象学特性的统一。"现象学特性"意味着技术追问本身所表现出的自明的但依然需要澄清的方面;"非现象学特性"意味着追问本身被遮蔽、被忽略的方面。二者是共在的关系。海德格尔技术追问的功绩是让人与技术之间的自由关系得以呈现,问题是让这一关系永远地停留在先验的、形式的层面。只有引入技术体验、身体、实践等维度才能够让自由关系得以从经验维度充实自身。

  • 标签: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自由 双重品质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进中,始终贯穿着哲学观念变革和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双重主题,这双重主题的交织和互动,不仅内在规定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演进的内在逻辑,也铸就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样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呈现其特殊意义的: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变革深刻互动,对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和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的推动效应;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效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强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立场。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意义 哲学观变革 现代性问题反思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耳机以叠加法和分离法传送双重听觉信号的知觉特点.实验结果表明:(1)响度感觉是听觉中枢对同一信号的双耳输入强度加工整合的结果;(2)信号间的中枢干扰作用比外周干扰作用要小.前一论点在对三维虚拟听觉显示研究中也是应十分注意的.

  • 标签: 双重听觉信号 叠加法 分离法
  • 简介:《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独特的一部典籍,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基元和范导的作用。在今天,以《周易》为核心对象的易学研究,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横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深入和新的思想观念的兴起,近年来易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也有新问题的发现,多有精彩之笔,值得重视。有鉴于此,我们以近三年为限,对公开发表的易学成果略作总结与思考,学养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议评不当,祈望方家批评指正。

  • 标签: 易学研究 中国思想文化史 述评 证据 中国古代文化 《周易》
  • 简介:“潜意识”领域,竭力向“意识”呈现是精神分析的基点,而存在分析的“意义治疗学”则寻求精神现实的意识,体现了主体竭力向客体世界建立联结的事实。文本构建了存在分析的双重X模型,运演了第二重X模型的大我在心灵动力的驱使下,唤醒第一重X模型的小我在本能和冲动的游离状态中对自身人性的重视,唤醒一个作为万物灵长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存在分析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精神分析的治疗原理,即作为第一重X模型的人(主体)认识到自己(自我中超我的层面)与第二重X模型的客体大我世界(即世界的爱、良心、责任、意义等)存在的差距,进而产生心灵动力——紧张,在意义意志的指引下,个体自我在世界客体中寻求现实意义,唤起自我在被抛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宗教对精神或神经病患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对所有人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都有一种治疗作用。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存在分析 双重X模型 意义疗法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对何谓“现实”这一问题的回答即隐含着对这一关系的探索。二者针锋相对的“现实观”背后,根源是二者不同的思考立场及逻辑进路。黑格尔将其思辨逻辑学框架运用到国家观上,形成一种“始于终点”即以历史意志的最终实现为主线、反向构建的“现实观”;马克思则突破“思辨”力图构建一个“成于开端”即一种以实际历史发生学为起点、正向发展的“现实观”。最后,这两种逻辑起点和进路也决定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有重要启示。

  • 标签: 现实 反向构建 正向发展 国家 市民社会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的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的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的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的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的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的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的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林夕是香港当代流行词坛的领军人物,他国粤双语的歌词创作深刻揭示了香港回归前后人们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的嬗变,是当代香港文化的心灵镜像,具有显著的香港特征。以林夕及其从“小眉目处写人生”的歌词创作为线索,从林夕歌词与香港社会、与香港文学的关系以及林夕歌词情感的港式表达等不同角度来对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以较为深入、全面地探析林夕歌词的港式特征。

  • 标签: 林夕 歌词 香港文学 港式情结 情感抒写
  • 简介:明清时期,不少汉人避难至闽东畲村,世代与畲族通婚,习得畲族文化,但仍然保留自己的汉族姓氏,这便是汉姓畲族.他们展现出汉族与畲族双重的族群身份与认同,日常实践中会根据情境表现相应的族群身份与认同,同时在族谱和传说中进行汉人正统和畲族身份的双重建构.通过对汉姓畲族双重族群身份获得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的研究,会发现汉姓畲族展现出了复杂的能动,他们并不像华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单纯去摆脱地域社会标签以拉近与国家的距离,实际上,他们还会去获得畲族标签,以把自己整合进地域社会之中去.

  • 标签: 汉姓畲族 族群身份 族群认同 建构